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回阳九针」,本套针法可在阳气脱绝(人之将死)时,回阳救逆,相传只要心口位置还有温度,就可把人从阴间拉回阳间,命数未尽时可继续存活,命数已尽时,可与阎王争命,续命半小时与亲人告别或交代后事。由于「回阳九针穴」都是些大穴,因此平时亦可按揉这些穴位,以激发自身阳气,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回阳九针歌诀如下: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下针顺序亦是歌诀顺序!以下详细介绍。
第一穴,哑门,为「阳脉之海」督脉上的穴位,取名哑门就可看出,此穴可掌管发声,平日可利咽开音,息风通络,临终可开窍醒神,帮助清窍郁闭之人开口讲话。此穴位于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或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第二穴,劳宫,心包经荥穴,经气不行则郁闭生内热,此穴可清心火,以安心神,平时可用于失眠、神经衰弱等等,临终时可散郁闭之火。位于第二、三掌骨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下是穴。
第三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穴,可激发汇聚肝脾肾三经气血,平时可用于调节内分泌紊乱等等,临终时可汇聚肝脾肾之精气,以求存续。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第四穴,涌泉,肾经井穴,取象以喷涌而出的泉眼,平时可用于治疗休克、昏厥等等,临终时泉眼将绝,可激发肾气。位于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第五穴,太溪,肾经原穴,原者本源也,肾又为气根,太溪为肾经原气留止处,可总结作用为清热以生气,为补肾要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第六穴,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亦是「阴脉之海」任脉上的穴位,为胃气、六腑精气汇聚之所,其最主要的作用可归纳为升清降浊,尽可能多地汇聚人体之精气,激发人体之胃气,以求生化。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第七穴,环跳,足少阳胆经穴位,凡十二经,皆取决于胆,而胆经经气不行多积于此。取侧卧屈股,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当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
第八穴,足三里,胃经合穴,下合穴,胃经经气汇聚之所,可治疗众多疾病,十分出名的穴位,作用可归纳为升发胃气。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第九穴,合谷,大肠经原穴,解释起来「以象解象」比较贴切,此穴其内富含风木形式运动的气血物质,可向上部输送水湿云气,其属阳主表,取清走衰,有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亦十分出名的穴位,平时可以多按按……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以上就是「回阳九针」所有的穴位了,同「鬼门十三针」一样,「回阳九针」用于回阳救逆时,下针顺序也不可随意更改,其整个过程是将人体阴精汇聚,将本不多的阳气合理激发调动的过程,可能多数医者一辈子也用不到一次,因此切不可为了炫技盲目使用,天时地利,机缘之下,亦要谨慎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