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不喜欢过生日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2024-06-05情感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年纪越大,越不爱过生日了。倒不是因为怕老,而是 怕尴尬

倘若生日这天有人推个蛋糕出来或者当面跟我说生日快乐,我多半不会感到狂喜,反而会 不自在,唱生日歌环节尤其难受,四句我都嫌用时太长。

但我也不是一直这样的。而且我总感觉,正常人不这样。

说来也巧,前一阵子,一个叫 「生日回避型人格」 的词冲上了热搜,我这才发现,原来和我一样的人真的很多。

我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各个社媒平台上都有。

上下滑动查看。

我一时竟不知是应该先感慨网友们很会造词,还是我终于确诊了......

回避型人格还有这么具体的场景吗?

(开玩笑的,没有这种人格)

不过这个现象确实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认为那种 「想要,但不敢声张;盼望,但假装不需要」 的行为模式是存在的,它对我们内心的扰动也是真实存在的。

你同意图里这个说法吗?

带着这个想法,我和 知我心理入驻咨询师@岳菲 聊了聊,希望这篇推送,能为和我一样别扭的朋友,带来一些启发。

如果我不期待

就不会失望了

和咨询师聊下来的第一个结论就是,生日回避并不是什么极端个例,其实很普遍。它也并不是「你其实讨厌自己」这样一句简单粗暴的话能概括的。

想要逃避生日,或者说, 对于祝福的不适应、焦虑,其实是一种被转换过的情绪 ,它的用途是掩盖我们内心深处那种 「深深的失望」 ,人是很难允许自己一直待在失望的情绪里的——我们不喜欢那种「我不受欢迎」的暗示。

但无论如何反感、别扭,我们也不会想承认我真的想要这个祝福,因为 那会显得我们非常 needy

「我需要」意味着「我不足」,可我们不想被别人看到自己的匮乏和不足,我们更倾向于去保持自己有力量、很充沛的形象。 于是我们变得别扭——想要,但不敢声张;盼望,但假装不需要。

为了避免自己持续体验这样的情感,我们开始回避,并且,是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来回避: 如果我不期待,我就不会失望了。

聊到这,我实在忍不住细问:不就是在重要日子被忘了,为什么有人会因为一次两次的经历,就形成了这种思维方式?

好吧我就是想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呢?

心理咨询师岳菲是这样说的:

这样的思维很可能来自早期体验。 小时候经历会塑造我们如何面对失望——到底是继续争取,还是退缩猜测。

在生日羞耻、生日回避的评论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述,都和个人过往所体验到的被拒绝的经历有关。 遗忘、无视,都容易被认为是一种拒绝。 上下滑动查看。

如果小的时候,需求总被他人,尤其是父母,强烈反驳回去,甚至批评指责,就会产生「有需要=不好」的想法,甚至感到愧疚。

当这种失望无处发泄,就会与愧疚感一起持续而稳定地向内攻击,形成一种「不配得感」,使人长大之后也很难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听到「不配得感」这个分析后,我轻轻地破防了一秒钟。好吧,东亚小孩一生的精神困扰,竟然会在三十多岁后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好一个 call-back 。

图源:【保姆日记】

生日也会成为压力源

我想,生日之所以会变成「不配得感」的放大器,是因为它确实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与我们的自恋需求密切相关。

这里说的自恋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不是贬义。 在心理学里,自恋也指人们对被认可和被重视的渴望。

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看来,这种自恋是个体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自恋使个体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独特性,帮助其建立自信和自尊,它是人格发展的正常部分 [1]

到了生日,这种需求则会更为强烈。

上下滑动查看。

心理咨询师岳菲同我分析道:

如果每次过生日,你都有机会被满足一个重要的心愿,内心就会很自然地认为生日是一个很重要的关于自己的日子,而且自己的心愿是值得被关注和满足的,这一天就会和分享、温暖的感受建立起联系;反之,如果你的愿望总是不能在这一天实现,那么你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

「即便在这样重要的一个日子里,我的需求都没法被满足。」

我想,那是一种带点创伤的感受,代表我们的自恋无法被健康地满足;又有一点无助,意味着无论如何我都得不到我应有的关注。

「为什么偏偏是这天呢?」

咨询师岳菲还告诉我,其实,在生日有过高的期待是正常的。

生日会激发个人对于「社会期待」的关注 ,更加焦虑个人表现,比如被看起来有没有朋友、聚会有没有很完美等等。过高的期待会带来过高的压力,在国外,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 生日忧郁(Birthday blues)

有一些针对抑郁个体的研究发现,生日前后,一些原本抑郁的人症状会加重,对他们来说,这是精神风险增加的时期。因此很多心理工作者会额外关注来访在重要日子前后的状态 [2][3]

来源:【暮光之城2】

过高的期待意味着,得到了就会非常开心,但破灭后,也会产生比一般情况下更大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如果是一个习惯了内归因的人,会被迫独自消化这些负面感受。

而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在这些负面感受中沉溺、错误归因、反复体验这种患得患失,我们会经历更频繁的失望。

就好比你总期待 120 分的东西,即便生活给了你 100 分,你也很会感到匮乏,总是渴望能有 120 分甚至 200 分来弥补过往的不适 ——但那也是很难的。

先是不配得感,再是匮乏,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我可以靠自己填补这部分空缺呢?

当然可以

生日并不一定要被动满足

多数人在想到生日的时候,总会预设一种庆祝的场景。这个场景往往是别人为我们送上祝福,很少是我为我自己祝福。(如果你可以主动为自己做这件事,恭喜你,这很棒)

来源:【家有儿女】

尤其是, 当我们不那么确定自己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去寻求外在事物来帮我们判断和确定 ,这种标准是很飘摇的,不为我们所控的,也就形成了一种患得患失的感受——既希望能够得到与这种预期匹配的祝福、庆祝,又害怕这种预期届时无法满足。

来源:Pexels

咨询师岳菲提到, 个人的价值感、配得感其实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独立于外在反馈的。

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一生都会不断把自我价值和外在反馈挂钩:成绩、有没有人帮我庆祝生日、做什么工作、生活方式......那么 ta 常常是失望的。

所以最好的解法,就是去找到自己的内在反馈来源,主动去填充它。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象成一块田,我先种上花种上菜,那外在的杂草毒草就不容易长在这块地里。要有意识地让正确的信念去「占领高地」。

图源:Pexels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

把这种期待 摊平到每一天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理解它背后的这套逻辑:那是一种期待,在生日这样的节点被无限放大,换来了巨大的失望。而为了避免它所带来的伤害,我们选择了回避。但回避无法磨平失望,我们依然要面对不稳定的自尊。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能怎么办呢?

我想邀请你尝试 3 件事,把期待调回正常的区间,让我们少一点点破防:

因生日而焦虑,怎么办?

1. 觉察 :和那种复杂的感受多待一会

2. 解绑 :试着把自我价值感和生日解绑,把心态放平

3. 回归 :把价值感收回到自己身上

「觉察」

和那种复杂的感受多待一会

重大人生经历本就会唤起冲突感受,这很正常。期待无法满足、自恋有所损伤,让我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失望、难受,没关系,不用抹除它。 深深的失望里,有深深的期待。 如果能诚实地面对那个期待,本身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助益的。

可以问问自己:

- ta 忘记我生日,就一定代表不想跟我好了吗?

- 是谁亲口跟我说过讨厌我吗?为什么我会形成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我的脑子又乱讲话?

- 如果我提醒 ta,我们可不可以补过?现在补上,可不可以开心?

- 现在,有什么可以让我开心?

来源:小红书用户@诛杀蓝莓 @今天做个什么手工好呢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认识和理解了自己的日子。若能拥有后者,也不错。

「解绑」

试着把自我价值感和生日解绑

把心态放平

当我们把生日这一天看得过于重要,也就免不了要失望,生日这天经历的一起都会被我们无限放大。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种期待摊平到每一天。

不如就把生日看成一个一年当中的一天,做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儿,而不是在这一天我就必须得到什么,或是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 不是一定得达到什么、得到什么,我们才能开心。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里,也尝试着去感知幸福。

来源:小红书用户@忍冬

「回归」

把价值感收回到自己身上

也许就是有人爽约、遗忘,也许我们就是无法通过和外界顺利交互获得那段我们幻想的关系、满足自恋、证明自己被爱,但即便如此, 我们也依然可以为自己做一件事,那就是: 去调整和自己的关系。 即使没有他人的祝福,你我也是被祝福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也可以爱自己。

毕竟,我们的存在(being)本身也是一种祝福。

来源:【我们由奇迹构成】

最后,祝福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够坦然地、愉快地度过自己的生日,以及生日之外的每一天。

今日互动

1. 你是大办特办那种,还是生日回避型?

2. 你过的最好的一个生日,是什么样子呢? 和自己,还是和亲友?

References:

[1] 美 怀特 White, Marjorie Taggart 1915-), & 美 韦纳 Weiner, Marcella Bakur 1925-). (2013).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Chang, C. Y., Hsieh, Y. T., Kuo, C. Y., Lee, I. H., & Tseng, H. H. (2022). Birthday blues: Aggravated depression and suicidality on birthdays in a sixty-year-old man. Psychiatry Research Case Reports, 1 (2), 100072.

[3] Williams, A., While, D., Windfuhr, K., Bickley, H., Hunt, I. M., Shaw, J., ... & Kapur, N. (2011). Birthday blues. Crisis .

本文关键词:生日回避、生日羞耻、不配得感、回避、防御机制、合理期待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知我心理入驻咨询师 / 岳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临床工作经验超8000小时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 坦然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