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一个虚伪奸诈之徒的逆袭之路

2024-03-31历史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十一月,大司马王莽被免职归家,而此时距离他取得这个位置仅仅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

这对王莽来说还不是最大的打击,两年后,他被赶出长安回到了封地,这一切似乎都宣告着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

费劲千辛万苦走到了这一步,但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或许换做旁人早已承受不如这样的打击,但对于王莽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多年来的宦海浮沉早已磨练出他坚忍的性格。

由于王氏家族的荣辱皆系于王太皇太后一身,只要她屹立不倒,自己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回想年少时期,元城王氏家族随着王政君而崛起,终于在汉成帝时期到达顶峰,王氏一门九侯。

然而这一切荣耀却与王莽无关,由于父亲王曼早逝,他这一支遭到了冷落,似乎成了局外人。

当时王莽的叔伯兄弟们活奢侈糜烂,唯有王莽一个人孤贫。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他「 折节为恭俭 」,不仅生活作风朴素,而且勤奋学习,侍奉母亲和寡嫂非常周到。

难道王莽真的是这样贫贱不能移吗?当然不是,此人心志坚定,目标明确,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实现最终目的而进行的表演。

当然,如果说在这个时候,王莽就有了篡汉的野心,那自然是不确切的,他的野心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到后来他权倾朝野时,代汉自立便水到渠成了,而在一开始,他的目标应该只是位极人臣。

然而元城王氏家族成员众多,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个自幼丧父的年轻人,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王莽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关键。

王莽想到的办法就是「 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对待诸位叔父毕恭毕敬,礼数周到,在他们面前留一个好印象,尤其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他是王氏家族在朝中的话事人,为了改变命运,王莽紧紧抱住了这棵大树。

王凤生病时,王莽伺候得无比周到,他亲自为王凤尝药,而且不梳头,不洗脸,弄得蓬头垢面,甚至接连几个月不脱衣服睡觉。

如果但看这一段描述,或许王莽还能给人留下注重孝道的好印象,但结合后面王凤临死前在天子和太后面前为其美言之事,便可以看出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戏,因为无论梳洗还是更衣都花不了什么时间,并不影响王莽侍奉王凤,可见这都是他在为博得美名而作秀。

而这一切也确实骗过了王凤,他在去世前将王莽托付给王太后,而在此影响下,王莽先后官至黄门郎及射声校尉。

除了同族长辈之外,王莽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注重「 外交英俊 」,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和中郎陈汤都纷纷称赞他,久而久之,王莽的名声传到了皇帝耳中,他的地位也更进一步,被封为新都侯,官至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成了汉成帝刘骜的近侍。

之后王莽继续「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这更是让他美名远扬,甚至超过了几位叔父。

这便是王莽的晋身之道,在把握住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进行逢迎的同时,极力在社会上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王莽的根本目的就是功名利禄,一切都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为此他可以充分隐忍。

【汉书·王莽传】说他「 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做这些矫揉造作的事却丝毫不感到惭愧,之后又将他的一系列行为总结为「 匿情求名 」,也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心理而不惜一切追求名誉,【汉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王莽虚伪奸诈的形象。

不过仅仅如此是不能令王莽满足的,为了达到位极人臣的最终目标,他必须更进一步。

当时元城王氏在朝中的话事人是王莽的另一位叔父王根,但他辅政数年来一直患病,想必难以持久,于是为了接替王根,王莽必须做好他本人的工作。

而与此同时却有一只拦路虎挡在王莽身前,他便是王莽的表兄淳于长。

此人工于心计,当年也是靠和王莽一样的手段在王凤患病时进行服侍从而受其推荐的,从此青云直上,而且由于他在册立赵皇后一事上出力不少,因此「 上甚德之 」,而且「 先进在莽右 」,他官至九卿,仕途比王莽领先一步,于是王莽便将其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为了扳倒淳于长,王莽决定先找到他的弱点。与王莽这种注重经营良好形象的人相比,淳于长就差得远了,据【汉书·淳于长传】记载,他「 赂遗赏赐亦累巨万,多畜妻妾,淫于声色,不奉法度 」,在这诸多恶行中,王莽很快就找到了令他无法翻身的那个最关键的黑料。

之前许皇后被废,随后打入冷宫,而淳于长却和她寡居的姐姐许孊混在了一起,还将她纳为偏房。

许废后见淳于长是刘骜面前的红人,于是通过姐姐对其大肆行贿,希望让淳于长在刘骜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从而自己可以走出冷宫,重新回到后宫做左皇后。

淳于长真可谓是利令智昏、色令智昏,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与许废后扯上关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败笔。

要知道许氏外戚集团一度是王氏的重要竞争对手之一,之前王凤和赵皇后联手对其进行打压,导致许皇后被废,如今许氏已经日薄西山,绝不可能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虽然淳于长只是接受了许废后的贿赂,并没有真心帮助她,其本意只是骗取财物,但政治从来不是那么单纯的,在有心之人看来,淳于长与许氏联姻,双方交往密切,其背后必然有不可告人之事。

淳于长此举等于是将自己置于元城王氏的对立面上,可以说是百弊而无一利也不为过,另一方面许废后也是赵皇后姐妹眼中的重大威胁,淳于长密结许氏必然会招致她们的嫉恨。

如此一来,淳于长同时触动了当时对刘骜影响力最大的元城王氏以及赵皇后姐妹的利益,只待某个时刻这件事彻底爆发出来,他就会万劫不复。

这一点很难逃过王莽敏锐的目光,他只需要轻轻一推,就能彻底打倒淳于长。

一次王莽前去服侍王根时,趁机大肆揭发淳于长的罪过道:「淳于长看到您生病,心中暗自欢喜,他认为只要您不在了便可以取而代之,辅佐朝政,他甚至已经把人事任命都安排好了。」

王根听罢怒不可遏,说道:「 即如是,何不白也? 」既然如此,你却为何不早些告诉我?

王莽意味深长地回答「 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

这句话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王莽就是在等待时机,等淳于长犯了众怒时再给他致命一击。

要知道淳于长之前也尽心竭力侍奉过生病的王凤,为何王莽的诋毁会令王根轻而易举的相信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淳于长的所作所为令王根极为不满,因此只要是他的负面信息,王根就会相信,这便是王莽说那句话的原因,他已经确定了王根对淳于长的不满,这是对其发动最后攻击的最佳时机。

虽然王根主导朝政,但王氏集团的真正核心却是太后王政君,因此王根要王莽立刻前去将此事禀报王太后,请她来定夺。

在对王太后的汇报中,那些诸如骄奢淫逸,想要取代王根之类的说辞其实影响非常有限,毕竟这种作风的王氏子弟大有人在,但真正有杀伤力的是「 私与长定贵人姊通,受取其衣物 」,这令王太后勃然大怒,也为淳于长的仕途彻底判了死刑。

之后王太后命王莽去向刘骜汇报此事,而刘骜见母亲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又怎么可能回护淳于长呢?再加上他此举已经得罪了赵皇后姐妹,二人必然在背后对刘骜说了一些他的坏话,淳于长已经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很快便被免官。

淳于长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为了东山再起,他找到了自己的舅父红阳侯王立。

当初王凤去世后,其继任者先后为王音、王商和王根,可王立虽然年龄比王根要大,可却被王根抢了先,这令他很是不满。

由于之前淳于长是皇帝近侍,负责在刘骜和王太后之间传话,王立怀疑是淳于长从中作梗,因此一直耿耿于怀。

不过看这次王根对淳于长的态度,王立之前的怀疑大概也就可以打消了,正好淳于长通过王立之子王融对其进行贿赂,于是王立便在皇帝面前为他说话。

王立之前憎恨淳于长一事刘骜是知道的,如今他的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自然会引起怀疑,于是刘骜便派人彻查此事。

这下王立开始慌了,他没想到淳于长一事竟给自己带来这么大麻烦,因此逼迫王融自杀以灭口,但这更是不打自招,很快淳于长便被逮捕入狱进行审问。

在狱中,淳于长交代了自己「 戏侮长定宫,谋立左皇后 」之事,而朝廷最后给他定下来的罪名是「 大逆 」,至于行贿受贿之事,则根本没有提到,由此可见淳于琼败亡的根本原因是他密结许氏,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而王莽则充分利用这一点,成功笑到了最后。

不久之后,淳于长便死在狱中,由于他的失势,与他关系密切的官员有数十人遭到罢免,王立也被赶出长安,回到封国。

而王莽则凭此得到了王根乃至王太后的信任,在王根因身体原因隐退后成了王氏一族在朝中的新一任代表。

绥和元年(前8年)十一月,三十八岁的王莽被任命为大司马,他终于实现了自己位极人臣的目标。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刘骜去世,汉哀帝刘欣将为西汉帝国迎来一场重要的变革,而王莽及元城王氏家族也将迎来新的挑战。

点 击 关 注,更 多 精 彩 不 错 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