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浩渺太空中,分外耀眼的中國紅又一次定格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近日,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樣和起飛。
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多家外媒熱議,嫦娥六號此行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是「國際科學界為之慶祝的壯舉」。
「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只爭朝夕的勁頭」……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吹響了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8年來,科技界以只爭朝夕的超常付出,交出了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成績單——
「嫦娥」探月、「神舟」飛天、「誇父」逐日、中國空間站圓夢,遨遊太空的「中國高度」不斷重新整理;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智慧高鐵跑出全球新速度、「神威·太湖之光」連續4次雄踞「全球超級電腦500強」榜首、5G加速賦能千行百業,高品質發展的「中國速度」不斷提升;
「海鬥一號」無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地殼一號」鉆井深度超過7000公尺、世界最深地下實驗室在地下2400公尺探尋「宇宙之謎」,探索未知空間的「中國深度」不斷解鎖;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祖沖之號」問世、國際上首次實作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科研「無人區」的「中國廣度」不斷拓展……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作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攝
強化頂層設計 推動科技事業跨越發展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到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牢牢把握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
近年來,緊盯科技強國目標,中國強化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形成了「四個面向」的科技發展系統布局。
在五年科技創新規劃、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礎研究等專項規劃指引下,中國部署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科技創新2030—重大計畫,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科技水平實作跨越發展。
與此同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國家實驗室組建執行,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能力持續提高,部份重點行業領域科技領軍企業不斷壯大。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科研人員在位於廣東東莞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做實驗,進行月壤樣品研究。圖片來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第一。
隨著科技投入持續攀升,中國科技整體實力顯著提高,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3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2位元。
——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從4.8%升至6.6%。在量子資訊、幹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
——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在深空、深海、深地留下更多中國銘印,「天宮」「神舟」「嫦娥」「天問」等重大成果振奮民族精神,無人、載人潛水器實作譜系化發展。高效能裝備智慧機器人、雷射制造等技術推動「中國制造」邁向更高水平。國產大飛機C919、國產大型郵輪、外貿「新三樣」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特高壓輸電走在世界前列。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科技供給能力持續提升。圍繞新冠病毒變異與監測、疫苗和藥物研發、疾病救治等開展科研攻關,中國科技界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累計研發成功87個一類新藥,癌癥、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打破國外專利藥壟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推廣套用煤炭清潔高效燃燒、鋼鐵多汙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關鍵技術,在全球率先實作「沙退人進」,為全球綠色發展和生態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物質技術基礎。」近日,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撰文表示。
深化體制改革 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如果將科技創新比作中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燃新引擎的點火系。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涉及範圍之廣、出台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目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43項任務已高品質完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出台一批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構建了有效促進和保障科技創新全過程的法律制度體系。
科研計畫經費中用於「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擴大預算調劑自主權之後,計畫結余資金全部留歸計畫承擔單位繼續使用,科研經費管理著力構建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新模式,於細微處解決科研人員的煩心事、揪心事。
科研人員在測試材料的接觸電阻。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為著力點,中國深化「三評」改革,開展「減負」行動,持續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健全科研人員全職業生涯激勵制度;改革重塑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完善激勵創新政策,完成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推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三權」下放,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統一提高到100%,並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聚焦積體電路產業和工業母機產業高品質發展,將符合條件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再提高至120%,有效增強企業研發投入的信心和底氣。
為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以更好統籌科技力量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快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如今,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新一輪三年改革攻堅加快實施,極大釋放了創新引擎的動能,助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用好人才資源 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多年來,中國堅持以改革促創新,科技體制改革均圍繞人來進行,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系統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引進等關鍵環節改革,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各盡其能、各展其才的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培養了一大批頂尖科學家、骨幹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和大量的高素質產業技術人員,形成了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
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穩居世界首位;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排名世界第二;更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占比超過8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作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近年來,科普作為提升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建設人才第一資源的社會基礎,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全面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能。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3年的14.14%;啟動修訂科學技術普及法,制定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科普活動參與者日益擴大。
不僅如此,由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科普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從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傳授農技知識,到航天員接力太空授課,到一批大科學裝置向公眾敞開大門,再到知識類視訊和網路科普火出圈,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
2023年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科技日報記者 洪星 攝
新時代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得以大力弘揚,科研作風學風得到實質性改觀,全社會形成鼓勵、支持、參與創新的良好環境。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在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廣大科技工作者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王宇
稽核: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