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一个孩子越来越好,从父母的4次退出开始

2024-06-22情感

周末在面馆吃早餐时,恰巧碰见邻居。

她12岁的女儿,要了一份炸酱面,邻居却自作主张给女儿改成了乌鸡汤面:

「炸酱面有什么好吃的?乌鸡汤面才有营养,吃好了才有精力学习。」

不知道是因为不满,还是因为不合胃口,女儿只吃了一小半就不再吃了。

邻居看到后,一边满嘴唠叨「你知不知道挣钱辛苦,30一碗的面条,你就吃这么一点」,一边就夹了一大口面条往女儿嘴里塞。

这时,女儿一把推开邻居的手,开始发脾气:

是我要吃的吗?你每次都这样,什么都有管,一不合你心意就说个没完!

她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邻居一脸尴尬又无奈地和我诉苦:

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好吃好喝地供着她,她还有什么不满意,脾气这么大,一点都不听话。

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说的:

大量的父母等着孩子说谢谢,孩子等着父母说对不起,就是因为父母总扮演着「打击」孩子的角色,却还总以为是为了孩子好。

多少父母以为是爱的表达,表象之下却是伤害。

父母懂得从这4个「打击」孩子的角色中及时退出,孩子才会朝着父母的期望发展。

综艺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就有一位包办型的妈妈,孩子的衣食住行,她都事无巨细地做好。

每天,从准备早饭,到给儿子喂饭、擦嘴、刷牙、穿鞋、收拾书包,她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而儿子全程连手都不用伸。

在妈妈保姆式育儿的照顾下,儿子如今已经8岁了,生活技能却基本为0,不会穿衣、系鞋带、用筷子,连喝个酸奶都能洒自己一身。

也因为自理能力太差,儿子在学校经常被同学嘲笑,但他又无可奈何,因为他打心眼里觉得:

「爸爸妈妈不在,我就是什么都不行。」

想起朱莉在畅销书【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有一段话:

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受害者。


你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够强大,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介入来替你处理。

事事包办的父母,替孩子扫平一切障碍的同时,也生生剪掉了孩子一飞冲天的翅膀。

为人父母,要知道,我们无法一直陪伴孩子身边,孩子终将长大,终将离开我们独自前行。

所以,真为了孩子好,就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趁早放手,才能成就孩子,让孩子长出强大的翅膀,翱翔天际。

就像教育专家公认的,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长照顾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长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拥有20%的能力。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慢慢退出他的空间、退出他的人生。

3岁退出餐桌,鼓励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5岁退出卧室,让孩子学会拥抱黑夜;

6岁退出浴室,教会孩子身体界限;

8岁退出房间,把隐私还给孩子;

12岁退出家务,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正如作家周国平说的:

「真爱孩子就应该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

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理、自立、自强,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指出: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父母的控制欲,就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央视剧【烟火人家】里的孟明玮和李衣锦这一对母女,就完整上演了中国式母女的控制、束缚和逃离的关系。

剧中,妈妈小到日常的吃喝拉撒,大到工作和找对象,无一不管,无不一问:

执意为女儿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喜好,强行帮女儿剪刘海;

因为看不上女儿在儿童剧院的工作,直接托人留名额,让女儿辞职回老家当老师。女儿不愿意,她就自作主张打电话给女儿的领导,帮女儿辞职;

女儿都快30了,她还总是翻女儿的书包,干涉女儿的恋情,骗正在工作的女儿赶去相亲……

她满嘴是爱,是「为你好」,却让女儿一直活在自我怀疑和否定的窒息感中。

逼得女儿终于发狠,毅然决然地跟渣男前男友复合,冷酷地跟她划清界限。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因为焦虑、担忧、不信任,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都强加到孩子身上。

殊不知,这种爱太过沉重、太过霸道、还有太多干涉,掺杂在一起,就是孩子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研究显示,在控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滋生出各种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拖延、物质成瘾、爱无能。

就像研究生杨元元,因为妈妈几十年如同水蛭般吸附在她身上,让她没有半点自由,被逼得喘不过气的她,只好以极端方式自缢,结束痛苦。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自己能做主的人生,孩子才能心中有热爱,前行有方向。

知乎上有一个被浏览了7400多万次的问题:

「心理上摧毁一个普通人有多简单?」

高赞回答说:

「否定他。不要表现出任何的情绪波动,务必耐心地,客观地,冷静地,否定他。

否定他的行为,他的长相,他的朋友,他的性格。

如果他提出质疑,就说:‘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怎么会害你呢?’

他会变得倾向于自我否定,多疑,多虑,瞻前顾后,甚至下意识地排斥向他靠拢的美好事物。」

最后,作者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

「这就是很多父母正在做的事。他们饱经世事,理直气壮,从不悔改。」

是啊,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就得多打压一下,这样才能锻炼韧性,以后出社会就不怕被人欺负。

事实却是,经常被贬低、否定的孩子,没有变得更强,反倒个性唯唯诺诺,脆弱不堪。

【少年发声】中,抑郁症患者小D的妈妈就经常对他说:

「你要承认,你有多么糟糕!」

他有个堂弟是学霸,还有个姐姐是保送生,唯独他,普普通通,妈妈为了激励他,总是拿堂弟、姐姐和他比较,想让他知耻而后勇。

但在妈妈的打击下,他并没有越挫越勇,反而把自卑刻在了骨子里,觉得自己就是垃圾,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

即便面对别人真诚的夸奖,他也会下意识地反驳,觉得不真实。

蒙台梭利曾说过:

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语言,是有力量的。

当父母用它来攻击孩子时,孩子就会成为父母口中失败的样子。

想让孩子变好,就不要做孩子的差评师。

多给孩子一个五星好评,被看见、被赞美的孩子,才能向阳而生。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当妈的朋友忽然找他哭诉:「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

那天,朋友在家打扫卫生,看到儿子从房间出来倒水,她就顺嘴问了一句:「作业写完了吗?」

结果儿子一下就炸了:「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说完立马「砰」狠狠关上了房门。

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儿子怎么火气这么大。

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才知道,朋友每天都会催着他学习,甚至一天问好几遍。

每次妈妈问他作业写完没,不论他回答「写完了」还是「没写完」,都会迎来妈妈没完没了地唠叨:

「写完了,那还在沙发上发呆愣神,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

「没写完,那还不抓紧去写啊?」

「就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啊?」

男孩受不了妈妈的唠叨说教,所以便产生了抵触感,只能用叛逆、发脾气来抗议。

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过:

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无休止的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

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高级的智慧。

孩子专注时,学会闭嘴,你的陪伴才不会变成「干扰」。

孩子倾诉时,学会闭嘴,你的沟通才不会变成「说教」。

孩子尝试时,学会闭嘴,你的担心才不会变成「诅咒」。

父母的话少了,孩子才会越变越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道: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的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好的父母,从不会「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真正的爱,一定是为之计深远。

把孩子想要的自由、尊重、信任和欣赏,给到他们。

培养孩子独自前行的能力,给足孩子披荆斩棘的信心和勇气。

如此,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最成功的教育。

点个 「在看」 ,与父母们共勉!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 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 王湾 【次北固山下】

作者 | 枫子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韩星,公众号:韩星(id:HanXing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