這些年,台娛許多女演員頻頻轉型。
從70代的賈靜雯、
林心如
,到80代的林依晨……
都先後出演了風格不同、形象各異的媽媽型角色,而且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好評。
最近,又有一位80後女演員成功轉型。
她就是曾經許多人的初戀女神,
陳意涵
。
而她所帶來的「媽媽」角色,更加炸裂。
又瘋又「惡」,又美又生猛。
不過,雖然她在形象與表演上都突破極大。
但整部影片最受關註的,卻 是另一個 天才女演員 。
最近, 這部電影終於上線。
魚叔今天就來說說這部母女表現都很炸的新片——
【小曉】
本片的兩位女演員,都提名了去年金馬獎。
陳意涵提名了最佳女配角,不過最後遺憾未得獎。
但她得到了另一個重要獎項:第5屆台灣影評人協會獎的影後。
令人驚喜的是,
12歲的
林品彤
憑借這部電影,成為金馬獎史上
最年輕的影後
。
此前,台灣金馬獎影後的最年輕獲得者一直是【天浴】中17歲的李小璐。
直到去年,才被重新整理。
不少人在看了此片後,被林品彤的表演震撼。
兒童影後影帝一直都有。
早在1994年, 4歲 的薇朵兒·希維索,憑借【小孤星】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去年的柏林電影節也頒出了史上最年輕的最佳主角獎——
9歲 的西班牙小演員,佐菲雅·奧特羅。
還有不能不提的坎城最年輕影帝,14歲得獎的柳樂優彌。
這些孩子雖然年紀尚小,但在電影中的表現著實不一般。
那林品彤的天才之處在哪裏呢?
她飾演的角色不一般——
過動癥兒童 。
過動癥,又稱註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ADHD) 。
這種病的表現為,比起同齡人,他們維持專註的時間不長且容易分心。
對於他人來說, 這樣的孩子是非常 頭疼的存在。
小曉 (林品彤飾) 的老師與同學就深有體會。
上課的時候,小曉要麽總是在大聲玩遊戲,要麽就是無意識地晃動椅子制造噪音。
犯錯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小曉也是一刻都停不下來。
過分翻動圖書,不停轉動椅子。
去年魚叔和大家推薦的日本電影【這裏是亞美子】中的亞美子也是過動癥兒童。
飾演亞美子的11歲小演員大澤一菜,也因此被提名日本每日電影獎評選的最佳新人女演員。
不過,比起亞美子躁動的表現。
小曉更多展現出的是,過動癥兒童具有 攻擊性 的一面。
不少研究者表明, 過動癥兒童常發生沖動行為,其實是他們對外界不安的一種應激表現。
無需多說,小曉的不正常必定會引起他人的敵意。
她在學校裏是同學霸淩的物件。
面對這種情況,小曉的選擇是反擊。
推搡、尖叫、拿筆尖刺向他人...
除此之外,小曉面對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處理的感情也會有應激的表現。
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她的媽媽 薇芳 (陳意涵飾) 。
因為常年要處理小曉帶來的一系列麻煩,薇芳已經疲憊不堪。
她不僅放棄了鋼琴老師的工作,以便全身心照顧小曉,還要面對其他家長的排擠與質問。
薇芳一直試圖與小曉溝通。
只是,對於小曉而言,她無法處理這種感情。
每次在學校出了問題,小曉內心其實存在愧疚感的。
但面對媽媽,她不知道該如何表現,於是就會尖叫,咆哮,拒絕溝通。
另外,對於媽媽放棄工作來照顧她, 小 曉 同樣有愧疚感,也 同樣 不知該 如何 表達。
不斷聽到媽媽的抱怨,又不知如何處理內在的情感。
小曉開始透過攪爛面前的蛋糕,來一同攪爛自己內心過載的情緒。
但在薇芳看來,這又只是一種病發的表現。
小曉就像一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將 薇芳的生活被炸得一片廢墟。
必須要說,林品彤對於過動癥兒童的演繹的確厲害。
不僅僅體現在她的肢體反應,還有復雜的情緒流動。
其實,整部電影的故事開始於一場「 捉奸 」。
受人排斥的小曉,一直很孤單。
但班主任老師 保羅 (劉俊謙飾) 卻能走進小曉的內心。
他 不在意小曉的與眾不同,被人當成一個「怪物」,而是拿出最大的包容與愛護心。
再加上保羅年輕帥氣的外表,也 讓小曉這個初入青春期的女孩產生親近之意。
只是沒想到,保羅卻和自己的媽媽有著不正當關系。
某天放學,小曉看到保羅和薇芳舉止親密。
於是她就叫了計程車跟蹤二人。
在樓下等待的時候,小曉不停用頭撞擊著車窗,透過玻璃與雨幕直勾勾盯著緊閉的公寓大門。
雖然比平常躁動的模樣看起來平靜不少,但小曉的身上直白地傳出一種「背刺感」。
小曉最終還是發「瘋」了。
不同於同齡孩子撞破這樣的醜聞會下意識逃避或驚慌。
小曉直接上門「捉奸」。
而小曉的「瘋」,也將另一個「瘋女人」拉入觀眾視野。
那就是薇芳。
陳意涵演繹的薇芳,是一個 不完美卻又很生猛 的母親形象。
薇芳並非單身母親。
只是因為丈夫在國外工作而獨內建小曉而已。
但她從不覺得與保羅出軌有什麽不對。
小曉「捉奸」上門,薇芳絲毫不在意。
躲什麽躲?有什麽好躲的?
之後,幹脆堂而皇之讓保羅住進自己的家中。
帶著小曉組成了臨時的一家三口。
不過即便如此, 薇芳也會吃小曉與保羅的醋。
遊泳時,保羅和小曉玩得興奮,薇芳在一邊悶悶不樂。
撞見二人扭在一起興奮打鬧,她也會感到不悅。
事後不停詢問小曉剛才在開心什麽。
還說著,很少看到女兒和自己在一起這麽開心。
這種嫉妒,透露出一絲曖昧的感覺。
面對小曉的問題,薇芳也「不講理」。
對內,她從不掩蓋自己對小曉的不耐與厭煩。
不要說發自母愛的關懷,她甚至會「以暴制暴」。
小曉犯錯被停課三天在家,於是她想要玩上三天三夜。
薇芳不但不勸說女兒這樣不好,反而陪著她鬧。
小曉困了想要睡覺,她一巴掌把女兒拍醒勒令其不許睡覺。
你以為你是誰啊?
為什麽全世界都要這樣陪你玩啊?
對外,她又無條件站女兒。
哪怕小曉是傷害人的那一方。
群組有必要講成這麽誇張嗎?
她現在是殺了人,還是怎樣。
可有時候,薇芳還是會做得有些過。
在小曉病情變嚴重出現肢體應激反應的情況下,帶著她出席親師會, 讓小曉直面其他家長的控訴。
好似完全不在乎,女兒會因此出現更加過激的行為與更深的心理傷害。
如此一個不完美但極其生動的母親形象,確實在華語電影裏不多見。
不正常的女兒,又「瘋」又「惡」的媽媽。
這是一個充滿了扭曲感的故事。
而且,保羅這個男性角色看起來也是一個突兀的存在。
他和薇芳的關系沒有開始的前因,只有纏結的現在進行時。
對待小曉過於「聖母」的態度,以及在女性家長中遊刃有余的模樣都讓他看起來一股假假的「塑膠味兒」。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
保羅其實並非一個具體的男性,而是小曉與薇芳內心傷痛與渴望的投射。
實際上,扭曲的母女關系正是本片最核心的主題,也是最大的亮點。
有關心理疾病群體的過往作品,基本上都會產生一個共情其中一方的視角。
但本片卻透過「黑化」母女雙方的形象,並借由保羅這一角色來客觀探討造成這對母女困境的原因。
首先, 在薇芳和小曉的世界中,幾乎只存在冷漠與自私的他者 。
小曉的同學自不必說。
孩子的惡意完全可以來自沒有緣由的地方。
他們僅僅是知道小曉有病,就可以誇大一切不堪的想象丟向她。
說她臭,說她是豬。
打她、嘲笑她,好像都是理所應當。
小曉就像她喜歡的那只學校養的貓頭鷹,被關在籠子裏任人欺負無法逃脫。
而薇芳呢?
雖然看起來她絲毫不在乎女兒,但實際上她為女兒做得一點也不少。
只是,不見好的情況以及家長們一棍子打死的態度,讓她越來越麻木疲憊。
就像讓小曉被停課的那件事情。
所有人都只看到是小曉推搡了同學。
卻不知道這個同學在外面霸淩欺負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孩子。
小曉只是想要對方不要再欺負他人。
當然,小曉的行為過激不對。
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想要多走一步去試圖理解小曉為何如此。
而是將所有的怒氣與怨恨,通通砸在母女二人的身上。
只有保羅,以善良、包容對待她們。
其次, 男性的缺失,讓母女二人的生活也十分不正常。
對於薇芳而言。
丈夫常年不在家,無論是家庭支持還是女性需求都得不到滿足。
保羅的存在,彌補了薇芳的這些缺失。
對於小曉而言,保羅也是填補父愛的存在。
最後, 在這個各種追求「正常」的社會中,薇芳與小曉始終是異類。
無論如何,因為小曉的特殊,上面所言一切困境是她們無法逃脫的現實。
就像保羅,無論如何偏愛她們, 最終還是在不倫關系的暴露之後, 選擇 離開。
生活,對於小曉與薇芳而言,就是一道無解的難題。
電影最後,小曉在暴風雨中,將象征母女二人欲求的保羅關進鳥籠中。
好似要掙脫生活帶給她們的不公。
但在風平浪靜後,一切又回到什麽都沒有改變的模樣。
這對母女,只能再次回到日復一日相互纏結、相互折磨的生活中。
仔細想想。
即便沒有過動癥這一特殊因素存在。
不少女性在生活中
也同樣面臨著無謂的惡意與挑釁。
對於她們而言,那些藏在生活各個角落中的「日常」帶來的痛苦與窒息,並不 比小曉母女二人的不正常少。
但她們只能如同小曉與薇芳一樣。
自我和解,自我壓抑,然後繼續走下去......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湯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