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为什么连伟人都评价朱祁镇,说他是明朝排名第四的好皇帝?

2024-07-01历史

一代伟人,中国最伟大的人之一,新中国的缔造者,他在评价大明皇帝的时候,认为排名前三的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和明武宗朱厚照,而紧遂其后,排在第四的则是明英宗朱祁镇。

这个结论是不是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呢?

因为在网络上,朱祁镇可以说是已经臭到家了,并且获得了广大网友「敕封」的大明战神、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和大明堡宗等一系列戏谑调侃的外号。

并且,这些外号全部都来自于同一个事件——公元11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

然而要知道,朱祁镇两次登上皇位,一共做了22年的皇帝,除了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在其余21年的执政生涯中都做了哪些事情,估计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所以也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伟人会对朱祁镇的评价那么高了。

大明立国以后的60多年间,朝廷对于蒙古的残余势力一直是一种穷追猛打的高压态势。其中,朱元璋组织发动了13次北伐,朱棣更是5次御驾亲征漠北,战果也全都非常丰硕,不仅迫使蒙古人去掉了「大元」国号,甚至还将他们给打成了瓦剌和鞑靼两个部分。

原本只需要再加一把劲,蒙古被大明彻底降服就指日可待。

只可惜朱棣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而朱高炽之后的明宣宗朱瞻基更是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对外扩张政策。

朱瞻基不仅不再主动对蒙古用兵,甚至还将无数大明将士用血肉换来的那些「像钉子一样矗立在塞外草原深处,牵制蒙古人南下的据点」,比如大宁卫、东胜卫、斡难河卫和开平卫等通通撤销,并且将大明边军撤到长城一线龟缩防守。

到了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又将驻扎在奴儿干都司的官军也全部撤回,把广袤的东北地区拱手送给了女真人。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主动放弃了安南这块自秦汉以来的华夏固有领土,并且 睁睁地看着大古剌、底兀剌和底玛萨这三大宣慰司被缅甸东吁王朝蚕食吞并。

而年轻9岁的朱祁镇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坐上皇位的。

朱祁镇登基之后,不仅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困境,他接手的所谓「仁宣盛世」更是隐患重重。蒙古人也已经重新杀回到了长城边上,而大明的边军经过宣德一朝将近十年的废驰之后,战斗力直线下降。有些边将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已经开始向蒙古人大量的走私军事物资。

也就是说,到了朱祁镇的时候,其实明朝的边防力量已经开始从内部开始慢慢腐朽。

不过年轻的朱祁镇并没有像他的父亲朱瞻基一样躺平摆烂,他一边通过重用王振来从文官集团手中回收权柄,一边重新选将整顿兵制,再次开启了大明王朝的铁血征伐之路。

正统三年(1438年),鞑靼部大举入侵,年仅12岁的朱祁镇任命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和赵安为副将军前去御敌,三人没有辜负朱祁镇,他们率军转战2000余里,最终几乎全歼了鞑靼本部兵马,取得了名垂史册的亦集乃路大捷。

【明史】卷155【任礼传】:(正统)三年与王骥、蒋贵出塞,败朵儿只伯于石城。复分道至梧桐林、亦集乃,进至黑泉而还。斩获多,封宁远伯,禄千二百石。

三年以后,15岁的朱祁镇又出兵将瓦剌部揍得七荤八素,取得了丰州大捷。

【白塔题记第六零二条】:「正统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同右卫千户梁智、高荣等根(跟)随总兵官大人石(总)兵,领兵五万三千来丰州追捉(叛)(虏)。」此战主将及具体过程不知。

在将瓦拉和鞑靼都打了一遍之后,朱祁镇同样没有放过墙头草——兀良哈三卫。于是就有了正统九年的以克列苏之战。

然而,朱祁镇取得的这三场大胜,在史书中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原因是什么自然不必多说。

在北方暴揍蒙古,而在南方,朱祁镇面对扯旗造反的麓川( 古代西南地区傣族先民为主的地方政权,当地人称为「勐卯龙」,原意为「大卯国」,因元朝曾在当地设置麓川路,故官方将「勐卯龙」称为「麓川」 ),更是从正统六年一口气打到了正统十三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征麓川之战。最终,朱祁镇彻底挫败了麓川反叛势力,坚决捍卫了打明的领土完整。

然而,后世很多人却认为,麓川之战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和军事压力,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是一场不应该进行的战争。
我认为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麓川都企图割据自立了,身为大明的皇帝,朱祁镇难道不应该出兵平叛吗?难道要他眼睁睁地看着云南成为第二个安南吗?

三征麓川虽然劳民伤财,但这却是维护国家统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就这件事,我认为朱祁镇非但无过,反而是功莫大焉。

可以说,在土木堡之变以前,朱祁镇对外作战就没有怂过,打蒙古更是从来没有输过。而土木堡之变我在前文中也分析过它的背后真相——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起土木堡之变确实成了朱祁镇的悲剧之源。因为如果没有这起阴谋,那么朱祁镇之前的诸多功绩就不会被刻意掩盖和抹杀。

打赢打输看的是能力,敢不敢打看的则是胆略。对比后来明世宗朱厚聪在庚戌之变时,只敢躲在北京城头,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百姓被蒙古人肆意凌辱,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迎战,怎么看也都是朱祁镇更对得起太祖、太宗吧?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使用重金贿赂俺答汗,请求俺答汗不要进攻大同,从别的地方攻入内地,于是俺答汗在收取了仇鸾的贿赂后由古北口进攻北京。

明世宗朱厚熜反而拜仇鸾为大将军,让他节制诸路兵马进行御敌,兵部尚书丁汝夔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但是在京郊打仗,败了却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来劫掠一些财务和人口,等抢够了他们自然也就回去了。

因而丁汝夔会意,劝诫诸将千万不要轻举妄动。于是,所有的将领们都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汗的蒙古兵们在北京城外自由焚掠,骚扰了七八日,抢够了足够的金银财宝之后,并且还得到了明朝「通贡」的允诺,便由古北口原路退去。

大家对比一下朱祁镇和朱厚熜的所作所为?

而朱祁镇最让人诟病的另一件事可能就是冤杀于谦一事了,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于谦对于自己的死是一种什么态度。

于谦他不仅能力出众,格局和眼光更是非凡。以于谦在当时的权势和能力,夺门之变根本就瞒不过他。但于谦却选择了坐视夺门之变的发生,并且在事后也立刻认可了朱祁镇的复辟。甚至在被下狱以后,于谦也是选择淡然赴死,并且没有一句怨言。

因为于谦很清楚,就像他在土木堡之变后主张废掉朱祁镇,改立朱祁钰为帝一样,都是为了朝堂的稳定。

事实上,朱祁镇和于谦在这方面的想法是一致的,因为朱祁镇其实并不想处死于谦,但是徐有贞却说出了于谦必死的理由——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之变)为无名。

因为早在于谦提议拥立朱祁钰称帝的那一刻开始,只要朱祁镇日后能够翻盘,那么他的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这是帝制时代谁也无法改变的「用人唯德不唯材」的冷酷现实。而所谓的「德」,说白了就是一个「忠」字而已。

明宪宗朱见深下圣旨恢复于谦的官职,在诰文中他特意说到:「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朱祁镇知道于谦冤枉,但却仍旧要杀他。这就是皇权体制下的规则和无奈。

但是,重新登基之后,朱祁镇依旧是初心不改。天顺年间,朱祁镇在东北重新设立了波罗河卫以及忽鲁木卫,极大震慑了野心勃勃的女真人。

同时,朱祁镇还派人前往撒马尔罕(乌慈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为古代帖木尔帝国的首都。连接波斯、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联络河中诸国,意图对失控后的瓦剌东西夹击,彻底消灭。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朱祁镇在复辟以后仅仅8年就因病驾崩了,年仅37岁。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朱祁镇为帝的绝大部分时间表现得都非常合格,甚至可以说是优秀。而将朱祁镇评价为大明十六帝中排名第四的皇帝,也足见伟人的客观和公正。

以上为正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如涉及结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