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她建了一座临时图书馆来回答

2024-02-16情感

题图来源:杨素秋

一个挂职的大学文学老师,在商场的地下一层建起了一间图书馆。挂职会结束,「临时」的图书馆也许会消失,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值得追问下去。

作者|陈皮毯

编辑|王菲宇

用有限的时间,建一座临时的图书馆

从陕西科技大学来到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副局长,杨素秋在上任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为区里筹建一座公共图书馆的任务。

作为文学博士、大学里的文学老师,与书打交道的经历占了杨素秋人生几乎一半时间。读书更是杨素秋从小到大的最大爱好。她在爱书的环境下长大。父亲是老师,爱看书,原先20平米的家里堆满了几千本书。书整整齐齐沿着四面的墙壁摆放,也一摞摞放在床底。每年暑假,父亲总会特意抽出几天,谢绝其他事务,专心致志给书编目,把旧书放到太阳下晾晒,为新书包上封皮。

2020年9月,来到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杨素秋没想到自己还能筹备图书馆,一瞬间觉得自己「来对了」。「我当时觉得自己有一笔‘巨款’去买书了,开心死了。」

建成后的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

供图:杨素秋

一间理想中的图书馆是什么样?杨素秋有过想象和描述:「这里分外安静,遇见书,遇见人,都有一种古典主义的美妙。」

第一次来到现场,浪漫化的想象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图书馆的选址在一所商场的地下室,楼上有奶茶店、咖啡店和面馆。进入地下的楼梯掩映其中,连入口都难觅。好不容易走了进来,虽然是白天,但眼前一片漆黑。领路的工作人员把灯打开,杨素秋看到了坑坑洼洼的地表,天花板缺了几块,墙皮颜色不均,挂着裸露着的电线——一切都是工地的模样。工地的旁边甚至还有间商场餐馆的隔油池,能闻到池子里饭菜的馊味。杨素秋后知后觉感到,建图书馆,不是一个轻松的活。

图书馆的选址在一所商场的地下室

供图:杨素秋

碑林区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市中心,因为宋代的金石宝库碑林而得名。在杨素秋挂职上任的2020年,碑林区23.37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了75.68万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按照国家规定,区县级必须拥有一座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2020年年底必须到位。而原本规划的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档案馆为一体的碑林区文体中心,因进行文物勘探工作,不得不暂停建造。这就意味着, 杨素秋接手的是一个限时任务,但建造的,却是一个临时的图书馆。

碑林区因宋代的金石宝库碑林而得名

来源:视觉中国

把工地变成图书馆,她们是彼此的战友

在占地只有23平方公里的碑林区,寻找一个合适的「3000平方米」并不容易。图书馆需要摆放大量书籍,因而承重能力格外重要。几经平衡之下,商场地下成为了这座临时图书馆的最优之选。

图书馆的主要筹划者除了杨素秋,还有碑林区图书馆的馆长。馆长姓宁,被同事们戏称为「老实得像个老黄牛」。除了图书,建一座图书馆要有装修、要有家具和电器,还要运营,但是在后几项上,杨素秋和宁馆长都是外行。面对这些新挑战,初来乍到的杨素秋与「老黄牛」宁馆长一起查资料、写参数,和不同商家讲价、周旋。为了把一个「破烂」工地变成图书馆,她们只有充当彼此的战友。

杨素秋和宁馆长共同筹划图书馆的运营

供图:杨素秋

资金是第一道坎。杨素秋当初以为的用来「买书」的巨款,实际上要负担从装修到选书六个大类的费用,一下显得捉襟见肘。装修经费有180万,看起来并不是个小数字。但是图书馆面积有3000平方米,场地还要达到消防要求,分摊下来每平方米的预算不到600块。

数不完的琐事是第二道坎。挂牌和搬家具得找城管,运送书架也需要特别安排时间——因为位于市中心,载重的大卡车只能在半夜12点到凌晨5点进城。用杨素秋的话说,自己原来就是个「书生」,整天和词语文字打交道,毫无建造经验。在半年多筹备图书馆的时间里,她事事亲力亲为,没有人做的事情就自己动手。

杨素秋亲自设计的儿童阅览区

供图:杨素秋

作为一间临时的图书馆,装修自然要从简,墙壁也只用得起「大白墙」。杨素秋想做个儿童阅览区,在一堵三米多高、十米多长的墙上加墙绘。承包商不愿意承担设计费用,于是杨素秋自己上手绘制设计图,「画的兔子被说像只狗」。她又想到,小孩子喜欢坐在地上,便在网上下单了蒲团,参考网上的设计画了个两层的波浪形台阶,向承包商强调要「活泼一点」。但她的透视图一开始就画错了,设计师压根没看明白。

杨素秋原来以为,克服了这些琐碎的、具体的困难,难关就算过去了。但是当选书开始,她才意识到,真正的难关才刚刚开始。

一间位于商业区的图书馆,也是一所免费的儿童托管所

在图书馆界,有「馆配」这样的专业说法:图书馆接受出版商、馆配商的内容服务,由馆配商提供符合预算标准的采样书单。

杨素秋第一次拿到这些中间商的「馆配」书单,「啼笑皆非」是最大的感受。书单里不仅有大量书评网站查无此书的「鸡汤」书籍、【某某河流农垦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如何做一个美丽的女人】这样的滞销书,还有题为「某某酒业文萃」、「某某委员履职风采」等有滥竽充数之嫌的书目。杨素秋觉得这些书单匪夷所思,书商却告诉她,要填满3000平的图书馆,需要大概8万本图书,而杨素秋想要的书进价太高,如果按照她的要求选择,要不没有利润空间,要不馆藏会减少。

杨素秋决定跳过馆配书目的限制,自己选书,买少一些、精一些。

杨素秋亲自为图书馆挑选了共三万册图书

供图:杨素秋

她将书籍分为四种:一种是品质好的经典书目,一种是质量不错的畅销书,还有一种是极小众的经典书目,最后一种是「烂书」——在她看来,书商提供的书单,很多都是没有阅读价值的「烂书」。作为一座区设的图书馆,杨素秋认为「经典」和「畅销」是首要的标准。她的选择考量了几个因素:搭乘西安地铁二号线往南坐5站,就可以到达藏书达到几千万册的陕西省图书馆;碑林区图书馆的选书经费有限,如果选择太小众的、太专业的书籍,不仅占用经费,也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重复。 「我还是希望图书的借阅率尽量要高,借阅率高,说明这个图书馆能更好地服务于区里的群众需求。」

畅销书目可以从各大网站的榜单上摘选,经典书目得自己慢慢挑,对于文学博士出身的杨素秋,这并不算是一件难事。开馆之前,她加班加点选了一万种、共三万册图书。在儿童阅览区,杨素秋特意购买了立体书。打开封面能弹出立体结构,好玩有趣,孩子们感到很新奇。立体书成本贵,一本就要近百块钱,但是杨素秋觉得,如果不是在公共的图书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这本书。

儿童阅读区里家长在为孩子精心挑选书籍

供图:杨素秋

图书馆选址位于商业区的商场地下,杨素秋一开始敏感地预料到,很多父母会在逛街的时候将孩子送到这里「免费托管」。事实证明了她的预感,正式开馆之后,借阅次数最高的300本图书中,超过250种都是儿童书。

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碑林就在步行几分钟的地方,于是杨素秋在图书馆里设立了一个碑帖专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应该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为了满足不同阅读喜好的需要,还设立了漫画专区,建立了视障阅览室、购买了盲文书籍……虽然是个「外行」,但杨素秋凭着自己对公共图书馆的理解,一点一点搭建出图书馆最初的样子。

图书馆里设立的碑帖专区凸显了文化特色

供图:杨素秋

50份书单,

代表了50种和书的关系

第一次摸索着列书目的经历让杨素秋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远远不够。第二次面临选书的时候,杨素秋选择向她的朋友们求助。从2020年秋天开始,她陆陆续续发出了50多份书单邀请,邀请的对象有作家、出版社编辑、高校老师,还有摄影师、科学家……总而言之,杨素秋把能想到的、可以帮上忙的人都列了上去。

一份来自师兄的书单占据了书籍推荐量榜首。这是一位日常翻译孟德斯鸠、斯宾诺莎,在高校教哲学课程的师兄。书单以Excel表格的形式发过来,超过三百本书,每一本都分门别类整理了包括书名、出版年限和作者在内的全套信息。这份书单里,既有和师兄专业相关的哲学史、思想史,也有书法、绘画书籍。收到书单,杨素秋回复对方,师兄,我要对你的知识结构再认识。师兄乐了,说自己最熟悉的「精神食粮」其实是【乡村爱情故事】。

杨素秋按照朋友们提供的书单购买的书籍

供图:杨素秋

一位日常研究佛学、平时会去寺庙给僧侣讲佛经的高校教授给杨素秋发来了一份有些「另类」的书单。书单中包括一本【修剪菩提树】——不是园艺指导,而是对佛教的辩证思考。杨素秋担心这样的书普通人看不懂。但在她把建造图书馆的经历写到【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后,这份书单意外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很多人看了之后说,原来寺庙里的和尚也会打游戏、刷短视频啊。」 透过书单,窥见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阅读偏好,更是一个不熟悉的生活世界。

还有一位摄影师,随书单附上一封5000字的长信,为书单里的每本书籍都写了推荐理由。收到这些书单,杨素秋内心里涌动着一种感动。「大家和书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真诚,」杨素秋说,「大家都这么真诚地帮我,我当时就觉得我不能辜负别人,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这是我的动力。」

一场书目

「保卫战」

50份书单最后汇聚成了一万多种、五万本的第二批采购书目。没想到,这批采购书目上报后,图书馆来了个「神秘人」。

「神秘人」正大光明、义正言辞地告诉杨素秋,这批书要全部换掉,「不然这点钱不够」——这点钱,指的是购书预算与实际购书之间的差额,所谓「油水」。

修建图书馆的过程中,杨素秋遇到过许多困难。装修过程中,隔壁的隔油池漏过一次。经费已经吃紧,偏偏还遇到装修承包商偷工减料。在审核环节,杨素秋发现了纰漏,这才意识到承包商甚至没有按照要求装置消防设施。

筹建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的杨素秋

供图:杨素秋

2021年4月,图书馆即将开门迎客的时候,杨素秋写了一篇宣传文章。文章以「花了6个月,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所不网红的图书馆」为题,用幽默的自述形式展开。文中既写了书商与馆配书目之间的潜规则,也放了她自己笨拙的设计稿。很快,这篇反传统的馆宣传文章「出了圈」,文旅局局长和宁馆长带着杨素秋去不同的办公室挨个儿认错道歉,接受各部门领导的批评。

没想到,就在道歉的那个晚上,杨素秋接到了一通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也是通过那篇文章,央视记者找到了她,想借世界读书日的契机对她进行采访。几天后,在碑林区图书馆开馆当天,对着从北京来的摄像机,宁馆长先掉了眼泪。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记录了修建图书馆的经历

供图:杨素秋

杨素秋说,在筹备图书馆的半年时间里,她遇到了很多困难。无论是承包商偷工减料还是需要和领导解释道歉,在她看来都可以解决。唯独这一次,当「神秘人」将暗地交易赤裸裸地摆放在杨素秋面前时,她感到了一种无力: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是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她心中只剩下抱歉。「这份书单是大家一起帮列出来的,如果这些书被‘烂书’取代,我会对我自己有无能的愤怒。」

这时候,距离杨素秋挂职结束只有半个月左右,她也收到了一份来自出版商的写作邀请。原本她只是想把自己修建图书馆的经历写下来——而在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书籍还能构成向公众发声的渠道,出版可以成为她的武器。

拿着出版大纲,杨素秋和「神秘人」谈判,赢得了这次书目「保卫战」的胜利。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里,杨素秋详细记录了这一经过。回过头来看,杨素秋觉得这是她以大学老师的身份「勇闯」体制内应尽的责任,「我们不能总是在粉饰太平」。

图书馆里,有比生活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2021年9月,杨素秋结束挂职,回到了自己的教学岗位。 为什么当初会选择挂职?杨素秋说,因为自己出生在校园又工作在校园,三十多年来,对校园之外的事件参与甚少,习惯了通过手中印刷的文字去想象社会。

挂职到文旅局之前,「文化」、「旅游」这两个词给岗位笼罩上了诗情画意,让杨素秋误以为自己的工作不外乎策划演出剧目、研习琴棋书画、宣传风景名胜。到岗之后,她才发现全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我得记住酒店后厨烟道清洗规范,熟悉新挖工地文勘进展,检查鼠药和垃圾摆放,答复12345市民热线投诉,回复人大政协文旅提案……」 杨素秋说,一年挂职事务繁琐,最初的诗情画意构想几乎都没有实现,除了建设图书馆这件事。

报刊阅读区满足了中老年群体的阅读需求

供图:杨素秋

作为一个过渡期的图书馆,位于商场地下的碑林区图书馆显然有很多弊端:门头不显眼,没有独立的楼梯。不少人跟杨素秋说过,自己就在那条街上工作,都不知道这里有个图书馆。2023年12月,【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出版之时,碑林区文体中心的文物勘探工作已经完成,这栋文化综合体已经开始施工。建成后的区图书馆将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不仅有独立的楼梯,还有杨素秋梦想中图书馆应有的明亮采光。这也就意味着,临时的碑林区图书馆,也许再过一年左右就要「消失」了。

但就是这间没有窗户、位于地下的临时图书馆,留下了很多让杨素秋难忘的回忆。

儿童阅览区摆放着好玩有趣的立体书

供图:杨素秋

图书馆开馆后,杨素秋的盲人朋友杜斌来过一次。两人在盲人按摩店相识,杜斌曾和她聊起毕飞宇的【推拿】。杜斌喜欢读书,尽管平时会用手机自带功能「读」新闻和书籍,还是更渴望能自己摸读盲文书。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听书」和「摸书」的区别: 听书是被人塞东西,摸书, 则是自己主动走进去,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

来到视障阅览室,杜斌最想摸的是世界触觉地图,曾听过的一个个国家名,变成了双手可以丈量的距离。他还第一次摸到了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那天他还读了【世界通史】,那个阅览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就读出了声。「银河系只是宇宙几百万个星球中的一个,本书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回溯人类的经历……」杨素秋举着手机录下了这一段内容,突然心里有点难过。「我总觉得,他心里的星辰和大海,比我看见的更壮阔。」

视障阅览室里供视障人群「摸读」的盲文书籍

供图:杨素秋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出版后,杜斌主动向她要了一本。杨素秋说,可是普通的书籍你看不见呀。杜斌说,没关系,他可以找个朋友每天来给他念几页,他想要学习。

排版|俞冰如

审核|王菲宇

微信订阅号改版

城市家的精彩内容无法被第一时间看到

打开城市家CITY+公众号主页

点击界面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不再迷路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城市家City+

官方视频号:@城市家City+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