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女到中年,我终于不再「讨好」母亲

2024-06-15情感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读者:不二

在日剧【凪的新生活】中,有几个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女主角与她母亲之间的母女关系: 当女主角裸辞后收到母亲即将来访的信件时,她的第一反应并非欣喜,而是像即将面对一场严酷的拳击赛般紧张备战。 为此她特意去购买了一部手机与母亲对话,电话中她如同面试中的应试者一样,小心翼翼地用耳朵「观察」着母亲的每一个反应,努力以最为正确的答案回应着母亲一系列的问题。

凪的新生活 】剧照

后面,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自己「放飞自我」的现状,她重新拉直头发,穿回得体却束缚的衣物,硬着头皮把原本用来实现自己梦想的储蓄金,转给母亲作为修缮房子的费用, 这一切只是为了符合母亲心中乖乖女的形象,不想让母亲失望罢了。

这些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记忆至今,只因为这曾经也是我与母亲二十多年来相处时的真实写照。

母亲对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亲密而又严厉的考官。

那份与生俱来的,曾经脐带相连的母女羁绊,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向她靠近。 因而每当母亲能腾出片刻闲暇,以温和的态度与我交谈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向她倾诉我内心的所有喜怒哀乐,用我所有的秘密来讨得她短暂的,全神贯注的关注。

但与此同时,母亲难以捉摸的情绪以及对我所行所言的严厉审视,又常常使我心生畏惧,想要抗拒逃离。

春色寄情人 】剧照

这种爱恨交加的矛盾关系曾经深深困扰了我整个少年时期,甚至成年后都未能妥善解决。 直到我后来谈了恋爱,并准备组建自己的家庭时,我才逐渐领悟到这段关系也并不是难以理解。

原来,母亲和我一样,也一直渴望着能够拥有一段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只不过,受传统的东亚家庭习性所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始终无法拥抱彼此,最终南辕北辙。

1

从出生到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讨好」我的母亲。

青少年时期,我竭尽全力地学习,只为了得到饭桌上,母亲难得的微笑和几句微薄的赞扬;作为姐姐,我也总是在谦让着弟弟,用幼小的身躯努力做着大人口中所说的姐姐应该做的事,只因为我不想获得母亲「一点都没有姐姐样子」的批评;打小我就抢着做家务,即使寒风刺骨,我也依旧扬起笑脸,抢着去洗碗,并表明自己年纪小,身体的热量多,冰冷的水流无法使我的双手起冻茧……

神奇的是,那时的我明明尚未形成一套属于独立思考的体系,清醒的思维,便已经身体力行,自动自觉去做一些讨好母亲的事情。 因为我从生活的自然规律里,母亲忽远忽近的爱中,就已经意识到这份爱是有代价的,只有我把一切事情做得完美,才能够赢得母亲的爱。

工作后,我更是陷入了「讨好」母亲的顶峰期。

春潮 】剧照

毕业后,我从校园回到家乡小城工作,便也因此住在家中,与父母同吃同住。随着第一笔实习工资的到账,母亲便也相应地对我提出了她心中的要求。 母亲要求我以后每个月要上交一笔生活费用于家庭开支,并希望我能够拿出一笔较大的费用用于人情往来。 比如,在节日时购买水果礼品去拜访亲戚,或者在弟弟每学期开学的时侯送上一份大红包以示支持。

母亲似乎想要通过这些方式,极力地渴望,我一出家门便能够回馈家庭,同时她也希望以此来鞭策我,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孝顺、知礼节。

但实际上那时的我,本身工资便不高,手头上也没有多少储蓄, 母亲的要求和期望无疑让我倍感压力。

为此,我与母亲进行了多次沟通,试图解释我的立场和想法。然而,每次沟通都以争吵和母亲的「冷暴力」收尾。最终,为了不想下了班后依旧要面对一个冰冷窒息的氛围,我终究还是妥协,选择再次「讨好」母亲。 不仅每月准时上交生活费,还尽量懂事地承担家中的大小事务,希望能够以此来换来母亲的认可和满意。

然而正是因为那次的妥协,却让我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 】剧照

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比起上班,我更加讨厌下了班的时间。因为在家里,只要母亲在忙碌的时候,我便不能享受应有的放松和休闲时光。我需要时刻关注着母亲的动态,主动地走进厨房,查看有没有需要清洗的碗筷,或者走到客厅,整理一下沙发上的杂物。有时候即使我已经完成了目所能及的所有家务,坐在沙发上也不敢有完全的放松。

因为一旦没有对应上她的需求,便需要在饭桌上承受母亲低气压的情绪,以及诉说自己腰酸背痛,孩子却依旧不体贴,不懂事的抱怨。

而当我去外地游玩时,更是心怀忐忑。我从不敢空手而归,因为害怕面对母亲那冰冷的眼神和冷淡的态度。即使有时候行程匆忙,或者乘坐的交通工具并不适合携带过多的东西,我也会坚持买些伴手礼带回家, 只为了能够达成母亲所说的「在外要时刻牵挂着家人」的要求。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母亲的存在如同一根隐形的线,始终牵引着我的情绪和行动。 每当她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我便会不由自主地如同一只猎豹般敏锐地捕捉她的每一个细微情绪变化。

尽管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属于「讨好型人格」,不是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但唯独在面对母亲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投入更多的关注。

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讨好」势必会一同带来属于它的,后知后觉式的反噬作用。 譬如它会让人感到疲乏、厌倦,内心也无法真正认同,自尊也随之不断摇摇欲坠,就像是一只摇尾乞讨的小狗,去讨得一份认可和称赞,而母亲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难被讨好。

2

对于我与母亲的这份关系,我曾认真地追根溯源过,试图寻找出为何我们会沉陷于这般扭曲的状态。

小日子 】剧照

最终我把它定位到了我的童年,我的母亲与我的奶奶两辈之间的分庭抗礼。

生于南方,长于南方的我,与家乡的部分孩童一样,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亲生下我没多久,便奔赴南北两方的富饶之地打工挣钱。

等他们挣得一定本钱,回归家乡自主创业时,我已经初具了自主意识。面对这两个匆匆赶回的「陌生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畏惧和排斥。兴许是参杂着两代人战争的因素,我和母亲关系尚且未缓和亲近,便迅速被拉近了奶奶方的阵营,再加上母亲那时刚生完弟弟,注意力更多的便放在了新生儿身上。

等到母亲意识到需要拉近与女儿之间的距离时,我已经严严实实成为了「敌军的战友」,心底里已经固执地认为,母亲只偏爱弟弟,而不爱我。平日里对于母亲的教导,我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年轻一代与老一辈的教育理念、生活观念总会有一定的冲突,而我则站在这冲突的中心点被极具拉扯。 孩童时期,我最讨厌的便是一家人坐在饭桌上一同吃饭的时间,因为这里是母亲与奶奶的明争暗斗场,而我作为「杀鸡儆猴」中的那只无辜的小鸡,饭局的后半场总会被愤怒的母亲拉出来强行批斗,从吃饭坐姿到仪容仪表,再到学习态度、为人处世。总而言之,没有一样能够让母亲满意。

母亲试图着以我的「劣端」来凸显老一辈教育的失败,但很显然她忘了,时代的烙印对每个人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一些行为和观念在特定的背景下本就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更多的则是新旧观念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以及孩子对爱的感知和回应。

小敏家 】剧照

在这样高强压的氛围下,我逐渐练就了对他人情绪的极强洞察力,时刻洞察着身边亲人的情绪, 试图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人保持冷静和愉快。然而,这也让我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压力,导致我的头脑长时间处于敏感和紧张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安全感。

我变得容易对他人的话语产生敌意,甚至突然陷入愤怒之中,这也使得我与母亲的关系日益紧张。每当他人的话语中稍带负面的内容,我便会立即进入一种攻击性的状态,像刺猬一样防备和反击。

直到我上了初中,父母购置了新房,搬离了旧居,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才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居,在物理意义上组建成了自己的小家。 随着婆媳战争的偃旗息鼓,我也被强硬地从奶奶怀抱中抽离,成了这个小家里,需要看人「眼色」行事的人。

作为此次战争中的战俘,比起小弟天然地就懂得与母亲亲近,我与母亲更像是曾经两两相对,而今却要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陌生人。 母亲高举着独立自主的旗帜,从旧的家庭中翻身做主人,而我也只能低眉顺眼,在新的家庭中努力成为「讨好」母亲的人。

3

也许是因为过往经历的影响,当我成年后步入恋爱,并计划与伴侣组建家庭时,我都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 那就是避免重蹈母亲的覆辙,竭尽全力营造一个没有情绪负担、充满温馨与欢乐的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不断努力践行着这一信念。

突如其来的假期 】剧照

然而,就在我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做得还不错时,不久前的一次经历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观念。

在我的生活里,男友几乎都会形影不离都陪伴在我身旁,有时候即使要回家,一年也只不过是三四次而已,短短几天的离别,不足以对我们的情感构成太多的波动。

然而,今年似乎是个例外。 一连几个假期,男友都选择回到他的家乡,即使是前不久的端午假期,他也未能陪在我身旁。 同时,原本与朋友约定好的旅行也因天气原因取消,这无疑更让我倍感孤独,浑身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

记得端午那天,我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手机铃声响起,是男友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 他兴奋地描述着他与亲人朋友的碰面以及品尝到久违的家乡美食的欢愉。然而,这些在我听来却如同刺耳的噪音,让我的糟糕情绪更加失控。

我冷冷地回应着他的每一句话,男友偶尔的玩笑或调侃更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恍惚间,他的关心变成了我的负担,他的笑声变成了我的痛苦。于是我开始用尖锐的言辞攻击他,甚至对他施展起了我最为熟悉的冷暴力。不知不觉中,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因为我的失控而紧张到了极点。

直到男友在电话中疑惑地询问我:「究竟发生了何事,让你变得如此陌生?」那一刻,我才如梦初醒。 我发现,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母亲处理情感的方式——每当我远离家庭,超出母亲的掌控范围时,母亲便用冷淡和疏远来宣泄内心的孤独和不满。

那一刻,我似乎深刻地感受到了,即便我们竭尽全力在成长的道路上避免成为父母的翻版, 命运的笔触却总在不经意间,将他们的影子悄然描绘在我们难以察觉的角落。

心灵捕手 】剧照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包括长久以来,我对母亲的「讨好」行为。

也许「讨好」这件事情,在一开始的出现,便是错误的根源。正如心理学家萨提亚所说的: 「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否定自己的自尊,并传递给我们别人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我对母亲的每一次讨好,其实都是再一次地杀死自我。

而今,在与男友的关系中,我无意间复制了我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模式。只不过,这次我扮演了母亲的角色,通过冷暴力的方式,期待男友也能成为迎合我、讨好我的那个人。可这本身就是错上加错的行径,就像是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威尔, 深受童年创伤的影响,在与人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重复着父母过去的模式。

幸好如今的我早已具备了改变的能力。端午回来后,我与男友进行了一段长而深的谈话,向他坦诚地表达了我内心的孤独和对他的思念。在倾诉完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焦虑和愤怒的情绪,随着话语的流淌,仿佛也变得不再那么沉重。我意识到,只有勇敢地直面自己的情绪,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正如【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一书中所说的: 「要试着学会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绪反应,这样我们的情感反应就会成为理解我们重要需求的指南。因为没有一种情绪是突然爆发的,没有人会毫无缘由地因小事而生气。」

继承者们 】剧照

与此同时,我也更加清晰认识到,如今的我,早已无需依赖他人的认可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因此我早该戒掉「讨好」母亲的惯性行为,并与她坦诚沟通。

如果说童年的创伤是一生潮湿的大雨,那么如今我们已独立成长到懂得自己撑伞。我想也许不延续过往的错误,不放纵自我,不过度放大反刍痛苦,而是用强大的精神内核作为力量,去改掉过往错误,这才是真正独立而清醒的成年人更应该做的事情吧。

因为我们才不是被原生家庭毁掉的东亚小孩,打破幼年时期的那堵高墙,我们都是更为强大且清醒独立的自我。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 ,个人故事 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 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将投稿与 【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 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 【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

稿件示例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