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唐元和元年 (806) ,位于长安旧时故城内的华阳观迎来两位新的住客。此前二人一同参加了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罢任后移居此处。但与一般的情况不同,他们的「辞职」不是为了归隐,而是为了参加这一年皇帝下令特殊选拔人才的制举,因此选择这个清幽寂静的道观作为备考佳地。其中一位青年在足不出户的几个月里,用心揣摩时局政事,将可能进行的考题分为七十五类,分别写出策论范文。不久后登科成功,青年深感这份备考资料就此作废过于可惜,因此集结成册供人参考,成为长安城里风靡一时的最强「教辅」。或许你想不到,这位勤奋刻苦的青年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白居易。
今天人们对于白居易的认识,大多是因为其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号,现存近3000首诗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诗魔」。但在当时来说,他的身份远不止于此。这位写的一手好诗、编的一手好教辅的「超强文科生」,还拥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工程规划技能。
被人忽视的城建规划师
根据白居易的回忆,由于准备的资料过于全面,最终考试用到的不过百之一二。但无论如何,那年四月的制举让他正式踏上官宦之路的新起点,「一落风尘下,方知为吏难」,宦海沉浮使其深感为官之不易。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到左拾遗,白居易频繁上书劝谏,并写下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因其通俗易懂、不避俗俚而在社会中广为流传。后因越职言事和讽谕当权被贬谪江州,「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故事随着【琵琶行】而家喻户晓。长庆二年 (822) ,年过五十的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割据的军事问题,不被采用后请求到外地任职,同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三年后又受诏改官苏州刺史。
从白居易的诗作不难看出,即使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的政治升迁里,他再不复从前的政治热情,也依然关心着百姓民生。当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正值「仍岁逢旱」,江南运河漕运和沿岸的农田灌溉,都已面临无水为继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他开始对西湖进行河道疏通,并以淤泥在湖边修筑一条高数尺的长堤,扩大湖水储量,将西湖从原本的自然湖变成了水库,从源头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工程完成之后,白居易写下了【钱唐湖石记】,为继任者们留下「钱唐湖事」四条:一是放西湖水灌溉农田,二是放西湖水济运河,三是梳理杭州城中的六井,四是巡守石函、南笕和湖堤。这些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和注意事项,对后来杭州的城市水利运转产生很大影响。经过白居易的开发改造,临湖的上千余顷田地得以沃灌,原本农业灌溉和济运这两个无法兼顾的问题也得以解决。即使在大旱时节,使用平时储蓄的西湖水添注到运河河道,也可以立即通行舟船。解决了杭州农田灌溉之困的白居易倍感欣慰,写下「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别州民】) 。
而在苏州任刺史期间,白居易发现阊门城外陆路不畅、水路不通,整个河堤坍塌、河道淤塞。为便利苏州水陆交通,他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利用自然河浜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使阊门与运河相接。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七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时至今日,水陆并枕的山塘仍是苏州的重要地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山塘街源源不断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苏州、杭州之于白居易,是第二故乡一般的存在。他常将苏杭并称,自称为「苏杭两州主」,而这份感情也促使他塑造着两座城市,使西湖与山塘成为耀眼夺目的城市名片,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样的佳句一同流传千年。
审美超凡的文人造园家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颇具分量的一位文人造园家。元和十二年 (817) ,这是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三年,他在庐山北麓香炉峰下建草堂,并亲身参与草堂的营建。虽然只有「三间两柱,二室四牖」,但这个简朴小巧的住所却成为白居易精心打造的园林作品。
根据白居易为此撰写的【庐山草堂记】所载,草堂前有平旷的敞院,院中建有平台,开挖莲池并在池中养白莲和白鱼,环池多栽种山竹野卉。草堂「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枝柯交映蔽日,盛夏时节也凉风吹拂。东面有飞瀑,水悬三尺,「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隐居于草堂其中,「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庐山草堂关注古代士大夫日常生活起居和读书、抚琴及观景,开创了唐以后文人造园的传统,形成了师法天然、天人合一的园林建造理念,也是白居易林园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这篇文章也被视为中国园林学的奠基之作,对庐山草堂的率真写实,成为后世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史料,至今依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模范之一。
太和三年 (829) ,58岁的白居易辞官回到洛阳,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养老生活。位于洛阳城外郭城东南隅的履道坊,遍布水塘、风光秀丽,因此吸引众多达官贵族在此造府建园,白居易亦在此处购得宅园并进行重修。园中筑池塘、岛、桥,池中植白莲、折腰菱,放养华亭鹤,池东筑粟凛,池北建书库,池西修琴亭,园中又开环池路置天竺石、太湖石等,池中三岛先后作西平桥、中高桥以相联通。这座宅园是白居易园林美学思想达到高峰时经营的一个功能完善且艺术境界极高的城市宅第园林,自然景观与匠心营造相得益彰,充满江南诗意与美学趣味,也难怪白居易对此颇自誉,认为他所修建的宅园是履道坊「西闰北垣第一第」,在【池上篇】中慨叹「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文化「遇见」工程,为世界塑造美
作为水利工程师、城市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的白居易,不仅仅在笔下记录着江南胜景,更是身体力行塑造了杭州西湖、苏州山塘的美景本身。工程为器,文化为道,器以载道,意在匠先。从运河到长城,从都江堰到莫高窟,从长洛两京到苏杭二州,当文化与工程「相遇」,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相承的中国营造技法,为我们筑造了无数与这美好山河相称的人间胜迹,又被文人墨客们吟诵成【滕王阁序】【蜀道难】【岳阳楼记】等千古名篇。今天的人们既能在旅行中看到当年风景,也可在古诗词中与古人共振,持续着美丽中国的新故事。
2024年5月28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为世界塑造美」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举办。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宋海良在致辞中表示,以更高品质、更「美」特质创新推动现代工程建设,持续为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美好世界塑造美,应是我们矢志奋斗的目标和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更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以创新为引领的科技型、能源型、基建型、融合发展型「四型」企业,中国能建紧紧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维度」,加快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转型」,系统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新」能建,是赋能美丽中国、共建美好世界的倡导者、先行者和推动者。未来中国能建将重点围绕创新之美、绿色之美、数智之美、融合之美、人文之美「五美」,纵深推进美丽中国工程实践的创新创造,将「五美」不断转化为工程美、社会美、国家美、世界美。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案例发布、主旨演讲等环节。与会专家研讨交流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机制、实践模式,分享中国能建与各大高校联合设计的优秀案例,为推动美丽中国和美好世界建设献言献策。
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马浚诚,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围绕文化赋能工程设计与建造、工程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跨界协同创新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作用等方面作主旨演讲。
周文彰认为,工程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实用功能始终是工程建设的第一目标。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的提升产生了工程的审美需求,也承担起工程审美的功能。在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工程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已经并驾齐驱。
韩子勇认为,物质的世界一刻也离不开能源,精神的世界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也是能源。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所走过的路,支撑我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物质生产和我们的制度是相关的,和我们的文化是相关的,中国式的物质生产,中国式的工程,包含着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审美。
韩庆祥表示,顺应时代大势,打造有文化品位的企业,让文化与美成为工程建筑的价值创造点,是现代工程建设企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唯有不断赓续源远流长的中华建筑文化传承,不断挖掘历久弥新的中华建筑精神意蕴,不断传播美美与共的中华建筑价值追求,我们才能塑造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象,绘就出人类文明美好新画卷。
袁新文以「在工程中感知文化内涵」为主题作演讲。他说,工程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科学的应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工程建设本身不仅是一种物质建构,也是一种精神建构,既体现了重要物质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每一项优质工程都是一座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都在向公众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传播着工程的美学风格、精神价值、文化内涵。
万军以「通过一项项具体工程让中国更加美丽」为题进行阐述。他说,美丽中国建设是各行各业都要共同参与的事业。所谓「美丽」,包括三个层次:外在形象要好,内在发展要健康,文化气质要好。工程建设领域要以美丽工程支持美丽中国建设,要注重加强工程的形象设计,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马浚诚以「共情 共创 共享」为题,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他说,设计是创造性智慧应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为,城市设计专业建立给未来带来的是生活艺术性、商业体验性、文化在地性。我们要积极推动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将艺术与科技用设计语言去诠释城市文脉和时代精神。
汪莎围绕「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的愿景,分享了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的协同创新探索,向大家展示了聚集国内外艺术、设计、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专家的实践者网络。她说,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与创新,希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最前线,去实现自我价值和艺术价值。
研讨会现场展示了五组中国能建与各大高校、设计机构联合设计的「为世界塑造美」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这些案例主动探索「工程+文旅」「新能源+文旅」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充分彰显了工程规划设计的创新之美、绿色之美、数智之美、融合之美、人文之美,实现了工程设计与建造从工业逻辑向「工业+文化+审美」逻辑跨越。
会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和【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提出共同构建跨界合作机制、共同探索文化赋能新路径、共同开辟文明互鉴新领域、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的美丽中国与美好世界工程实践交流合作机制倡议,得到相关企业、院校和与会专家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明伟宣读【美丽中国与美好世界工程实践交流合作机制倡议书】。
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承办,旨在以美为媒、以文化为引,打造高水平、跨领域工程设计交流平台,汇聚各界资源,共同探索跨界合作、文化赋能的新路径、新机制,推动文化与工程设计建造融合发展,助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来自文化、艺术、建筑、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会。
END
作者 | 量相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 (实习)
校对 | 李栋 苗祎琦
「 在看 」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