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30岁之后,我学着让自己拥有「配得感」

2024-06-08情感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读者:榛榛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叫「配得感」。短视频里,一位妈妈每天给自己的女儿送餐,录下孩子在车里吃午饭的画面。每一顿的午餐都有两三个菜,加上不重样的水果捞、果汁等餐后水果。女儿安静地吃着,偶尔跟妈妈分享在学校里的趣事,妈妈温柔地问女儿是不是正好做了想吃的饭菜。视频的热度很高,点赞量和评论量的数据都很惊人。 我在视频下方的一众评论里,看到这样一条,「好羡慕这个小女孩儿坦然地接受妈妈的照顾和爱,所以才能用温柔和爱回馈妈妈的每一句话。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配得感’吧。」

世上没有同样的家庭,没有一模一样的父母,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我从来不怀疑父母对我的爱,但在看到「配得感」三个字时,一刹那感受到可能确实有人更会表达爱。网络上有千千万万对「父母」发出声讨的声音。 曾经的我不屑一顾,我认为这是信息时代导致的直接结果。所有人都想要屏幕上教科书般的亲情、友情、爱情,好像现实生活中,只要行为上有一丝丝的不一致,都能成为这段关系中可进行强烈谴责和讨伐的理由。

【小舍得】剧照

「配得感」,是我第一次正视网络中自媒体传达出的信息。 仔细想了想,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好像没有一次完全不计花销的消费支出。每次消费,都会去考虑性价比、考虑会不会买贵、考虑这个商品是不是必须,总之要经过很久的前思后想才会下单。如果发现买贵了或者后期商品降价,更是会对自己进行强烈的谴责。「怎么当时就没有做得再好一点呢?再仔细地看一看呢?」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从小受到的教育促使我形成勤俭节约、不要乱花钱的心态和习惯。

记得小学三年级,父母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送我去城里读书。 那时候,是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第一次说普通话、第一次学英语,所有的一切都比在乡里好的多。当我看到音乐老师坐在教室讲台的角落里弹着钢琴,跟着唱歌的我内心涌出了一股喜悦。 我想,身在老家的同学一定不知道城里的音乐课,老师是在现场弹钢琴。后来,学校通知开设几门兴趣班,同学们都挑选了自己想上的。

到了周五回家的日子,我跟爸妈说,我想报竖笛。爸妈第一反应是,「学那有啥用?」我想了想,好像确实没有什么作用,可以用来说服父母。等过了一周,同学们都交流着自己学的东西,我又一次心动了。于是通过电话跟爸妈说,印象里这一次面对父母的拒绝,我的声音大了些,「他们都学了!」这次,我获得了十元钱,交给老师买笛子。在其他同学已经上了第一节课之后,加入了他们。等到了高中,一次学校文艺演出,我的同桌申请报了节目,她表演了她最喜欢的周杰伦的歌。面试之后,同学们围着她追问节目面试、钢琴弹唱的各种细节。她说她从三岁开始就学习弹钢琴,每天都练习。那时,我内心小小揪了一下,我小时候,也上过几节竖笛课呢?只是那个笛子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

【狗十三】剧照

爸妈在我幼时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商店维持生活的支出。虽不富裕,但也从没缺了我什么,我也很知道节约。 所以一直到上大学,好像除了日常的必要支出,就不怎么消费买东西。工作之后,虽然自己赚了钱,还是不太舍得大手大脚的花钱。每逢购物节大促,会提前做好久的功课,挑选必须的商品,从购物车中删删减减,避免自己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最后,会为自己省下的钱、薅到的羊毛感到窃喜。长此以往,我越来越意识到我好像不能为额外的消费买单了。好像非必要的东西,我不配拥有。

最让我万分纠结、备感压力的消费,便是租房。上班已经七年多了,一直住在公司的宿舍。 过了三十岁,想一个人住的念头达到了顶峰。尤其被网络上各种推送和信息充斥着,要对自己好一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人要有自己的空间等等铺天盖地的宣传占据着所有的想法。但一线城市,独居的成本跟我一直以来的消费观念完全相悖。我一方面想,拿出一部分的工资租房,我应该会像网络上那样可以更好的体验生活吧?一方面又想,只不过晚上睡一觉要花那么多的钱,这些钱花在哪里不好。直到看到「配得感」三个字,击中了我的内心。我觉得对于我来说, 不舍得钱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大概是我潜意识认为我想要的那样好的生活所需要的花销,是现阶段的我不配拥有的。 一个月要拿出近五千元来支付房租这件事,我清楚意识到我是排斥的。我会像国外消费时忍不住换算汇率一样,换算着省下的几千元可以换成很多有用的东西,总比「打水漂」强。

【理想之城】剧照

习惯性节省,不是一件坏事儿。但认识到「配得感」后,我发现生活需要一些美好的时刻来留下快乐的记忆,而一些美好不可避免地需要金钱的承载。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意识到这件事后,我开始从小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配得感」。

首先在饮食上,我开始慢慢在可承担的范围内,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 像我这样小镇出来的孩子,喜欢吃的水果不重要,但经常买的水果一定是苹果、香蕉、梨、桃子等常见的,像草莓这样的可能都要等到季节的时候再奢侈的买来解解馋。第一次吃山竹,是在一家人均一百多元的自助餐厅。入口的山竹跟我想象中的口感、味道完全不一样,剥开紫红色的外壳,一瓣一瓣的果肉又白又胖,含一瓣到嘴里绵绵的,酸酸甜甜。朋友指着一冰柜的草莓、橙子、葡萄、梨说,「咱俩多吃山竹,这是里面最贵的。」我打开购物软件,发现品质差不多些的山竹,要几十元一斤,确实是最贵的。于是那顿自助,我们俩吃了很多山竹。

不久前,我休假回家,爸妈住在老家新建的拆迁房里,小区里住着好几个村子的人。我陪着妈妈去门口的一辆水果车挑选水果,看到了水果车前摆放的山竹,我问妈妈,「吃过吗?」妈妈回答说,你有个阿姨有一次来家里给我带了一个,我吃着太酸了不好吃。我笑出来,「只给你带了一个啊。」「这东西太贵了,她好像拿了两个,我吃了一个太酸了另一个就放坏了。」我说那我们买点吧,我喜欢吃。妈妈面带微笑的回答说,「好,你喜欢吃咱就买点儿。」等称重的时候,前面正好有一位看起来刚上中学的小姑娘也拿了三颗山竹,称好后老板说二十四元。她的家长在一旁,一边付钱一边跟周围的人大声喊,「你看这孩儿,吃的都是啥东西?这东西死贵的有什么好吃的?养你可真费钱。」我心里有点心疼这姑娘,但又清楚明白她只能默默承担。别人的生活我无权干涉,但希望小姑娘能找到自洽的平衡情绪的方法吧。 也许长大后的她,记忆里是酸酸甜甜的山竹,不是众多人面前的谩骂和指责。

【小舍得】剧照

在生活上,我开始慢慢培养一些自己的爱好,虽然可能要花一点钱。 工作之余,我报了单位工会的网球班,比起纯商业的要便宜不少。网球拍、鞋子、衣服等装备,买下来要几千元。想想以前的我,肯定是不舍得的。几节课下来,学了正手、反手、发球,助教协助练习手抛球、隔网球,基本动作学会之后就要全靠努力的练习了。一有机会便跟同事约网球场,虽然还不能完全做到丝滑的对打,但一场下来依旧酣畅淋漓。从前在我眼里一直属于偏贵族的运动,如今也浅浅摸到了它的门槛。助教是一名在读学生,本地人,聊天中得知他从高中就开始打,现在担任学校网球队的队长。如果对比接触这项运动的时间,我似乎晚了很多年,但也不影响不是吗?现在开始学习,我依旧能感受到网球的魅力。那一刻,我觉得是值得的,也是那一瞬间,我完全的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可以用钱来获得美好、满足喜好的时候,请不要犹豫,大胆的去消费吧。当然了,现在的我还是会为要不要购入一台相机感到纠结和犹豫,为要不要买一台墨水瓶来实现电子书自由,为要不要买千元的运动手表鼓励自己坚持跑步。这些现阶段超出我可接受的消费范围的商品,我还是需要花时间来认真的考量。

在购物上,我慢慢开始购入一些提升自我感受的用品。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买过任何的饰品。 饰品对所有人来说,一定不属于必须的范围。于是前几日,恰逢一家商场盛大开业,我和朋友一起去逛。我们在售卖黄金饰品的一层来回穿梭,折返于不同的商店精挑细选,最终将三条项链纳入备选。深陷选择困难症的我,实在下不了决心究竟要买哪个。尤其对我来说,这是极其硕大的一笔支出。于是我和我的朋友决定先去楼上吃个饭,冷静一下。等一顿饭吃完,已是两个多小时之久。再回到饰品这层,我内心一遍一遍的重复自己是真的想买一条回去,但同时又十分纠结的的确舍不得钱。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我走回了最初的那家商店。复称、扫码、支付,一个精致的小兔子吊坠放入小小的盒子里,盒子和小票随后放入一个浅蓝色的袋子里,我拎着它出了门。那一刻,除了一小部分的开心,一股更难言的情绪占据着我的大半心情。有花了这么多钱的不舍和愧疚,也有一些带着沉重的谴责。

等回到家,我搜索着这个品牌的公众号,发现主页推荐了我选中的这个吊坠。它的价格,低于商场一百七十元。于是,更多的愧疚环绕着我的内心,我又一次的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中。我不该回那家店,为什么要那么冲动下单呢?为什么不能再做足一点的功课呢?买贵的这部分,成为我当晚难眠的最主要因素。这些情绪,随着时间慢慢被自己调整过来。

我想,第一次买金饰,要有些仪式感。对于首次购买的人,这样庞大的支出,或许等回到家里即使看到网上价格便宜,也不舍得下单了。更何况,对于不舍得消费的商品,网购会有更多的担忧和纠结在里面。我就这样一点一点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直到迎来首个工作日。清晨,我精心挑选了一件合适的衣服,拿出装着项链的精致盒子,我突然发觉这个令打工人无比心烦的周一,变得十分明媚。我的心情尤其好。我意识到,这突如其来的开心,从打开盒子、取出项链、系到脖子上开始,在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时欣喜达到顶峰。 这心情一直延续到踏入清晨的阳光中。也许是值得的,我需要一些小美好点亮这平凡的一天。

【三十而已】剧照

我可能暂时还是做不到毫无心理压力的消费,但在学着让自己有些「配得感」。心安理得的享受消费,享受它带给我的心情愉悦,享受它对我生活品质的提升。 节省惯了的人,花钱是一种心理负担。尤其是置办大件。所以,在最初那个问题,是否将工资的一大部分作为房租支出费用,我还是有些犹豫。通勤一小时左右的房子要耗费近三千元,半小时左右的要四千元,步行到岗的要高达五六千元,这实在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合租的环境又与现在的生活条件相似,属实令人十分烦恼。在跟朋友吃饭吐槽的时候,偶然得知可以选择公寓开间试试。于是,我在她推荐的几大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公寓开始了漫长的搜寻之旅,最终锁定在了这个城市的南边。优点是地铁通勤时间约半小时,缺点是离地铁站的距离要步行十到十五分钟。价格在三千到三千五,比住宅省些费用。但也有开间的通病,隔音不好,没有独立厨房。没有十全十美的房子,在一定预算范围内要有取舍。我准备在这个端午去实地考察一下,如果整体上还满意,我就可以进入独居生活啦。生活也许会变得不一样一些。

想想工作以来,除了自己,家人的生活仿佛也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赚钱以后也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决心规划出一笔「配得感」专项经费,用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质,也用来作为和父母一起出游的活动经费。 父母是买完空调放在客厅不舍得开的那一代人,无论讲多少次,天气热了就把空调打开,空调的使用率还是几个手指可以数得出来。偶尔开一下也一定是家里来了客人,平日里完全是在角落里落灰的摆设。

前不久爸爸生日,给家里换了一台语音控制的风扇,既不会有传统风扇直吹得头痛不舒服,又比空调利用率高出一大截。爸妈在视频电话中高兴地说,「这个风扇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叫它,它就会说它在呢,然后开始工作,简直太好用了。」爸妈传承给我的勤俭节约,他们自己更加习惯于省水、省电、省钱,一丝丝浪费都不会有。所以昂贵的不一定是好的,适合他们才是好的,就如空调和风扇。关于旅行的记忆,与爸妈一起出游的经历仅限于我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他们从未去过其他城市,想想之前为数不多的几次旅游经历,会因景点食物昂贵带一个装满吃食的背包,会因打车太贵等一辆迟迟不来的公交。 省钱的理念根深蒂固,即使有时候它已经不自觉地很大程度影响了人的体验。我开始在学习「配得感」的过程中,合理地规划下一次旅行。 以一定预算范围内不考虑实际经济支出为原则,最大程度回归体验生活本身。不再将精力聚焦于对消费本身的内耗,安心享受每一段的经历。

【凪的新生活】剧照

配得感,并不是支持铺张浪费的理念,也不是为自己大手大脚花钱找到的理由。合理适度的消费,可以带来满足和快乐;超出能力的消费,也许会埋下恶果。 所有的事务都讲究一个均衡,讲究一个适度。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给予一些不一样的惊喜,在平凡的生活里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 赚钱的意义就是为了生活,合理的消费如果能带来心情的舒适,一定是值得的。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 ,个人故事 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 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将投稿与 【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 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 【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

稿件示例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