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08岁的老人与世长辞,中央有关领导向家属表达了哀悼之情,言语之中能够看到他们对这位跨世纪的老人有着深深的敬意,这位老人就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女红军王定国。这位有着男性名字的女红军,在革命战争岁月里,像男人一样志向远大而坚定,她的一生波澜壮阔,留下了传奇般的经历,而她的丈夫也是位德高望重的元老,他就是谢觉哉。
谢觉哉是「延安五老」、「长征四老」之一,这两个称谓足以能看到他在我党中的非凡地位,他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学多才,就连毛主席都视他为「老师」。长征时期,红军队伍中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时谢觉哉已经年近五旬,可他不怕路途艰险跟随队伍长征,他以身作则、以苦为乐,极大地鼓舞了年轻战士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奋勇前行。
1935年6月,红军进行到雪山脚下,队伍在这里进行休整、补给,谢觉哉拿着一包衣服,想找人帮着缝成一件羊毛衣,准备过雪山时御寒保暖,这时他看到几位剧社的姑娘正在山坡下休息,便对一位姑娘提出了请求,这位姑娘就是王定国。王定国看着眼前这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便欣然答应了他,等她缝好毛衣送过去时,谢觉哉投桃报李告诉王定国多准备些辣椒驱寒,当时王定国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同志就是大名鼎鼎的谢老。
此时王定国已经参加革命两年,两年的时间里她也吃了很多苦,可她从不抱怨。她以前是别人家的童养媳,是共产党把她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从那一刻起她决定参军,把名字改为王定国,寓意为「安定家国」,她要救出更多的劳苦大众,让百姓都过上安稳的幸福生活。王定国靠着满腔的报国热血在革命队伍中做宣传工作,很快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长征时,王定国被调进剧团工作,她与男人一样背负物资前进,同时还要做好演出工作。每次部队开拔时,剧团都走在队伍的前面,她们等队伍休息时,就从先头部队开始演出,一直演到部队最后面,之后又返回先头部队继续前行,这意味着剧团在长征时期所行进的路途要比其他人要更加遥远,可王定国丝毫不觉得苦,反而更加的斗志昂扬。
王定国在长征时期与谢觉哉有过一面之缘,长征结束之后王定国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跟随部队出击西北、打通国际线路。1936年12月,王定国所在部队遭遇了马家军的堵截,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王定国指挥着剧团的战士一起上阵杀敌,最终寡不敌众,剧团的战士们都落入了马家军的手中,在马家军的营地里,王定国与战友们忍辱负重,受尽了折磨,直到组织上派人来营救,她们才脱离险境。
当时负责营救王定国她们的是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此时谢觉哉担任党代表,从了解被俘人员情况中了解到有位叫王定国的女委员,王定国获救之后两人第二次见面,此时谢觉哉认出这是在雪山脚下帮他缝制毛衣的姑娘,而王定国也认出了谢老,他不仅是自己的上级领导,更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在多重情愫的影响下,二人结为了革命伉俪,那一年王定国24岁,谢老53岁。
谢觉哉学识丰富,而王定国没读过什么书,谢觉哉便在空闲时间教妻子读书识字、记账、学俄语,王定国为了更好的帮助丈夫工作,她努力学习,她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几十年下来,王定国已经习惯了做丈夫的贤内助,谢觉哉在建国后一直担任要职,后来担任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干部,直到谢老去世,夫妻二人才天人永别。
谢老去世后,王定国向组织上提出搬出现住的房子,她认为是什么级别就该住什么级别的房子,组织上无奈只能答应她的要求,换到小一些的房子居住。丈夫去世后,王定国凭借一己之力养育七个孩子,她从未向组织上提出任何特殊照顾,孩子们也都是各自发展,孩子们长大后不是被分配到边疆工作就是在部队参军,从小就培养出了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
他们的七个子女后来都是事业有成,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次子谢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执导下看到新一代电影人的风骨,而这份风骨就是来自革命家庭的传承,也是对王定国这位百岁女红军的最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