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包拯:哭庙喊冤,你当我真有狗头铡啊?

2024-04-09历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6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受现代古装影视剧的影响,提到古代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代表,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包拯,在影视剧中,黑脸包大人料事如神,秉公执法,为官清廉不吃回扣,这些在现实中稀有的素质都是民众需要的。

那么,历史中的包公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清廉公正,他黑脸的形象是怎么来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团队形象

先说包公断案如神,这属于把个例无限放大了,而在历史中有记载的只有「牛舌案」一例,在包拯当县令的时候有人报案自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了,包拯意识到是仇家所为,就让报案者杀牛吃肉,过几天就有人举报那位家里杀耕牛,包拯当即命人按下问是不 是他割的牛舌,这人没想到包拯还有「引蛇出洞」这么一招,只得乖乖认账。这个故事是正史里的,但也就仅此一例而已。后世看到的包大人断案故事全来自明清时期的小说【龙图公案】和【三侠五义】,真实历史上的包大人一没那么黑,二没月牙,更没有狗头,虎头,龙头铡。

虽说包大人的断案水平史载只有一例,不过,在包大人的为官生涯中确实做到了两袖清风。在大宋,端州特产砚台是上流社会珍爱的文玩,每年都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给朝廷进贡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中饱私囊,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个潜规则,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绝不要一块端砚。三年后,仁宗皇帝欣赏他的行事作风,把包拯调至东京任职。

◇ 图为乾隆御铭宋端石三十六洞天砚

包拯在中央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其他官员,他在职期间可谓是兢兢业业,不是在弹劾就是在弹劾的路上。根据统计被他弹劾完被贬官、革职的不下30人,有时候为了弹劾一个人反复上奏,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这些官员绝大部分都是当朝权贵。他的成名作是弹劾荆湖南路转运使王逵,这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包拯听说他架空所有机构,多收粮款,还滥用私刑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就立刻把他告上朝廷。而王逵朝中有人,两位宰相都是他的老上司,靠着高官庇护王逵被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贬官没多长时间就官复原职,而包拯知道他复职后立刻再次弹劾,如此反复七次,最后是宋仁宗亲自审理此案,才把王逵贬官处理。

首战告捷的他越战越勇,一直弹劾到了外戚头上,宋仁宗宠妃张贵妃,张贵妃撒娇不是让皇上给她买包买跑车,而是给她大爷张尧佐求官。结果这大爷升迁速度比坐火箭还快,一年内晋升4次,成为宣徽使副国级干部。包公的脾气哪能惯着这类人,张大爷的屁股还没坐稳,弹劾他的奏折就发到了皇帝那,结果弹劾后,张尧佐反而又升了一个官,这背后传出的信号就是:皇帝在力挺他。如果换作一般人,早就知难而退了,但包拯寸步不让,一道道接着弹劾,最终发展到当廷辩论。

影视剧中庞太师形象

包拯站到仁宗面前,历数任人唯亲的弊端,滔滔不绝,宋仁宗不听想走,包拯一把拦下皇帝接着说。皇帝自知理亏,只能强压怒火等他说完,散朝之后他直接找到张贵妃发脾气:「包拯的唾沫都喷到我脸上了!你一天到晚就为你大爷要官,你知道我面对包拯的时候压力有多大吗?」在弹劾张尧佐的时候包拯不光自己来,还发动群众群臣一起反对,最终是张大爷看到众怒难犯,舆情汹涌,自己辞去了职务,此后再也没做什么高官只是死后被追封为太师,有一种说法评书演义里总和包公作对的大反派庞太师原型就是张尧佐。

在包拯当官时期正赶上宋仁宗庆历新政,大臣们围绕变法与否展开了规模不小的党争,包拯在此期间一碗水端平,新旧两党的高官全都得罪一遍。按理说在宋朝乌烟瘴气的党争下,得罪他们的话早就被批倒批臭了,可包拯能做到对事不对人,而且参劾同僚影响国家层面的大事,至于他们是否包二奶他是不管的,在范仲淹推行新政期间,包拯上书弹劾指责新政里负责监察的官员权力过大,等到范仲淹被贬官新政被废,包拯又马上请示保留新政里的人才选拔制度,因此他没有派系也不参加党争,同僚不把他当自己人也不当敌人,也就不会对他大加攻讦。

包公虽然不结党,但在一些必要的人情世故上都做的不错,一生只参劾过自己两位科举同年,还与彼时的三朝宰相吕蒙正结成了儿女亲家,包拯的儿子包繶娶了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幼子包绶还娶了另一位宰相文彦博的女儿,这就不难理解他得罪了那么多人还能步步高升,并以副宰相之尊寿终正寝了。

章惇(1035年-1106年),字子厚,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最高官居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作为一位高级官僚,包拯的为官生涯也不是那么干净,后来哲宗朝的权相章惇,当年刚考中进士,在长辈家中候任期间,与长辈的妾私通而被撞破,逃跑时踩伤一名老太太,而被捉往告官。按照律法这属于大逆不道,至少定罪流放起步,包拯看章惇为新科进士,好不容易考上公务员也不容易,就没定罪,只判他给老太太赔偿。

另外,包拯先后弹劾两任三司使,最后自己坐到了这个官位上,欧阳修听说后就给包拯写信,嘲讽他想坐这个位置就直说,把别人赶走了换自己来坐,未免有点太不厚道了。所以说包公的宦海生涯还是有污点的,而且看他的这些经历,除了早年做知县断案以外,也没有真正的给民众做多少实事,他死后能被世人拔到这个高度,还是因为他会做官会做人,也照顾文官的名声,基本上他得罪的人都是在士大夫阶层里不招待见的,比如说前文提到的 尧佐 张大爷,这样一来看似包拯把权贵得罪个遍,实际名声反而更好了。

◇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中的包拯画像

再加上他弹劾的时候知道怎么给同僚留条后路,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北宋党争激烈,高官都得站队,然后骂别人或者被骂,直到彻底批倒批臭为止,包拯这样的实属少见。因而死后文官士大夫们都会给他说好话,在士大夫垄断知识的时代,得到他们的肯定,那再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不成问题。

由于包拯晚年都在京城且弹劾弹的威名远扬,因此在街头巷尾他就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 由于宋代商品经济 发达, 娱乐 方式多样化,以包拯为原型的话本在勾栏瓦肆中流传开 来,此时他主要是以正义的清官形象出现。 在元明之际由于连年恶战民不聊生,民众在绝望中进一步神化包拯,希望让包拯帮自己镇妖驱邪。

◇ 在民间,包拯可以日断阳夜断阴,24小时连轴转断案,可见不论阴间还是阳间,有多少冤魂嗟叹

如果是正常人的长相妖魔鬼怪看了不怕,于是他的形象就变成了黑脸大汉,到清朝包拯在神界有了编制,在阴曹地府里担任五殿阎罗,作为人鬼两界的判官,他需要不断来往于人间与地府,所以脑门上就多了个月亮,作为他穿梭阴阳的通行证。

可以说历史中的包拯的确是出类拔萃,但远没有民间传的那么神。民间推崇他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连年战乱加上民众没有丝毫权利,只能寄希望于清官为民做主,包拯的形象自然也就不断被神化。不过在现代社会就别要这种清官情怀了,总盼着别人给做主自己就永远做不了主。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