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由嫡长子继承制到秘建储君制:看清朝的这四位皇帝如何选太子

2024-06-17历史

在封建社会,选谁来做储君是国之大事。我国封建王朝长期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维系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皇位继承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也诞生过其他几种继承方式。尤其到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皇位继承方式在嫡长子继承制外,还诞生了一种特殊形式:秘建储君制。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都通过秘建储君确立了皇位继承人。

嫡长子继承制为何被放弃?

嫡长子继承制 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子即为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长,即皇位继承人应当是皇后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当然,在实际推行时,一般会按照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庶子立长」 的原则进行。

在实现嫡长子继承制时,储君的候选范围已经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实际上是直接固定在了某位皇子身上。一旦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确立太子,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就很容易形成一些围绕皇位争夺而形成的尖锐矛盾:太子与皇帝之间,太子与其他皇子之间,更重要的是朝臣与太子、朝臣与皇子之间容易结党。而且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所选的储君人选,也并不一定都是才德俱备、能堪大位者。

尤其是康熙在位时,曾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五十一年两度废黜太子胤礽。 皇太子人选的不稳导致诸多皇子都暗中觊觎皇位,不少大臣也都参与到皇子的夺嫡之争中,致使康熙后期朝政混乱。

康熙皇帝

二度废黜太子胤礽后,针对诸皇子拉党结派的现实,康熙帝晚年其实就不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来选立储君, 在皇位继承上开始采取全新的方法和举措,这其实就是秘密建储雏形。 康熙在选定皇位继承人时开始择贤而立,并对自己所中意之人暗中培养,严格保密。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并留下传位遗照,雍正皇帝即位。虽然关于雍正即位的说法很多,但其即位的合法性不应受到质疑。

皇子争位

雍正即位后,深刻意识到皇子争位的危害及储君问题的重要性,他便改变和优化了康熙的立储方式, 在雍正元年就向全体朝臣宣布秘密建储的决定。 皇帝将暗中选定的皇位继承者名字密封藏于匣内,将匣子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外再书写密封一匣,随身携带,并使「诸王大臣,咸宜知之」。以公开的方式实行秘密建储,这就是雍正对康熙秘密建储制度的重大改进。可以说, 在清朝秘建储君制实行中,雍正皇帝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雍正及之后的几任皇帝也都实行了秘建储君制。

秘建储君制的实行和皇位的传承

清朝实行秘密储君制确立太子的皇帝有 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 。他们秘密立储遵循的原则基本上就是 「不拘嫡长,择优而立」

雍正立储

雍正创行秘建储君后,当时可供雍正选储的皇子共有 弘时、弘历、弘昼、福慧 四人。如果单从出身、年龄等方面考虑,弘历并不是立储的最优选择,弘时在身份和年龄上为最高,但雍正立储时更看重弘历的素质与才华。庶出而且非长的身份如果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是与皇位无缘的,可实行秘密立储的雍正却选择了弘历为储君,弘历即位后的表现也证明雍正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雍正皇帝

乾隆立储

乾隆皇帝起初立储时倾向皇五子永琪,可惜永琪英年早逝。在立储时,可入选储位的皇子有 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这些皇子中,永琰的口碑为最佳,在德、才方面也优于其他皇子。但在身份地位中,永琰在几位皇子中是比较低的,在长幼排序上也是低于前面几位兄长的。乾隆弃长立幼,秘立永琰为储君,也是将才德之优作为重要标准的。

乾隆皇帝

嘉庆立储

嘉庆四年,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被嘉庆秘立为储君。嘉庆立储时只有两位皇子可选, 18岁的皇次子绵宁和5岁的皇三子绵恺 绵宁受过严格的教育,在性格、品德上也更为「谦冲」,而绵恺当时年龄比较小,而且从后来的情况看,绵恺成年后性格残暴,行为嚣张。从这点上来看,绵宁算是「贤」了。

嘉庆皇帝

道光立储

道光选立储君时已经即位二十六年了。当时可选储君的皇子有六人, 皇四子奕詝(16岁)、皇五子奕誴(16岁)、皇六子奕訢(15岁)、皇七子奕譞(7岁)、皇八子奕詥(3岁)、皇九子奕譓(2岁) 彼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显然不宜立幼子,储君就在前三个年长皇子中选。皇五子奕誴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只有从奕詝和奕訢中选择。可惜的是,道光皇帝最终选择了奕詝为储君,即后来的咸丰皇帝,而更为贤能的奕訢则成了恭亲王。

道光皇帝

咸丰朝以后,皇帝或独子或无子,秘密建储也没有了实行的必要。 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实行秘密建储的情况看,确实改变了以往「立嫡以长」的方式,变为「不拘嫡长,择优而立」的原则,弘历、永琰、绵宁、奕訢的即位虽然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的选择,但也确实避免了嫡长德才有缺者继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在制度设计上仍然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