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2022年以来,各地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超过70个省、市、县以「国际传播中心」为名称的媒体机构。
不同类型城市的国际传播中心如何做好城市国际传播?有哪些可行路径?
2022年,我国各省市开始建设国际传播中心,并结合各地特色展开实践。 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凭借历史文化垂类账号和视觉呈现迅速出圈;广西国际传播中心主营译制影视剧和纪录片,向东盟国家的观众输出【琅琊榜】【山海情】【红楼梦】等热播电视剧和超过1000集【假如国宝会说话】【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等纪录片;甘肃国际传播中心跨越语言之碍与空间之隔,讲述陇原大地的生动故事,助力西北风情走出国门;济南国际传播中心在推特、脸书、照片墙、优兔等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形成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
2023年,中国各大城市加快建设国际传播中心的布局和节奏。 例如:新华社与地方在4月发起央地联动「媒体融合+国际传播」互动运营,成立内蒙古首个国际传播中心——鄂尔多斯市国际传播中心;长江国际传播中心5月在武汉成立,打造立足武汉、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际传播基地;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于6月挂牌,打造HiHenan(嗨,河南)旗舰外宣品牌,构建1+1+N+X海外传播矩阵,并与16家海外华文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济南、海南、重庆、贵州、湖北、太原等10个省市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成立「泉迎四海」国际传播联谊会,打造国际传播协作机制;江苏南京同月成立我苏国际传播中心,以「Jiangsu + You」国际传播核心品牌为支点,打造7语种海外融媒矩阵;深圳广电国际传播中心则依托深圳卫视国际频道、直新闻全媒体矩阵等平台,实现内容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众;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于8月在重庆市正式揭牌;11月,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山东国际传播中心相继成立。
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超过70个省、市、县以「国际传播中心」为名称的媒体机构。 由此,城市传播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组织形态和实践方式,城市国际传播也将为中国国际传播打开新格局和提供新机遇。
一方面,城市是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化也是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方式,分享、总结和探讨城市发展经验,是各国城市的普遍兴趣。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也真实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五个城市群各具特色、又协同互补。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精神气质,有利于构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本文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为切入点,分析城市国际传播的差异化和多元化路径,以总结中国城市探索国际传播地方实践的典型方式,为各省市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路径一: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
城市借由实体空间进行基础设施的流通,诉说城市文化,实现讯息传递。城市当中的建筑、博物馆、交通网、互联网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均可视作城市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也由此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
总体上看,支撑一座城市发展进程的核心在于产业优势、特色和影响力。比如上海进博会展现的是中国本土产业和全球产业的连接,深圳将比亚迪汽车销往全球,重庆制造呈现的亦是重庆和全球产业链的连接、推动智能制造业走向世界。
产业化是城市传播的常规路径,其作为核心议题可展现城市和国家经济增长的活力。 在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国际传播活动中,政府的职能属性决定其侧重国家治理、精准扶贫等领域的主导作用。
在数字时代城市国际传播格局中,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从上到下多维度资源和要素。传播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国家(政府)、社会(媒体、社会组织)、市场(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转变。政府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导力量,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可以支持地方媒体壮大自主国际传播平台。城市国际传播如果突出产业化路径,可为这种投入获得更大收益,不仅直接提升城市形象、口碑和影响力,也直接服务于城市龙头企业「出海」、城市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重庆市位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结点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庆正推动建设西部科学城、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驶出满载「重庆造」汽摩产品、日用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等。对重庆这样的产业之城来说,产业化是其扎根城市特点、服务城市制造「走出去」的国际传播路径,可有效将城市故事、产业故事与全球叙事结合在一起。
2018年,重庆市成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不仅讲述重庆故事,更服务于重庆制造, 包括打造陆海财经(Bridging News)海外英文客户端,向全球提供「一带一路」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重要财经新闻;建设陆海国际新闻中心,承担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等重大活动新闻中心的建设运营重任,借国际展会论坛平台,多角度呈现重庆经济发展亮点。
2023年,重庆市正式入选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并提出培育 「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同时新成立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以跨界融合、社会参与、主体培育、移动互联、数字赋能为创新策略,尝试把重庆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
与之类似, 宁波也是以城市产业化融入国家国际传播体系的典型案例。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前三大贸易对象是欧盟、美国和东盟,2022年进出口总额达1.27万亿元。
宁波企业出海讲述中国故事,主要从四个层面开展:一是协会带头讲。行业协会在组织架构中创新增补「国际推广」或「社会责任」分支专委会,自发组建宁波出海企业传播联盟,培育吸纳成员单位。二是部门推着讲。政府部门下设专班和工作小组,推出「服务企业清单二十条」和「企业操作清单十条」两张清单,在品牌提升、舆情指导、文旅服务、传播技巧等方面给予赋能,提升企业讲故事能力。三是平台牵着讲。建立「睛彩宁波」公共素材库平台,上传版权视图、多语种国情市情、上线涉外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国别菜系餐厅、城市伴手礼等企业要素,并导入中国文化宁波元素,成品链主企业引导上下游供应链讲好产品文化故事。四是企业互相讲。线上开辟「需求—实践—经验」共享社区BBS,分享企业出海传播共性问题和解决办法。组织日常传播培训,同时标杆企业走进联盟企业,举行沙龙小组活动,定期交流互动等。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产业化路径,可向世界真实展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以「中国制造」推广中国价值理念、增进情感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国际传播的产业化路径,不宜单纯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切入,而要将城市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加以关联 ,从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国参与、跨国城市产业合作的多方共赢、产业发展背后的契约、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等维度着手,以更微观的叙事、更可信的文化、更具韧劲的拼搏作为产业故事的底色。
路径二: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
以城市群发展助力国家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方式,而城市群背后的连接纽带不仅是经济层面的相互带动,也往往有文化层面的同源交融。目前,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一起位列全球六大著名城市群。
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中国城市群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逐渐由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引领转变为涵盖东中西部的19个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模式。城镇化的发展意味着区域内部的资源整合,这就要求区域的发展策略不仅要重视城市,要讲究城乡关系均衡,也要观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覆盖交通、治理、经济和文化等多层次的合作。譬如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带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发展,位于珠三角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
区域内部的文化同源和定位差异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相较于其他城市群,其区域化协同发展更具挑战性。香港和澳门被殖民期间,以岭南文化为基础,杂糅西方殖民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香港文化和澳门文化,其他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群则延续着比较典型的岭南文化。由此, 突出文化的区域化路径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协同性和相通性。
刘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说:「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其中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文化传播的要义在于事物的「建构属性」,即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们建构而来的。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与深化,城市群文化的地域空间界限正逐步弱化。这种背景下,城市之间协同开展城市群的文化传播更具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区域发展的典范,也是区域文化的承载。 深圳毗邻港澳,作为山海之城、设计之城、科创之城,虽自身的岭南文化积淀不深,但善于吸收、整合、创新,以颇具现代感的文化形态来创新传播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
2022年,深圳卫视制作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专题片【我的四分之一世纪】,获TV地标年度纪录片,获邀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与香港电台实现渠道合作,在香港电台电视32频道播出超过60次,辐射海外舆论场。
2023年,深圳启动「深圳故事」城市文明交流互鉴计划,主推融合了香云纱非遗文化和一代宗师叶问武术文化的舞剧【咏春】,先在北京、广州等内地城市演出,继而以新加坡作为海外演出第一站,新近又在香港演出产生轰动效应。武术和舞蹈的创新融合表现形式,为区域文化的城市国际传播增添了视觉冲击和文化魅力。相关活动由深圳广电负责全案执行,包括内容策划、活动执行、资源链接、宣传推广、国际传播等。
2023深圳设计周期间,深圳广电国际传播中心还对10位外国设计专家进行专访,推出英文全媒体产品,在深圳卫视国际频道、直新闻全媒体矩阵等平台上投放,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众。
从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可发挥文化同源、各美其美的优势。 比如,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可借助粤剧、粤菜等文化符号增进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佛山作为功夫之乡,顺德作为美食之都,东莞作为篮球之乡和潮玩之城,均可将文化议题与其他议题相结合,助力岭南和湾区文化传播。
通过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贸易合作,大湾区城市可通过文化传输增强内部凝聚力,通过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其他城市群之间的交流,扩大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路径三: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
随着城市生活深度嵌入数字社会,「界面」成为解读数字城市的重要概念。传播学的视角下,波斯特认为「界面」是二元世界协商的边界区域,能够改变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盖恩和比尔认为,界面最为重要的特质就在于,能在不同的客体和系统边界之间游走。由此,界面作为二元世界之间的连接与协商,是转换与生成的重要区域。
换言之,界面即交互,界面使既有的二元边界得以跨越,使得城市空间中的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界面交互进行融合。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界面功能的同时,数字媒体界面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面功能产生影响。如此,当城市空间在应用软件等界面的作用下生成新的复合空间时,复合空间自身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界面。 随着空间的日益网络化,物理的城市和数字化的媒体接合而成了一种「媒体—建筑复合体」或「媒体城市」。
作为全球都市,上海已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国际传播矩阵,包括上海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中心、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等。
其中,上海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中心的核心产品包括英语新闻资讯服务平台(City News Service)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平台渠道「第六声」(Sixth Tone)。截至2022年,「第六声」已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覆盖约1.2亿人次。2023年3月发布的【全球城市形象数字传播研究报告】显示,上海2022年「城市主流媒体APP下载量」指标位列全球第一,市民对城市数字内容分享参与的活跃度在全球名列前茅。
2023年11月上线的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全面升级国际传播矩阵,面向海外推出「ShanghaiEye 24小时直播流」(ShanghaiEye LIVE24)、「ShanghaiEye+视频共享平台」(ShanghaiEye PLUS),以及「ShanghaiEye会客厅」(ShanghaiEye MEET)三项子产品。这些社交平台上的账号布局、矩阵建设和内容投放,可极大提升上海在城市网络传播上的能见度。
注重数字平台建设的上海,正在倡导人人创造、人人展示、人人分享的国际传播理念。 身处数字城市,个体可通过建筑、景观、展览、美食等体验都市魅力,还可通过手机、大屏、二维码等交互界面,将个体经历和感受标记在新媒体上,通过上传、发布、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行为与全国乃至全球网民进行分享和交互。个体的身体与物理空间的实现感官相遇,加上影像在虚拟空间的呈现与流转,身体在实体与现实的循环中完成穿梭,每个个体在这个过程中组成城市的千千万万个侧面。这种城市内的叙事方式以个体化为基调,突出个体体验与独特记忆。
当数字技术重组人与空间的关系,融合时空和交互界面可创造崭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生成多重的文化意义。 对上海这样的全球都市来说,数字化是与东京、纽约、巴黎、悉尼等全球城市对标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经由城市界面的大众个体化生活实践,城市国际传播的灵韵将以更生动、鲜活、可亲的方式触达全球。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并非每个城市参与国际传播的单一选择,而应该是不同城市的复合选择或差异选择。
城市国际传播的产业化路径,突出的是产业振兴、科技创新和全球合作,服务的是城市和区域经济与全球发展的利益共享;城市国际传播的区域化路径,立足的是区域城市群发展的规模效应,呈现的是不同城市群背后的文化基因和传统融合,比如川渝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背后的巴渝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是国际传播内涵提升、魅力增加的重要策略;城市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路径,则强调的是城市传播叙事的创新,要将城市公共生活、城市与人的界面交互、全球城市依托社交平台进行的城市建构和网络交互,与国际传播实践结合在一起。
总体上,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服务和探索城市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可采用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连接创新的实践策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城市国际传播的产业化、区域化和数字化路径需探索更具实效的操作策略。不妨以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为例: 其一,产业化路径要挖掘有情感和价值感召力的企业故事,把「人+创新+全球化」作为故事内核 ,从企业家精神、企业技术创新的逻辑、企业进入全球产业链的过程等角度切入。 如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技术运用基础上,怎样融入深圳设计之都对视觉美学的感知与浸润。
其二,区域化路径要注重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等多维角度,剖析区域优势与全球影响之间的关系。 如根植于广州服装工厂产业链的跨境电商平台SHIEN,如何以快时尚、全品牌、高性价比的优势赢得全球时尚青年的追捧,并迅速成为TikTok上「开箱」视频最热衷的购买渠道和时尚品牌。 这样的故事,可以将企业竞争优势、广州和湾区产业链特点、中外「Z世代」年轻消费者的文化偏好等因素有机融合。
其三,数字化路径则既要呈现数字社会高效连接的商业性,还要体现科技企业回应全球挑战的公共性。 如集团总部位于深圳、微信总部位于广州的腾讯,近年来大力倡导可持续社会价值(SSV),在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公众应急等领域投入数百亿人民币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用户、产业、社会「CBS三位一体」方法论,其「科技向善」理念与全球数字巨头的文化进阶保持同步甚至有所引领。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提出,街道、街区、建筑和人是城市形成的四个要素。城市的生命力源自人的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需要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中得到支持。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差异的,相对应的。不同城市要紧扣自身特色、利用既有优势,在国际传播中自塑城市形象。城市国际传播的路径选择也需根据城市发展变化持续更新。
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等传播路径,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不同侧面上为城市国际传播助力。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增强城市国际传播全球叙事能力,做好讲述中国故事的主题选择、内容凝练和叙事创新。在新的全球信息传播秩序中,互联网平台为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话语实践空间。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不同传播路径的实践中,可进一步激发多元主体的能动性,把握社交网络平台的可供性,突出视觉传播的可信度,探索出城市国际传播富有实效的方法、策略和机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对外传播」,较原文有删减
作者:张志安,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欣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编:刘娟
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