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一种容易导致暴饮暴食的心态,却被当做是自律

2024-03-09情感

策划、撰文 / 齐德龙

编辑 / KY主创们

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坚持吃了很久的健康餐,某天却终于绷不住了,把家里的泡面吃干抹净。

计划好了晚上少吃点,结果因为要加班,破罐破摔怒点了炸鸡啤酒小烧烤。

高热量的食物填补了决堤的食欲,可快乐却转瞬即逝。很快,负罪感像鸡皮疙瘩一样裹满全身,以至于在之后的几天里,你都深陷自责和悔恨——

「我就不该吃那块蛋糕,意志力怎么那么差!」

「连自己的身材都控制不了,我太没用了!」

一边放纵一边埋怨自己,每个与减肥纠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内心撕扯。在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甚至会开贴求骂,试图通过恶毒的指责给自己施压。


图片来源:小红书


你或许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短期内负罪感似乎很有效。在它的驱使下,你少吃、断食、疯狂帕梅拉,抢救了体重秤上的数字。

但把时间尺度拉长来看,很多人在短暂的自律后,又会再次陷入放纵和失控,拼了半条命瘦下来,最后却总是反弹复胖。

是负罪感还不够强?对自己还不够狠?

事实上,你可能从没有意识到: 负罪感并不是什么改变的动力,相反,它更容易成为放纵的诱因

那些最擅长自我批评,认为多吃就是犯罪的人,食欲失控和减肥失败的概率反而很高。

过度的负罪感

更容易让你减肥失败

还会摧毁身心健康

在心理学中,负罪感是 未能达到特定标准 而让自己或他人失望时,产生的一种充满自我责怪的负面情绪。极简理解,就是 觉得「我有错」

受社会文化影响,我们习惯于把食物和身材体重、健康理念挂钩,自然很容易因为吃多了、吃了某些食物而抱有负罪感,这很正常。

但过度的负罪感并不健康。当它发展成 「自我批评」「自我攻击」 ,甚至是 「自我厌恶」 的时候,就不再能驱使我们回到正轨。

【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 那些具有较高水平自我批评的患者,会表现出更严重的饮食失调 [1]

2017 年新西兰的一项实验,更加直观地呈现了饮食失调与负罪感之间的隐秘关联。

实验召集了 300 多名减肥者,测试结果显示: 将吃巧克力蛋糕与「内疚、负罪感」联系在一起的人 在健康饮食上并没有表现出更积极的意图,反而 对饮食行为的控制能力较低

跟那些将巧克力蛋糕与「庆祝」联系起來的参与者相比,他们在未來 3 个月內的减肥成功率也更低。18 个月后再观察,充满负罪感的人体重明显增加 [2]

研究人员解释,强烈的负罪感并不会成为动力,懂得享受食物的人在体重管理方面会做得更好。

为什么看似是自律的负罪感,最终却滑向了放纵和失败?

| 压力激素让你更加偏爱有罪恶感的食物

回想一下,当你因为管不住嘴而感到自责时,会有什么反应?沮丧、焦虑,甚至恐惧……

在负面情绪的刺激下你开始释放压力激素,对,又是熟悉的皮质醇。它会提高血糖水平,帮你在面临应激情况时,做好战或逃的能量准备。

过高的血糖,就是脂肪的催化剂 。身体启动降糖机制,其中一条渠道就是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以及 在皮质醇的作用下,你也会更加渴望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图片来源:小红书

| 越禁忌越渴望

即便侥幸逃过激素的支配,我们也很难对抗大脑的本能选择。

人性向来如此:被禁止的、罪恶的快乐,往往拥有更大的吸引力。

大脑对限制的反应非常强烈, 你对某种食物越抱有负罪感,说「不好、垃圾」的次数越多,就越会投射过多的关注,越无法停止思考它

许多关于食欲的研究表明 ,认知上的限制,比如吃禁忌食物或被告知某些食物是不允许的,反而会激发食欲,导致暴饮暴食。





想想自己之前都经历了什么:

为了减肥,油炸食品、零食甜品一切高热量食物打死不碰,每顿饭严格计算卡路里……

一段时间内,这种限制让你感到有掌控感。但 过度的严格, 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被剥夺的心态 ,直到有一天不可避免地,一股强烈的渴望袭来。

那些「禁忌」食物变得无比诱人,甚至于 你可能对任何食物都感到饥饿 ,哪怕刚刚吃过饭。

你再也控制不住了,直到把胃撑得满满当当,负罪感又一次卷土重来……你继续痛恨自己,继续 陷入「限制⇋放纵」的恶性循环

与无节制饮食者相比,节制饮食者会表现出更强的隐性偏好,不仅是渴望高热量的食物,一般可口的食物也不会放过 [3]



临床心理学家 Paul Gilbert 还指出,高度自我批评的饮食失调患者, 更有可能采取自我毁灭行为,比如催吐、自残 [4] ,这种伤害早已超过了暴饮暴食的行为本身。


图片来源:微博

| 自我控制资源耗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的失败还会让人产生深深的不足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同时威胁自尊。

这些反应往往会引发 回避型应对 (avoidant coping):处理不了的人和事,彻底躲开就好了。这通常会 导致目标追求不那么努力,甚至完全放弃目标

你觉得自己不值得继续前进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开始报复,把之前因为负罪感而亏欠的食物一并补回来。

越压制,越自责,越放纵。

心智资源在这种自我撕扯和对抗中消耗殆尽,哪还有勇气和力量去实现改变呢?

即便抛开危害不谈

你真的需要为自己的食欲

感到内疚、自责吗?

我知道,在吃撑了、吃了高热量的食物后批评自己,或者采取弥补行为来减少负罪感,这看起来似乎很符合常理。

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动辄把管不住嘴、减肥失败上升到意志力差的层面,这种心态真的正常吗? 你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食欲感到自责、内疚、悔恨吗?

事实上, 很多时候管不住嘴、减肥失败,根本不是简单的嘴馋、没毅力

以饮食失调中最普遍的暴饮暴食来说,形成原因非常复杂。 精神压力、过度节食、身材羞耻、空虚无聊都可能引发暴饮暴食 ,而纯粹的贪嘴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5]

图片来源:小红书

面对悲伤和痛苦,情绪调节困难的人很容易把食物当做解药,只有把胃填满才能得到一丝安慰。

对自己的身材不满,童年时因体重而遭受欺凌,食物也往往会充当缓解焦虑、治愈不幸的避难所。

换句话说,生活中有太多事会激发大脑吃的本能,某种程度上 这是大脑的自救行为,你的放纵和失控都是无意识的

至于给食物贴上「好」或「坏」的标签,每一口都与热量赛跑,每一秒都在量化卡路里,让享受美食变成一场审判……本身就不是什么正确的事。

你不需要把一个错误的标准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 ,更何况,过度的负罪感还会把你拉进深渊。

可我还是容易有负罪感

该怎么办?


摆脱负罪感,本质上是两个我从对抗走向和解。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想实现紧密合作的「我-我」关系,需要一些真正有效的策略。

|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真的,自我同情是负罪感最对症解药。

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是一种强大的内部资源,当参与者 经历饮食失误时,那些具有较高自我同情的人会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 继续减肥的意愿 [6]

想要真正做到自我同情,有时需要我们切换一下视角。

想想看 ,你会因为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吃了两碗米饭而否定他们,认为他们一文不值吗?

如果你不会苛责自己爱的人,那为什么不能体谅和拥抱自己?

当负罪感袭来时,不妨想象一下,此刻你希望朋友能提供怎样的爱和支持,然后将它延伸到自己身上

❌「你意志力太差了」

✅「你已经很厉害了,偶尔的失败不会抵消之前的努力」

❌「你真的要吃这块蛋糕吗」

✅「你觉得快乐和满足就好,大不了明天少吃点肉多吃点菜呗」

❌「又暴饮暴食了,你真是没救了」

✅「压抑久了谁能不疯,这不代表你有缺陷」

| 减少关注社交媒体上可能引发负罪感的内容

研究表明,年轻女性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多,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就越低。

在无意识地滑动中,你会不断地接触到那些低卡低脂低糖的「绝对正确食物」,五花八门的减肥诀窍,以及不切实际的完美身体图像。

正是这些信息在一步步激发并巩固你的食物负罪感。

「为什么我不能像博主一样自律,为什么我身材这么差还要吃」。

当你感受到了这些纷杂信息带来的自我批评、自我厌恶,不用犹豫,取消关注。

咨询营养师,去医院的营养科,或者翻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健康饮食方案。

| 与其惩罚,不如奖励

因为负罪感而惩罚自己,只会带来更强的剥夺感和更频繁的失控。

没管住嘴的时候,振作起来重新坚持原有的饮食计划,才是最重要的事

为了尽快回到正轨,不妨试试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比如:

今天没控制住吃了太多零食,明天如果能好好吃饭不吃零食,就奖励自己周末做个 SPA,或者只是夸自己一句也好。

换个思路,就可以把补偿行为变成更积极的体验。

| 不要给食物打上「好」或「坏」标签

营养学上有一句话: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很多食物总归是有一定营养价值的,哪怕是薯条、甜甜圈,在我们饥肠辘辘时也是快速获取热量的救星。被喷惨了的碳水化合物,也是维持情绪稳定的重要元素。

即便是营养师,即便是实现了彻底蜕变的人,也会允许自己有放纵时刻,因为适度和平衡才是成功的关键。

减肥,从来不是什么短期的数字变化,它更依赖一种系统化的身心状态的跃迁。 是你细水长流地经营后,在放纵摆烂和极端克制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弹性区间


贾玲在访谈中提及自己在减肥中的崩溃时刻。

图片来源:【陈鲁豫的电影沙发】

在聚会上多吃了几口红烧肉,情绪低落时忍不住吃光了全家桶。吃了就吃了,它已经发生再多的负罪感也无法挽回, 何况一次的放纵毁不掉这一周、一月、一年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你依然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回到正轨,不行就后天。

如果说吃多了、吃了美味的蛋糕会对你的目标产生有害影响,那唯一的方式就是你以此为借口选择放弃。


很多朋友在与减肥撕扯多年后,也逐渐悟了:减肥成功的关键,正是放下减肥执念,好好生活。

图片来源:小红书


说到底,管不住嘴不是问题,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才是问题。

抛开社会规训和自我强加的标准,我们享受食物,它就是多巴胺的快乐,是大脑的安抚剂。

而当我们把这份快乐打上了「有罪」的钢印,很可能得不到任何好处。

或许看完全文,你依然觉得这有些反常识、不理解。

但怎么说呢, 我总觉得人不可能用不快乐的心态,获得快乐的结果

走吧朋友,别拧巴别焦虑,人生的规则和束缚那么多,能享受的快乐都尽量去享受吧。

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吃什么」几乎成为了一种身心调控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做自己的「食物警察」,也可以养成健康快乐的饮食习惯,从饮食、睡眠、运动的点滴中调控生活,建立秩序。

FeelBetter 感觉好多了 由 Know Yourself 出品,希望和你一起探索身心愉悦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关心怎么吃得健康且低负担,从饮食入手,调控生活——

我们也关注简单易操作的运动和减脂方法,从简单的小动作开始增进身心和谐——

以上文章均可在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公众号通过号内搜索获得!

关注FB,宝藏科普一键get🤏,咱们一起身心健康!

References:

[1]Kelly, A. C., & Carter, J. C. (2013). Why self‐critical patients present with more severe eating disorder pathology: The mediating role of sham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2), 148-161.

[2]Kuijer, R. G., & Boyce, J. A. (2014). Chocolate cake. Guilt or celebration?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y eating attitudes,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 intentions and weight-loss. Appetite, 74, 48-54.

[3]Houben, K., Roefs, A., & Jansen, A. (2012). Guilty pleasures II: Restrained eaters' implicit preferences for high, moderate and low-caloric food. Eating Behaviors, 13(3), 275-277.

[4]Boone, L., Vansteenkiste, M., Soenens, B., der Kaap-Deeder, V., & Verstuyf, J. (2014). 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 and binge eating symptoms: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terven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frustr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1(3), 363.

[5]Dingemans, A., Danner, U., & Parks, M. (2017). Emotion regulation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A review. Nutrients, 9(11), 1274.

[6]Hagerman, C. J., Ehmann, M. M., Taylor, L. C., & Forman, E. M. (2023).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and its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daptive responses to dietary lapses. Appetite, 190, 107009.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本文关键词

减肥 | 负罪感 | 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