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如何降低電腦的能耗?

2024-04-16資訊

現代世界淹沒在海量的數據中。處理數據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從智慧型手機和電腦到全球數百萬個數據中心。這些裝置使用的電力在不斷地翻倍。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未來的能源恐難支撐。如何在不增加能耗的情況下,讓電腦變得更強大?

歷史老路走不通了

眾所周知,資訊在電腦中是以0/1的形式儲存和處理的。0/1對應晶體管微電子開關在施加電壓時快速的開/關。這個過程會產生電阻,從而產生熱量。鑒於芯片中動輒有數十億個晶體管,所以一台電腦工作時散發的熱量相當可觀。

在歷史上,電腦在計算能力突飛猛進的同時,能耗也在持續下降。這樣的成就是由兩件事情促成的。首先是晶體管的體積越做越小,大約每兩年電腦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就翻一番,這一趨勢被稱為莫耳定律。晶體管數量增加,意味著資訊處理能力更強大。第二個是,單個晶體管的能耗隨著其尺寸的縮小也成比例下降。

可惜,這些趨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現在的晶體管已經做得非常小,幾乎接近物理極限,要讓它變得更小,已經很困難。莫耳定律開始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歷史老路走不通了,我們需要另辟蹊徑。

替代傳統電腦的方案

一條出路是改變硬體。目前,所有計算都是建立在矽的基礎上的,矽的能耗相對較高。使用新材料,如鍺、碳奈米管、石墨烯等,可以降低能耗。或者,可以用雷射束組成的「電路」來代替電子電路,制造所謂的「光電腦」,來降低能耗。

也有人提議利用量子的一種特性——量子隧道效應——來降低能耗。在經典物理學中,當一個小球要翻越一座陡坡到山的另一側時,必須翻越山頂;假如它的動能不足以支撐它翻越山頂,它就會在半坡上停下並滾回來。但在量子世界中,由於量子的特性,一個粒子不必非得具有「翻山越嶺」的能量,就可出現在山的另一側,就好像粒子有穿墻術,這叫量子隧道效應。粒子透過量子隧道效應運動到「山」的另一側,不需要損耗能量,所以能降低能耗。

更奇特的一個建議是,透過改變電腦中使用電子的方式來降低能耗。我們知道,現在的電腦編碼和處理資訊,利用的是電子攜帶電荷、運動起來能產生電流這一性質。電流會產生電阻,從而產生熱量。但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還有其他特性,比如自旋。電子的自旋只有兩個朝向,剛好對應二進制的0/1,因此可以用來編碼資訊。這樣處理資訊,只跟電子的自旋打交道,不會產生電阻,也就可以降低能耗。

更激進的替代方案是量子電腦。量子電腦不論硬體和演算法,都迥異於傳統的電腦,處理資訊的能力空前強大,能耗也小。

這些替代方案前景都很誘人,不過目前看來,要實作都還有好長的路要走。矽的地位一時還動搖不了。

借鑒大自然,降低能耗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即使對矽基電腦不做根本性的變革,只要合理設計硬體和演算法,也能降低能耗。這需要我們重新思考「計算」,在速度、準確性和效率等方面做出權衡。

我們知道,電腦以計算速度快和準而著稱。在電腦發展史上,人們也一向以追求速度和準確為目的,但在很多時候,效率卻被犧牲了。譬如,在某些情況下,電腦做出決策的速度卻遠不如人腦。遇到一頭野獸,連原始人都能快速做出戰鬥還是逃跑的決策,但倘若讓一台超級電腦來替你拿主意,它說不定要算上好幾年。因為電腦計算一味追求準確性,首先它要確定這是什麽野獸,是老虎?野豬?還是野馬?野牛?然後確定是多大的,是老弱病殘,還是壯年?它會不會主動攻擊人?一個人能否制服它?兩個人呢?……而這勢必涉及大量計算,於是效率就被犧牲掉了。

大量的計算也以高能耗為代價。例如,大多數電腦的核心是一塊中央處理器(即芯片),它相當於電腦的「大腦」,所有其他元件都受它指揮。不可否認,這種「集中」式計算模式是強大的,但這意味著,芯片每秒鐘都要以難以置信的精度發出數十億條指令,不僅計算量極大,能耗也是巨大的。相形之下,大自然賦予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獨立執行DNA指令的能力,使細胞們不必「連線」就能協同工作。這樣的「分列」式計算模式,雖然速度和精度上趕不上電腦,但有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能耗。

此外,大自然已經創造了一台超級電腦——人腦,它每秒處理海量的資訊,但能耗只及膝上型電腦的三分之一。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犧牲精度,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例子。

在未來的物聯網中,物聯網動輒需要為數十億個小型裝置供電,這些裝置往往位於難以充電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犧牲速度,降低能耗的「分列」式計算就非常有吸重力。科學家說,采用犧牲速度的折中方案,以現有矽基芯片,也完全可以設計出能耗降至現有電腦千分之幾甚至萬分之幾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