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是自立为帝,为何仅有东吴称帝遭后世笑话和非议?

2024-04-21历史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各自独立建国,分别以曹魏、蜀汉、东吴之名载入史册。其中,魏国由曹丕篡汉自立,蜀汉刘备以汉室宗亲身份续汉正统,两者虽称帝方式各异,但其建国行为均被后世广泛接受。然而,相较于魏蜀两国,东吴孙权的称帝之举,在历史上却常常遭到后人的调侃乃至嘲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孙权于赤壁之战后,实际已掌握江东大片疆域,拥有稳固的统治基础,但直至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这一时间点远晚于曹丕(220年)与刘备(221年)的登基。这种延宕不仅让后人对其称帝决心产生怀疑,更引发了对其是否具备足够的政治自信与战略眼光的讨论。有人认为,孙权迟迟不称帝,反映出其对自身合法性的犹豫与对时局判断的迟疑,这与曹丕果断篡汉、刘备借汉室遗绪迅速自立形成了鲜明对比。

孙权称帝之时,正值蜀汉遭受夷陵之战重创,曹魏内部矛盾渐显,看似有利的外部环境似乎不足以解释其突然的举动。一些历史评论家推测,孙权称帝可能是出于对个人权力欲望的满足,而非基于对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这种动机上的揣测,使得孙权的帝位在后人心中显得不够庄重,甚至有「趁火打劫」之嫌。

孙权在曹操去世后,曾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丕,但在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之后,联盟关系破裂。孙权称帝时,蜀汉正处于低谷,这种时机的选择易被解读为对盟友困境的利用,而非出于对汉室复兴事业的忠诚。这种背离道义的行为,自然引发后人对其道德品质的质疑。

孙权称帝后,未能及时修复与蜀汉的关系,反而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导致东吴在三国格局中的地位愈发孤立。曹魏虽与东吴长期保持和平,但始终视其为外藩,未予承认其帝号。这种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使得孙权的帝位在国际法意义上缺乏广泛认可,成为后世笑柄的源头之一。

相较于曹魏的法治严明与蜀汉的人才济济,东吴的内政在孙权晚年出现诸多问题。如任用亲信导致吏治腐败,家族势力膨胀引发朝政动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孙权作为帝王的权威,也让后人对东吴的国力与治理能力产生怀疑,从而连带对孙权称帝的正当性产生质疑。

曹魏继承汉朝衣钵,大力推行儒学,蜀汉则以兴复汉室为旗帜,文化上均与中原汉文化紧密相连。而东吴地处江东,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汉文化,但地域特色明显,且孙氏家族在江东立足之初,与当地世家大族的融合并不彻底,导致其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的疏离感。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东吴在后世文人士大夫眼中,难以与正统的汉文化相提并论,孙权称帝因此被视为地方割据势力的自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帝王登基。

东吴孙权称帝之所以被后人笑话,主要源于其称帝时机选择、政治动机、外交策略、内政治理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争议,加之历史评价与文学渲染的双重影响,使得孙权的帝业在历史长河中蒙上了阴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历史评价并非绝对客观,应结合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个体行动的局限性进行全面审视。尽管孙权称帝饱受非议,但他对东吴的长期稳定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亦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其历史地位应综合评判,而非片面定论。

作者:国学那点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国学那点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