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楼梦】,你会想到什么?
有人说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凄美的宝黛之恋。
也有人说是87版【红楼梦】的经典翻拍,「每一个选角仿佛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
而在今年,要说起【红楼梦】,就不得不提一部舞台剧。
87版【红楼梦】播出37年后,舞剧【红楼梦】因为「抢票」火上热搜。
一群年轻人,以舞蹈的形式,将【红楼梦】搬进了剧院。
演出两年,场场爆红,座无虚席。
这是观众对于【红楼梦】的热爱,也是对主创们创作舞剧时巧妙编排的肯定。
舞剧【红楼梦】参考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撷取原著相关章节,汇编为:
「入府 」「 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12个篇章。
故事开场,遁入空门的宝玉倚靠着墓碑。
层层帘幕落下,如影似幻。
宝玉缓缓站起,成了梦中人。
属于「金陵十二钗」的一生,刚刚开始。
撇去了原著关于四大家族的描述,舞剧的剧情直接从书中的第三回开始: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贾府中众人共舞,俨然一片欢快祥和的景象。
然后一顶小轿缓慢出现,林黛玉就此出场。
此时的林黛玉年纪虽然小,但已经历过母亲的离世,心智早熟。
身为孤女的她担心被人耻笑,自认为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贾府这面,见黛玉出现,身穿深色绿裙的探春主动上前相迎。
不同于原著的「被一群丫鬟婆子迎着入门」。
这里极快程度地展现了几人性格。
探春上前、迎春惜春随后,三春簇拥着黛玉走到贾母跟前。
一阵嘘寒问暖后,音乐由哀转乐。
轻快的音乐犹如一串笑声,王熙凤登场,衣着打扮恰似原著那句: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紧接着,宝玉出场,三春拉着黛玉去认人。
宝黛相见,一如故人重逢。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舞台灯光打在两人身上,台上仿佛只剩下宝黛。
两人互相打量,转圈嬉笑,短短几分钟,便让人迅速想起两人的「木石前盟」。
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
因为一场浇灌之恩,才有了后来的相遇相知。
「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两人对视怔忪之间,时间恢复流转。
探春将团扇一扇,断了两人的思绪,拉着黛玉融入众人,继续共舞。
在群舞中,宝玉追逐着黛玉的身影,不肯落后半步。
说笑之间,舞台的一角,另一顶轿子缓缓出现。
里面正是薛宝钗。
一出【入府】,故事的主人公悉数登场。
一出【游园】,演尽十二金钗的欢乐与哀愁。
这一段选自于原著的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在这段剧情中,本是贾母邀请刘姥姥游玩大观园,并没有元春、妙玉、巧姐、秦可卿四人。
但在【游园】一幕中,却将十二金钗集齐。
十二人如花朵一般,缓缓盛开,由静到动。
湘云在地上醉卧,恰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加上王熙凤倒酒、宝钗起身扑蝶、惜春提笔画下大观园。
一幕幕,皆是来自于原著剧情。
视线拉远。
又不乏元春的怅然若失。
她站在一旁,回望姐妹们的欢乐,五味杂陈。
台上的一眼,亦是书中元春远在深宫中的遥望。
群舞结束,十二金钗变成了一副静止的画。
后面幕布上所显示的大观园,波光粼粼,如梦似幻。
仿佛一切皆是镜中花、水中月。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贾宝玉: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最爱团圆,见不得一点点分别。
然而命运却把他摆在了「见证者」的位置,亲眼目睹贾府的败落,经历姐妹的风流云散。
在原著中,他曾经和黛玉有过一段「聚散论」。
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而他则是喜聚不喜散。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
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每每看到团圆,他都会想到曲终人散。
即使欢乐,也难藏伤感。
与原著基调相仿,【团圆】篇章对应的正是离别。
也是宝玉的一场幻梦。
此时,已经是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
探春远嫁,元春、迎春接连去世。
贾府衰败,群芳散尽,宝玉在怅惘中回忆从前。
一场幻梦,让他得以再次踏入太虚幻境,与旧人重逢。
看着姐妹们共舞,言笑晏晏,宝玉却无法触及。
他只能看着元春摘下花灯,和她一起解出灯上的谜题。
还元宵那夜,家人无法团圆的遗憾。
然后接过黛玉捧来的酒杯,在眼泪落下时,饮尽杯中酒。
这是「阴司泉路」,而他「阳寿未尽」。
所谓的「团圆」当不得真,故人们早已一一离去。
只剩下他一人,在这世上独活。
虽然脱胎于原著剧情,但这一篇章却是舞剧的原创片段。
借宝玉再次踏入太虚幻境的机会,去展现十二金钗重聚的画面,与【游园】篇章完成呼应。
因为舞剧【红楼梦】自始至终讲述的都是「十二金钗」的故事。
她们也曾天真年少,在大观园里游玩作乐。
可世事折磨,十二金钗终逃不过既定的结局。
黛玉还完了眼泪,在孤苦无依中离开人世;
迎春被迫听从贾赦的安排,以五千两银子的债务,抵债给了孙绍祖,婚后不到一年便离世;
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惜春经历姐妹们的死散,最终也选择了「常伴青灯古佛旁」。
在【花葬】中,她们散着头发,站在椅子上。
卸去了脸上的脂粉钗环,撕裂了先前美丽幻梦的假象。
椅背高而窄,像一块块沉重的、能够压倒她们的墓碑。
她们尽情在椅子上舞蹈、攀爬着,似乎想逃出悲剧的一生。
在地上捧起花朵,尽情享受着有限的自由。
但最后,平躺在椅子上的她们,却向观众告知了结局:
生于封建社会的她们,墓碑犹如一把剑插入她们的身体里。
挣不脱,也逃不掉。
鲜花遍地,却像是她们命中注定的挽歌。
到最后,她们回到椅子上站立。
灯光由明转暗,她们与黑暗融为一体。
只有地上由芙蓉花铺成的「白雪」大地亮得刺眼,恰应了书中那句话: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即使没看过舞剧,相信不少人也刷到过舞剧【红楼梦】的谢幕。
台上一地落花,身穿「百蝶穿花」纹样的红衣的宝玉站立其中。
随后,大幕缓缓升起,显现出十二金钗的身影。
她们穿着繁复美丽的衣裙,坐在高椅上。
是神女,也是一抹幽魂。
随后宝玉向后张望,朝着她们的方向跑去。
可双向的奔赴,换来的却是充满悲伤的擦肩而过。
舞剧【红楼梦】的故事在此结束,但戏外留给观众的解读与回味久久不绝。
这是属于贾宝玉的梦境,也是属于观众的一场梦。
这场梦来源于原著本身,也源自于这些舞蹈演员和主创。
文章结尾,十点君想再介绍一个人,舞剧的导演兼主演:
黎星。
9岁进入军艺、学习各类舞种、获得诸多奖项的黎星,一开始只是听过【红楼梦】的读本。
在这之后,他又陆陆续续找了欧丽娟、蒋勋等老师解读的【红楼梦】有声节目来听。
也由此,和【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执导【红楼梦】时,他花了整整20个月的时间来打磨这件作品。
他热爱这个故事,最后难以克制自己的「贪念」,出演了贾宝玉。
「当演员碰见了贾宝玉这个角色,还是会有欲望和贪念的。
比如,宝玉在舞台上对贾母、对刘姥姥、对黛玉、对宝钗,分别伸手时的状态和心态都是不同的。
有多少角色能有这样的表达力?」
这其中的复杂性,便是他着迷的理由。
同时他也明白,这部作品要想破圈,需要更多的年轻人。
舞剧【红楼梦】仅仅是宝黛组合,便有三组演员。
黎星和李艳超是舞技成熟的初代宝黛;
胡婕和罗昱文是正处于上升期的青年舞者;
罗颖和姜爱东则是青春版的宝黛,是编导从舞院大课上选出的年轻舞者。
年龄不一,各具特色。
对啊,舞台需要新鲜血液,文化的传承同样离不开代代新人。
从87版【红楼梦】到现在,我们曾见证过各类改编版本的出现。
例如1989年上映的北影版【红楼梦】,2010年播出的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等等。
但能超越87版的版本并不多。
能拍出原著精华的更是少之又少。
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难以抑制对【红楼梦】衍生作品的期待和喜欢。
因为,我们在窥见他们一生的悲欢离合时,也在某个瞬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更在一件件华美的衣裳、一道道精致的美食、一首首诗一句句判词中,窥得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书卷打开,便是一个看不过来的大观园。
你们看过【红楼梦】及其翻拍的电视剧、戏曲、舞台剧吗?最喜欢哪一部作品、哪一个人物?对于【红楼梦】又有什么感悟?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吧。
点个 【在看】 ,一起品味红楼。
作者 | 微微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