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跟一只一直待在井底的青蛙說天空很大,比井口大多了,那麽,就是說得口幹舌燥,就是說上三天三夜,這只青蛙始終也不會相信的,因為它只相信它的眼睛看到的,它只相信它自己的判斷力與認知能力,它只相信它的智商與眼界。
即使一只跳出井外見過世面的青蛙,重新跳回井裏說天空比井口大很多,一直待在井裏的青蛙們,也不太會相信的,甚至會覺得這只青蛙是在「妖言惑眾」。
跟夏蟲說有冬季,而且北方的冬季還有冰雪,那麽,縱使是語言大師,也基本是徒費口舌,因為夏蟲是不可能相信的。
為什麽一直待在井底的青蛙不信天比井口大呢?為什麽夏蟲不相信北方的冬季有冰雪呢?
很簡單,只因為它們沒有看到過。
它們沒有看到過,也就理解不了,也就想象不來,所以也就不可能相信的。
這個屬於認知層次。在認知層次,是不能也不必爭辯的。要是爭辯,只能是徒費口舌,徒勞無功。
這幾天,【杜鵑花落】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爭議的核心是這篇文章到底有沒有「美化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
大部份人認為中學校長寫這樣的文章,角度與立場顯得與身份不相符。公知寫這樣的文章,還可以理解,身為中學校長,怎麽能寫這種性質的文章呢?
官方也覺得這篇文章不合適,尤其不適合拿來給初三學生作為閱讀理解試題來用,於是對相關人員做了「免職處分」。
「免職處分」就是說這份工作這些人做不了而已: 公立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也承擔著愛國教育的責任。 在任何正常國家,公立學校教育都是如此。
也有不少人,覺得這篇文章即使是站在侵華日軍的角度與立場,但主要是表達「反戰主題」的,是諷刺戰爭的,不是「美化侵華日軍與侮辱八路軍」的。
這些人之所以認為這篇文章是「諷刺戰爭」的,是因為侵華日軍的一個小頭目的兒子,也被炸死了。只不過,這些人只顧這個情節,毫不在意其他情節,好像這篇文章就只有這一個情節似的:死了人,就是反戰,就是諷刺。
既然能從這個情節看到「諷刺」,為什麽就不能從前面的情節看到「贊美與侮辱」呢?
更何況,戰爭哪有不死人的?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由於認知不同,角度與立場不同,所以對【杜鵑花落】這篇文章的解讀就不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總體上來講,大部份國人會覺得這篇文章不合適,大部份國人會覺得這篇文章是在「贊美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對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都沒有經歷過。但如今的世界依然不太平,許多地方還有著戰爭。
「俄烏戰爭」打了幾年了,如今不僅沒有要停戰的意思,而且隨著莫斯科音樂會遭到恐怖襲擊,戰爭反而愈加激烈起來:俄羅斯開始大規模轟炸基輔了,不再有過多顧慮了,不再畏手畏腳有所保留了。
關於「俄烏戰爭」,由於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力挺俄羅斯的人,會認為俄羅斯發動的「俄烏戰爭」,是正義戰爭,是反抗「西方霸淩」的。因為如果不發動戰爭,而是忍氣吞聲,而是逆來順受,那麽,烏克蘭就會加入北約。
烏克蘭一旦加入北約,北約以後就會在俄羅斯家門口,就會開始赤裸裸威脅著俄羅斯,持續壓縮俄羅斯人的生存空間。
因此上,俄羅斯發動戰爭,就是為了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不想讓北約出現在家門口。和談無用,就只能訴諸武力了。
從目前的戰爭局勢看來,烏克蘭加入北約應該比戰爭前更難實作了。
要是俄羅斯不反抗,那麽,不僅烏克蘭會加入北約,而且俄羅斯只會繼續分裂,不少國土,以後可能會流失,國家只會越來越小的。
但是,如果站在烏克蘭與北約的立場上,就會覺得俄羅斯是「侵略者」。俄羅斯發動的戰爭,是不正義的戰爭,所以就要鼓勵烏克蘭趕走侵略者,就如抗日戰爭將日本鬼子趕出中國一樣。
日本當年侵略中國的原因,完全是為了掠奪中國人的資源與財富,甚至想著占領國土。之所以說日本人是侵略者,是因為中國當時對日本根本沒有什麽威脅。相反,俄羅斯是因為安全受到了威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主動發動戰爭是為了反抗來自西方的霸淩而已。
那麽,為什麽有挺烏派與挺俄派呢?
無他,僅僅是因為認知層次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而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認知層次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往往同一個問題,就會看法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爭論了。
不過,有個奇怪的現象:恰恰是那些挺烏派,也就是將俄羅斯看作侵略者的人,那些對俄羅斯深惡痛絕的人,那些整天喊著「烏克蘭必勝」的人,在看待【杜鵑花落】這篇文章時,會覺得這篇文章是「反戰」的,是「諷刺戰爭」的,不會對侵華日軍深惡痛絕,不會覺得這篇文章是在「美化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