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朱棣以及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洵、朱高燧)的了解都来源于前几年上映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并且对于朱高洵一定要争夺皇位都认识都源于那句没有经过历史考证的「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那么在客观发生了的历史中,朱棣真的想过要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吗?
说实话,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以及各种野史资料中推断,在永乐朝初期的时候,可能还真的动过这个念头,可是随着朱高炽的这个太子被他爹强制性安排监国以后,他就越往后越稳固了,甚至大家都已经非常认可这个太子就是未来皇位的最正统、最合适的继承人了。
首先,大家要弄清楚明朝的太子是怎么立的?
朱元璋在活着的时候,老早就把立太子这个圈给画好了,在【皇明祖训】里面就明确规定如果册立皇太子或世子的话必须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长子只要还在,那弟弟们你就彻底甭想了。
朱棣的子孙产量显然不如他老爹,有记载的只有4个,其中最小的那一个早早的就夭折了,剩下那三个就是我们在大明风华影视剧里看到的那三个活宝——老大洪熙皇帝朱高炽,老二汉王朱高煦,还有老三赵王朱高燧。
并且这哥仨的母亲都是朱棣的原配妻子,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在洪武元年就册立的,按照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奎也是在建文元年被立为皇太子的。所以朱棣的永乐朝皇太子也应该在永乐元年就册立,而且人选也只能是老大朱高炽。
因为朱棣甚至连靖难的口号都是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面扒出来的,所以其它的原则性事务那你肯定也得按照父亲朱元璋的规矩来嘛。
可是在永乐二年以前,无论朝臣如何上书劝谏,朱棣就是拖着不肯册立皇太子,这就非常明确的表明当时的时候,朱棣他应该确实在老大跟老二之间左右摇摆过。甚至在永乐二年册立了朱高炽之后,朱棣对于这个太子也还是非常明显不满意的,在平时还经常时不时的敲打他。
在被册立皇太子到朱棣迁都北京之前的这段期间,朱高炽的太子和大明风华影视剧里的那个受气包形象是很像的,并且这时候朱棣给他的权利也不多,平时只是负责祭祀这一类的礼仪活动。
但是情况慢慢的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先是在永乐七年,朱棣打算去巡视北平,他人一走,南京这边的事儿就只能交给太子监国了,朱高炽在南京这边管着管着,朱棣就发现这个太子实在是太好用了。因为朱棣他人在北京指导新都的建造,那南方的事儿就全都交给太子看着去管,并且发现所有事都管理的井井有条。
随着朱棣出差的频率越来越多,那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朱高炽这个太子的位子也就变得越来越稳,关键是朱高炽他办起事来也是毫不含糊,掌权之后的太子可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唯唯诺诺的可怜样子了,发起飙来也是非常不客气的。
永乐七年四月,刑部尚书刘观可能是有件事情没有做好,太子直接就给他臭骂了一顿,这件事可是记载到了史书中的,说明当时这件事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那到了永乐七年的五月,因为安邑县的教谕( 官名,即是「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 )告状,说当地官员苛待百姓,结果朱高炽大怒,直接命令吏部把当地的县官逮捕并治罪。
你看,这太子收拾起人来可以说是非常的干脆利索的。
那等到了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开始,老头子他一不在家,那朱高炽这个太子就开始监国,并且随着朱棣的放飞自我,朱高炽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全国的军国政务,甭管事情大小,那朱棣全都交给太子去处理。
明军北伐的粮草,朱棣不需要担心,让太子去弄;
太子要升谁的官,要贬谁的官儿,朱棣让太子自己看着办;
太子要给百姓免税也好,还是干什么也好,就是收拾最难管理的不法勋贵也好,那朱棣都放心的让儿子去做。
而且朱高炽监国处理朝政的结果,除了朱棣第一次北伐回来的时候有一些挑刺和敲打之外,后期的所有结果朱棣是很满意的。
在整个明太宗实录里面,皇太子出现的频率几乎是仅次于主角朱棣。可以说,从朱高炽辅助朱棣政务开始,朱棣就再也没有想过换太子这件事,而太子的位子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能够动得了了。
完
以上为正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如涉及结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来都来了,点个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