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的感慨,还挺有感触的。
朋友是文字工作者,对于书、电影、音乐的涉猎都很广,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但他却说,自己近几年听歌和看电影的时间越来越少。
只是为了工作,还在勉强读书。
而且多半也是合作伙伴的赠书。
以前,他的休息时间都在看纪录片、翻书、听歌,整个人的状态是平和沉静的。
但如今呢?
越来越依赖手机,有事没事就会刷刷短视频。
「工作压力大,刷手机原本是想放松。
但谁知,越玩心情越浮躁。
深夜失眠的时候,还会因为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而焦虑。」
不只是这位朋友。
被「碎片化信息」攻占生活,大概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困扰。
就像有网友就曾抱怨过:
「短视频看多了,感觉我人都变笨了。」
这两天,朋友小丁突然和十点君说:
她打算戒掉社交媒体了。
起因是前一晚,她太累了,什么都不想做。于是就躺在沙发上刷社交软件。
快8点躺下的,结果一转眼就9点半了。
明明没做什么,但反而更累了。
还因为看了太多碎片化信息而头昏脑胀。
无独有偶。
有网友发现:
「社交媒体使用得越频繁,我们的大脑就会退化得越严重。」
如今的他,一部2小时的纪录片,要花3个多小时才能看完。
中间会多次丧失耐心,得刷会儿短视频调剂下心情。
又或是思考变慢了,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理解视频的内容。
「大概是习惯了短视频无需思考的节奏,我的大脑也变懒了。」
还有网友说,碎片化信息让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感受力。
从小到大,网友的记性都很好,会记得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和细节。
但自从上了大学后,他就天天泡在「碎片化信息」里:
睡前看手机、起床看手机、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
几乎除了睡觉,每时每刻都和手机相伴。
渐渐地,他的记忆开始模糊。甚至连昨天发生的事,也记不清楚。
「很多事情,回想起来,就像从没发生一样。」
不止如此,你们有没有发现。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常会有种「错觉」:
好像时刻都在参与着国家大事、学习着各种技能、打破各类知识盲区。
大脑被塞得满当。
但若真静下心来,才发现:
「啥都没记住。」
还记得上学时,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死记硬背的人,而是懂得梳理知识体系的人。
因为了解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不然,考试一结束就啥都忘了。
而碎片化信息,就好比一张张知识拼图,但彼此间毫无关联,拼不出事情的全貌。
自然,我们见得多,也忘得快。
也难怪有人吐槽:
「看似了解很多东西,实则毫无用处。」
不过比起「大脑退化」,更让十点君后背一凉的是:
网络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了。
还记得之前杨绛先生去世当天,曾有近5000篇文章在缅怀她。
其中很多都提到了一段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这段话被当作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在朋友圈疯传。
直到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辟谣」:
杨绛先生从没说过这句话。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段「儿媳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的短视频引发大量争议。
后来被证实:
假的,只为了搞笑和涨粉。
又或者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自编自导了一出「病人喝酒后泡澡,突发脑溢血而亡」的新闻。
欺骗完我们的同情心后,再轻飘飘地道歉:
「我只是想赚点流量。」
以及网上总是「反转反转再反转」的明星八卦。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大量的信息却难辨真假。
久而久之,只能渐渐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什么都不相信,要么被耍得团团转。
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
原本点开某软件是为了检索一些东西,但不知不觉就被主页推荐的其他信息吸引。
往往刷了10多分钟后,才会突然回过神来。
又或者工作时,手机收到了一条提醒信息,就想立刻查看。
点开回完消息后,在等待对方的回复时,就顺手刷了会儿朋友圈。
朋友圈看到一半,页面又跳出了一条微博热搜。
出于好奇就点进去看,还顺便往下翻了翻评论,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退出来后,再继续看了看其他的热搜。
等再回到原本的工作时,已经半小时过去了。
不得不说:
现在的社交软件,真的太让人上瘾了!
就像网友曾说的:
「每次拿起手机都会忍不住去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又想刷微博、某书、某音……
已经形成了一套流程,不走完这个流程心里就不舒服。」
其实,这正是社交媒体为我们设下的「陷阱」,目的在于:
抢夺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
那些越做越短的视频,越来越触目惊心的标题,越刷越丝滑的信息流,都是为了塞满我们的时间。
同时,带给我们一种「错觉」:
生活很充实,时间没有被浪费。
时间久了,我们渐渐就形成了一种惯性:
一闲下来,一没事干,就拿出手机,漫无目的地上下滚动着信息。
如果浏览这些信息会让我们得到休息、快乐或者价值,倒也值了。
但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说:
刷手机会让自己更累,且越来越难收获满足感。
看多了爽点密集的短剧,就希望其他剧也能在1分钟内进入高潮。
习惯了短视频bgm「开口即副歌」,就没耐心听完一首歌超过3s的前奏。
听多了「5分钟讲完1部电影」,就会觉得3小时的【指环王】「昏昏欲睡」。
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想起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的一段话:
「充满兴奋的生活,是使人过度消耗的生活。
他需要不断借助强烈的刺激来使人激动,让人以为这种激动对于快乐是不可或缺的。
习惯了过度兴奋的人,就像一个嗜辣成癖的人。
到最后,让别人窒息的辣对他来说却淡而无味。」
雷军曾在【信息简史】的序言中说:
「在投身互联网的三十年里,他愈发地感觉到:
信息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人类之前五千年的财富总和。」
尽管今天和大家聊了这么多「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
但十点君依然认为:
「碎片化信息」本身没有好坏,重点在于:
适度使用。
我们很难完全摆脱大环境的影响,但至少可以利用一些技巧,让自己少一点「身不由己」。
以下建议,大家可以先收藏,需要的时候随时翻出来看。
1)每天有固定的时间,不碰电子产品。
由于十点君的工作需要,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网络资讯。
触目惊心的社会案件、煽动情绪的短视频、五花八门的知识科普......
网上冲浪越久,我越容易焦虑。
甚至不知道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所以我几乎每天下班后,只要没有需要处理的工作,就会关掉微信,把手机放进抽屉里。
做做饭,翻翻书,出门散散步。
暂时不受外界的干扰,回归自己的世界,能很好地平复我的焦虑。
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合理制定不碰电子产品的时间。
2)找一件需要专注的小事,坚持去做。
出于爱好和工作需求,十点君需要长期读书。
但每天下班太累了,看书很容易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所以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
一周要读书5天,剩下2天「偷懒」。
具体哪天读书,读多久,都看心情决定。
但重要的是:
坚持。
即便最初只有10分钟看书的耐心,但坚持久了,耐心就慢慢变成半小时、1小时。
更神奇的是,人的心静了。
罗素曾说:
「所有伟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章节,所有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趣的时候。
生活幸福的基础,就是要有一定忍耐无聊的能力。」
而坚持做一件小事的过程,就是培养我们对无聊的耐受力。
所以啊,大家可以去找一件自己感兴趣、需要专注、起步不太难的小事。
一点点地坚持去做。
3)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保持好奇,也保持怀疑。
我们都知道,真实人生总是细节繁多,复杂难言。
所以,即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看清事情的全貌。
更何况是虚拟的网络世界。
因此,请记得:
信息差将永远存在。
不论一个新闻的言论多么逻辑自洽,都未必是全部真相。
掐头去尾,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
所以,和自己无关的事,看看就好。
和自己有关的事,多保持一点怀疑。
看再多别人的生活,也比不上踏实地去过自己的人生。
点个 【在看】 吧,希望我们多过真实的人生,少沉溺网络的世界。
你有过手机越刷越累,越刷越无聊的经验吗?又是怎样应对的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