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數位藏品」嗎?閉著眼買一張虛擬圖片,過幾分鐘賣都能翻幾倍,甚至幾十倍價格。
沒聽過不要緊,這兩年國外大火 NFT 概念總有耳聞吧。以區塊鏈技術為載體,通常支持二級市場交易,具有較強的金融內容。
其實,數位藏品就是 NFT 在國內的演變,可以理解為中國特色的「 元宇宙+區塊鏈 」。因為受制於嚴格監管,只能去金融化,所以取了這麽個名字。
這兩年元宇宙沒有搞出什麽名堂來,數位藏品卻因為門檻低而先火了起來。
因為這是個新生事物,又以文物為中心,延伸非遺、音樂、潮玩等多個板塊,深受年輕人的追捧,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然而這種「看得見,摸不著」的藏品,卻編織著最新的暴富神話,讓無數人深陷泥沼。
2021 年,NFT 概念進入國內。與此同時,唯一藝術、十八、iBox 為代表的新一批數位藏品交易平台應運而生。
與大廠們相對正規的鯨探、幻核等交易平台不同。他們膽子更大,設立了二級交易渠道,直接從中抽取 4% 到 5% 的綜合服務費。
這樣一來,就為炒作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其實,數位藏品和 P2P 本質上沒啥區別,只不過被各種概念包裝得高大上。
web3,元宇宙、非同質化代幣,一堆概念先給你搞暈。然後再強調獨一無二、不可分割、不可篡改、稀缺性……
接下來的重點就是編故事,某個藏品一夜升值幾倍,賣出幾百萬、幾千萬的神話廣為流傳。
姚明、周杰倫等各界名流都在買,大廠們也都開始布局,吹得神乎其神。
風口已經來了,這是普通人為數不多可以實作逆襲的機會,再不上車就來不及了。
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為了防止惡意炒作,國家對於數位藏品管控一向是非常嚴格的。
像那些第一梯隊的正規平台,會要求釘選一定天數之後才可以「轉贈」,流動性很差,炒作空間也並不大。
不過,經歷了兩年的野蠻生長,數位藏品平台越來越多。一時間國內湧現出了上千家,可謂魚龍混雜,亂象叢生。
其中,熱度最高的當屬一家名為 iBox 的平台,官方稱註冊使用者達 1000 萬以上,藏品總流通市值一度逼近百億大關。
註冊一個帳號、手機號驗證,再繫結銀行卡,就可以在平台買賣,比炒股可方便多了。iBox 玩家中,投資金額少則數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微信群、QQ 群裏,玩家不分時享著暴富故事,仿佛遍地是黃金。
這些玩家大多數都非常年輕,以 90 後、00 後為主。有的還在校讀書,有的剛剛步入社會,甚至有未成年人。
一開始他們並不太懂,藏品發行又少,見到就是買買買。
有人為了為買藏品借錢休學,打工還債;有人不惜丟掉工作,花完了兩代人的積蓄,十幾個網貸 APP 來回借。
本來是奔著賺錢來的,最後怎麽都賠得血本無歸?
因為很多數藏平台都在搞「老鼠倉」的套路,就是自己發行,自己掏錢買入,不停地把價格往上推。
偶爾給玩家們放點「福利」, 時不時釋出內幕訊息「這個圖明天必漲」。 釣更多的魚兒上鉤,造成交易火爆的假象。
還會聯合收藏「大戶」們操控價格,平台會建立「共識群」,裏面都是一些投入了上百萬元的「大戶」。
他們堅信沒人賣,自然就漲了。並呼籲群裏的夥伴不要搶著賣出,一起把「供」給控制住。
其實和炒鞋沒啥兩樣,只不過換成了虛擬圖片。雖然每個藏品下面,都煞有介事地寫著:「請謹慎購買,嚴防炒作」。
當投機和炒作的浪潮褪去,這種數位資產的狂歡終究會走到尾聲。
隨著監管的越來越完善,相關部門開始嚴厲打擊數位藏品存在的詐騙、洗錢、傳銷、非法集資等風險行為。
從 2022 年開始,國內數位藏品平台陸續爆雷,其中多個平台跑路、登出。不少玩家血本無歸,群裏只剩下了謾罵。
2023 年 3 月,iBox 也宣布關閉寄售功能。
公告一出,在數藏圈引發巨大震動。「崩盤、退錢、維權」之聲在各群中此起彼伏,不少玩家組隊跑到海南維權。
隨著更多的玩家投訴,iBox 背後的公司海南鏈盒不斷「變身」,最後銷聲匿跡了。
到如今,歸零的歸零,跑路的跑路,經營不善的躺平。很多玩家斥資幾十萬,幾百萬買了很多,但都變成了一無是處的「
電子垃圾
」,更確切地說是「
數位垃圾
」,摸不著,也賣不掉。
其實,數位藏品從始至終,都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也不是所有人都賺不到錢,那些跑得快的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一個藝術家在現實世界的作品不一定賣得出去,但是做成 NFT 就成限量香餑餑了,這個世界簡直太魔幻了。
即便已經知道了真相,仍然有很多玩家選擇留下。希望能夠抄底,把賠掉的錢再贏回來,這就和賭博一個心理。
新事物,加上起點極低,等於暴富基因。他們相信每年都有新的韭菜,還有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畢業生接觸到這個行業。
只要吹得好,總有人上鉤,就還有機會復制一波當年的輝煌。
參考資料:
紅星新聞、南方周末、知乎
編輯: 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