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当一个人的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挂靠在数字上

2024-07-16情感

应试教育会带来另一种人格烙印——「数字化」倾向。

有个大学一年级新生,以「高考失利,心情郁闷」为由,来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他说他在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好,如果发挥正常,应该能考到「全国排名50左右」的大学,可是因为高考那几天紧张焦虑,发挥得不好,结果被一个「排名才70的大学」录取了。他说尤其让他伤心的是:高中三年的多数时候,他的考试排名都比同桌高,但是这个长期的手下败将考进了「排名第67的大学」。这让他愤怒且感叹于命运之不公。

笔者每每碰到这样的案例也不免感叹,不过笔者感叹的不是命运不公。他真正应该难过的,恐怕不是没能考上排名第50的大学,而是12年应试教育催生的这种斤斤计较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内心里可以持久扎根,甚至终其一生为之所困。

【龙樱】剧照

当然,他是受害者,我们不该责备他的好胜与计较。在他眼里,「67」和「70」在数字上的差异,大到不可承受,给他带来自尊心的冲击,挑战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公平价值观。高考这件盛事,这场全民参与的「饥饿游戏」,在形式上似乎是公平的,但其实又很叵测。

应试教育基于数字的精细评估体系,已经在很多人身上烙下印记。 这种数字化人格烙印,从中小学考分蔓延到大学排名,再进一步蔓延到了生活的更多方面。有些大学生之所以那么热衷于玩某类电子游戏,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契合了中小学时期的那种数字竞争模式:短时间内掌握一组技术,就能够「打怪升级」,在数量上「蒸蒸日上」。而且在很多方面,它们比高考更公平。与参加电子游戏相比,泡在大学课堂那种有点散漫的、竞争性不激烈的「温吞」气氛里,他们反而坐立不安。毕竟一种基于过度竞争的数字化的子人格,总在大脑里蠢蠢欲动。

这里不得不顺便提一下的是:如今大学里的保研政策,把很多学生的大学时代也变成了另一个四年应试教育。 保研资格的数字化评估,比之前的高考有过之无不及。 不仅门门功课需要小心应对,任何一次挂科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参加社团、参加科研、参加比赛、参加献血、参加讲座……都会在保研资格里以量化的分数体现出来。

【最好的我们】剧照

难以想象,在「数字全覆盖」中成长10-20年,一个人的性格与价值判断不会被数字所扭曲。所以在成年人中间,诸如此类的说法你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你会听到一个年轻人说,因为自己本科毕业于国内「top-3」的大学,恋爱对象必须是国内「top-5」以上大学毕业的……「当然也可以是留学回来的,但那个学校至少也应该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前20。」

你会听到一个「一本」毕业的女孩纠结于要不要跟那个男朋友分手,因为「他说他毕业于一本大学,其实那个大学是二本的。」

在高中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高中时班里排名第一的同学很不开心,因为排名第三的同学,月收入居然比他高出1000元。

博士毕业数年后师门聚会,有的同学已经是教授4级,有的才6级。4级教授沾沾自喜,6级教授自惭形秽。那些没有当大学老师的,作为局外人,表示不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天方夜谭——教授怎么可以分成那么细的等级?此时便有人露出内行者神秘的微笑,解释道:「八成因为他申请的科研基金,不是「国家级」的呗……」

综艺【你好另一半】剧照

最近有人路过北京海淀玉渊潭公园的周六相亲角,拍下了一些征婚启事,笔者有幸看到了这些精彩的内容,也好奇地查阅了相关的信息。虽然笔者在咨询室内没少面对此种话题,看到人们把在婚恋方面的数字化狂热毫无保留地打印在A4纸上,大张旗鼓地张贴出去,还是感到有点意外。

且不说那些对收入和学历的严格要求,也不说户口的一票否决制,单是身高,就是许多单身人士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凡女性不在1.60米以上,男性不在1.70米以上的,就不要去玉渊潭自取欺辱了——那是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的。那些在启示里写明「男方身高必须1.75米以上,不可商量」「女方身高不能低于1.65米,条件不可逾越」「身高应该在1.66~1.70米之间」的,一定是手里筹码多多,待价而沽,自信爆棚。

【婆婆的镯子】剧照

在相亲角里驻场的,当然主要是单身者的父母们,也就是我们这些在65年以后出生的应试教育第一代获益者和受害者。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成绩与名次的阴影中度过,熬到了工作的时日依然爬不完数字的阶梯。热爱数目字的我们,也主动开发了越来越复杂多样的排名、指标、级别、体系……同时我们也用前所未有的力度鸡过娃。 我们的优越感和自卑感挂靠在无数种数字符号上,生活俨然可以用数目字全面涵盖了。 我们也把这种视角认真地传递给下一代。

看着相亲角照片里发挥余热的父母们苍老愁苦的面容,笔者头脑中难免会自动冒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残忍的古语。用这句话来责备同龄人,当然很不公平——教育的军备竞赛并不是我们65后开启的,但我们这一代显然全面继承了它,并且把它推向内卷的极致。 我们用不断增加的数目字获得竞争优势和维系安全感,我们对任何一种「去数字化」的举动都心存抗拒。 每放弃一种数字体系,我们就会另外造出两种。

当我们觉得那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排67名还是70名的「斤斤计较」毫无必要、太过荒诞时,我们其实是50步笑百步。他们走出的100步,有50步是我们扛着他们走的。当他们有幸成为父母,未来的孩子在数字化的路上如果再狂奔50步,人生恐怕就彻底变成了数字的汪洋大海。

将来你问那些孩子:除掉数字后,生活在哪里?感受在哪里?

他们或许会认真地反问:「数字不就是生活?而感受是什么东西?!」

【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39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物理、秋日、漫画、流行、故事、社团、身体、Ai、壁画、游戏等。

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欢迎「点赞」和「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