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道不尽的北京味儿

2024-03-07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崔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与人的韵致与品性互相影响,共同滋养出属于这一方水土的人文精神。光彩绮靡的紫禁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涵养了北京城的气韵,也涵养了北京城的人,京城的住家户举手投足间的做派与品性最能见出北京的「范儿」。那是先人们曾有过的生活状态;是祖宗留下来的精致细腻、彬彬有礼与天子脚下人特有的自尊;是在玩儿中滋长出来的特有的气质与神采……

京味儿作家崔岱远,继【京味儿】【京味儿食足】后,继续探寻北京的城与人,推出系列作品第三部 【京范儿】 (增订本),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这部书从咂摸北京吃食的滋味儿延伸到北京城与人的风格气质及生活方式,用地道的北京话讲述了老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想写出一个真北京,一个北京孩子心底的北京」

崔岱远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他熟悉北京的吃食、旧时掌故,更因身在其中,感受着北京城的风俗变迁。他知道「京味儿」远远不只食物的味道,还有北京生活方方面面那种特有的调性,于是,他观想着心底的北京,走访了多位颇具京范儿的人物,怀着对京城刻骨的情感,写出了【京范儿】。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北京人的五行八作、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以及北京人在找乐呵中所蕴含的真性情无不让他魂牵梦萦,字里行间随处可见那份独属于北京人的自得。

万宁桥,中轴线上第一桥(作者供图)

崔岱远笔下的北京城有青砖灰瓦勾勒出的胡同群,一排排瓦垄犹如凝固的排浪涌向遥远的天际线;前门楼子依然是老百姓心目中北京城的标志;屹立在中轴线与大运河交汇点的万宁桥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崔岱远笔下的北京人体面、厚道,在酒铺里泡到天黑的酒腻子也带着老北京特有的庄重感,每天过来认真地喝酒;幼时上副食店打醋的记忆遥远而清晰,透着醇香、亲切;几辈子都穿着瑞蚨祥青蓝布做的新衣裳走亲访友的老少爷们儿、婶子、大妈,脸上都透着光彩…… 这是一个北京孩子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北京,寄托着作者对北京人的情感,寄托着他对北京无限的眷恋。

城最后一家国营副食店(作者供图)

京范儿里的北京文化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City Walk」时那些网红的打卡地,更是体现在宫廷与市井的联结中,它真真切切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里。【京范儿】便是从「气脉」「五行八作」「找乐呵」三个方面书写蕴含在北京城与人中的文化。

崔岱远认为,「对于平地盖起来的文化古城而言,祖宗留下的建筑就是它的气脉」。故宫当然是最为重要的所在。但崔岱远讲故宫讲的可不是人人都讲的大路货,而是那些不留心很难注意到的地方,比如御花园里的琴砖、传说中的密道,以及故宫和周围百姓、普通人家的关系,故宫的文化内涵也在这些不为人所知的细微之处尽显。

御花园里的石子拼花路面(作者供图)

作为北京最独特的建筑群落,故宫与胡同、四合院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宫廷里的生活与文化习俗影响着皇城子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民间的溜冰来自清代的宫廷冰嬉,代表民俗的天桥撂跤是从宫里传出来的,精巧的烟壶是在宫里诞生的,就连最接地气的卤煮也是从宫里的苏造肉演变过来的……

冰嬉图 (局部)

对于老百姓而言,那些灵动的生活和琐碎的规矩就是文化,他们出于本性的玩乐也是文化。北京人的玩儿,精细、从容、优雅,玩儿花鸟鱼虫、琴棋书画对于北京人来说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那种特有的神采与派头,也是从玩儿中慢慢滋长出来的。

这部书里有北京的十年

崔岱远心中的「京范儿」大概形成于清末到民国,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人们还到副食店打芝麻酱,家里煤炉子上的水壶还‘呱啦呱啦’地响着;那时候登上钟楼,还能看到结构清晰的胡同群落,筒子河畔还能听到清凉透彻的胡琴儿声。」如今,那种生活方式基本已经消失,唯有北京人嘴边的京腔京韵还在……一种失落与惋惜油然而生。

好在,距离【京范儿】首版的这十年,北京上下对古都的保护意识和对老传统的重视程度有了飞跃式的提升。胡同不再拆了,民间的老玩意儿得以恢复,一些消失多年的老牌匾又挂了起来……看着北京的新变化,崔岱远动了修订【京范儿】的念头。在这部增订本中,他既保留了对京城故旧的留恋,更书写了对北京新的期待。

随着政府持续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北京曾经的经济文化命脉现在已然成为串联古都新貌的打卡新地标;中轴线申遗,让这条串联起宫廷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北京城脊梁背儿傲然挺立;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竟然与「一带一路」有着惊人的重叠,这让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飞鸟和古都千年的缘分更加被人津津乐道;北京人乐以忘忧的生活志趣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现象,更需要细细道来……

浮泉遗址(作者供图)

由此,【京范儿】(增订本)特别增加了大运河、中轴线、雨燕及京城四时之乐的篇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龙须沟」一篇,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崔岱远特意走访了几位打小在龙须沟边长大、排演龙须沟人版【龙须沟】的老街坊们。「龙须沟」曾是北京有名的贫民窟,沟沿附近作坊排出的废水,掺和着煤渣堆滑下的废渣一起排到水沟里,加上没人清理的粪便、垃圾,让整条沟充斥着恶臭的气味。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几次大规模的清理、整治,龙须沟住家户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感念来之不易的新生活,龙须沟的老街坊们自发地排起了话剧【龙须沟】,他们在社区演、在老舍纪念馆演、在民族文化宫礼堂的大舞台上演……相比老舍的名剧【龙须沟】,这是演员们用真情讲述的自己的故事。龙须沟成为了北京南城七十多年变迁的缩影,这出表达北京人对美好新生活向往的大戏,永不落幕。

在万春亭俯瞰中轴线(作者供图)

十年间人世沧桑,北京城里的人们依然各自忙着,在这里「不紧不慢行走在胡同里夕阳下长长的光影间,永远礼貌客气,永远体面干净,永远恬淡随和,带着京范儿,过着简单而讲究的日子」。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 杨逸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