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沃錫川,人到開時湧岸邊。
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
3月22日,『 世界水日 』
與之相關的都江堰放水節
更是一個尤為特別的存在
今天水靈妹就帶大家走進都江堰放水節
感受水文化的魅力
//
1
何為都江堰放水節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 以水興利,主持修建都江堰,時至今日 仍灌溉著成都平原、養育著天府之國。
▲都江堰寶瓶口,圖源:杜睿嘉
然而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非一勞永逸,其持續運轉兩千多年仍充滿生機與活力,發揮巨大作用和功效,一方面因其整體「乘勢利導,因時制宜」與自然環境和諧互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堅守著歷代傳下來的歲修製度。
冬春之時,岷江水位下降 ,堰工們會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 對工程進行「體檢」和「治療」。 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
▲都江堰古法截流,圖源:向力民
到了清明時節,為慶祝歲修完成和進入春耕生產農忙季節,同時也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便在渠道舉行隆重又熱鬧的儀式,拆除攔河榪槎,放水入灌渠,這個儀式就叫「開水」,俗稱「開水節」。
▲2023都江堰放水節現場
2
都江堰放水節前世今生
都江堰放水節是怎麽來的?又為什麽要祭祀李冰?看完放水節的前世今生你就知道了~
都江堰放水節又稱「開水節」, 源於遠古對河神的祭祀 。都江堰修築以前,沿江兩岸水災無常,人們飽受水災之苦,為了祈求「水神」的保護,常常沿江「祀水」。
都江堰修築成功後,使得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人們為了紀念李冰,於是逐漸將「祀水」改為「祀李冰」。
漢
民間祭祀已開始
據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像的銘文考證,至少在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都江堰市民間就已經存在著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動。
唐
灌口春秋鬥牛忙
唐代開始,祭祀李冰從民間活動升格為國家行為。每年春秋兩季采用「少牢」之禮隆重祭祀李冰,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
民間又以鬥牛的方式慶祝,民俗著作【風俗通】載「灌口春秋鬥牛戲」,並由此而產生出許多如【李冰鬥犀】這類的民間故事。
宋
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定為放水節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定為放水節,初定每年祭祀一次,後改為每年春秋祭祀兩次。
鬥牛戲發展為 刲羊祭祀。 用殺羊的方式祭祀李冰、慶祝開堰放水。【灌縣鄉土誌】載「永康軍(宋代都江堰市稱謂)崇德廟祀李冰父子。祀禮之盛,每歲用羊四萬頭。凡買羊以祭,偶產羊羔者亦不敢留。」
元
歲取息以備祭祀
祭祀活動日漸趨於理性,【蜀堰碑記】中記載:地方從老百姓那裏收來的錢財,不能亂花,存在錢莊裏,每年取其利息以備祭祀。
▲圖據: 何勃
據【元史】記載:每年春秋祭時,用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簠一、簋一、籩一、豆四、尊一、爵三、爐一、鐙一。這基本上是沿襲漢、唐的「少牢」祭禮規格,而且擬定了具體的祭祀程式。祭禮程式: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禮,奠帛頌祝,獻爵,送神,望燎,告禮成,退。
明
沿襲舊典
明代沿襲元代祭祀李冰的舊典。在春秋兩季,由時任職四川的官員和當時在四川巡視的中央大員,親自到都江堰所在地灌縣對李冰進行隆重祭祀。
為了迎接省級大員到灌縣祭祀李冰,灌縣還專門建有供官員休息的驛館,久而久之,因驛館主要接待朝廷大官,這條街道就被稱為「大官(觀)街」了。
清
清明放水節的民俗活動逐步定型
清代掀起了祭祀李冰的一個高潮,清明放水節儀式日漸隆重,一般由總督、巡撫等省級官員擔任主祭官,主持大典。官方祭祀李冰和民間慶祝清明放水節的民俗活動亦逐步定型。
民國時期
習俗相沿
民國時期,習俗相沿,放水節由省府和水利廳主要官員主祭。
▲圖源:每日都江堰
1950年
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1950年元月,解放軍入駐灌縣(今都江堰市),立即組織搶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並在春季用水前完成歲修。當年清明節,舉行了新中國建國後首次的開水典禮,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 圖源:每日都江堰
1989年
「開水節」更名為「放水節」
1957年都江堰歲修措施改進,修建了節制閘門,可以隨時關閉,內江水不再斷流,以往砍榪槎放水的儀式不再舉行。1989年,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視察都江堰,建議恢復都江堰古老的開水典禮。在起草檔確定儀式名稱時,為了避免有喝「開水」之誤解,就將「開水節」更改為「放水節」了,此後年年舉行。
▲圖源:每日都江堰
2006年
都江堰放水節開創新紀元
都江堰放水節開創了新的紀元。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透過現場直播向全球130多個國家與地區再現了延續2000多年的放水盛況。同年,都江堰放水節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往年放水節現場
歲月如歌,時光荏苒。 都江堰放水節年年相沿、世代傳承,盡管 其 形式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但人們對先賢的感戴,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始終如一。
3
治水截流工具——竹籠、
榪
槎
古時先民為治理岷江水就地取材,把卵石、竹子、原木等材料組合在一起,制作出既生態環保又便於調整的治水截流工具——「竹籠 」、「榪槎」。 這兩個工具在都江堰兩千多年的水利治理中發揮極大作用。
榪槎: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套用時以多個排列成行,兩個榪槎之間用木梁、蔑笆等相連成排,中間放置裝滿卵石碗兒兜,來增強其穩定性。
同時在迎水面上加系橫木及豎木,外接竹席,並加培粘土,便構成一種簡易、高效、穩定的三角立錐形截流工具,即可起擋水作用。
竹籠: 都江堰從古至今都在采用的「歲修」技術,選以生長兩年以上的慈竹為原材料,編織成長籠,內裝卵石,用以護堰、作堰。
將分散的若幹卵石組成一個有空隙、能滲水的整體,竹籠之間又易於互相連線、重疊為壅壩。 這樣既能減小水流的沖擊,又能形成整體直壓水底,固河堤基礎,使江水不至於淘空河堤基礎而潰堤。
- END -
【聽說 都在看】
贊一下再走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