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抚、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至此,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史称甲申国难。
但仅仅过了48天,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迅速摧毁了大顺政权。李自成逃亡西汉,清军攻入北京,从此开始对中国的统治。
在崇祯帝自缢后,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南京同时成为明朝在南方的政治中心。同年,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立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朱由崧继承皇帝,是为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权,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
在如此风雨飘摇之中,得继大统的弘光帝却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而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导致刚刚重新建立起来的南明朝廷更加腐败。
公元1644年11月16日,张献忠率领农民军攻克四川大部地区,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公元1645年,多尔衮派遣豫亲王多铎率军南征。而此时,南明内部却发生了激烈的党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讨伐马士英,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也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良玉,以致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公元1645年4月,清军先后攻陷归德、颍州、太和、泗州、徐州等地,而后围攻江北重镇扬州。扬州督师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兵,损失惨重。到了此时,明朝镇将们各个拥兵自重,意图观望而不救援,最终导致扬州沦陷,史可法被俘后自缢而死。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大屠杀在扬州延续了10天,遇难百姓共计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公元1645年5月,清军攻入南京,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及尚书钱谦益、大臣赵之龙、大学士王铎、都御史唐世济等人剃发降清。在位仅一年的弘光帝在芜湖被生擒(次年被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从此南明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
就在弘光帝被俘这一年,唐王朱聿键在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建立隆武政权。
隆武帝是南明第二任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人抗击清军南下,同时收编李自成的农民军余部,并多次出兵北伐,还曾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但因为他的实力主要还是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队,而郑芝龙拥兵自保,无心抗清,导致北伐最终失败。
隆武帝称帝40天后,弘光政权敕封的鲁王朱以海也在绍兴开始「监国」,建立鲁王政权。隆武帝跟鲁王朱以海政权为了争夺正统竟然开始互相攻伐。
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鲁王朱以海逃亡舟山群岛。之后,清军又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如入无人之境。隆武帝携带数千士兵御驾亲征。而南明重臣郑芝龙不顾儿子郑成功的苦谏,执意北上投降清军,致使门户大开。
清军攻陷福建,隆武帝在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隆武政权灭亡。
郑志龙降清后,郑成功与其父决裂,远走金门,开始在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在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隆武帝被害后,隆武帝之弟朱聿鐭逃到广州,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建立邵武政权。
而同时,明神宗朱翊军之孙、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被拥立为帝,是为永历帝,建立永历政权。南明再次出现帝并立的局面,为了争夺正统,互相攻伐。
正在两帝互相厮杀之际,清军在李成栋的指挥下,乔装打扮成商人,偷袭攻克广州城,在位仅40天的邵武帝及首辅苏观生自杀殉国,邵武政权灭亡。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由肇庆逃往广西,导致永历朝廷在广东人心大失。
公元1646年11月,大西政权将领刘进忠叛变,勾结清军,带领清军进入川北袭击大西农民军,张献忠也在与清军作战中战死,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大西军转入云贵地区继续抗清。
公元1647年,鲁王朱以海向各路大军表明「王业不偏安」的决心,并开始着手收复失地,短短半年内,相继收复福建多个府县,清朝在福建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
同时,大顺军余部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联合南明军在湖南接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
可是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鲁王政权又不可避免的开始内讧,郑彩(郑芝龙之子)想架空鲁王朱以海,继而使自己取得控制大权,为了达到目的,郑彩排斥异己,残害忠臣,使这一支军队战斗力大减,导致先前攻取的福建等州县又被清军夺去。
公元1648年,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武装开始主动攻伐,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上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等九省,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
但就在复兴有望之际,永历政权内部同样也是开始了导致明朝灭亡的派系争斗。各个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备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使清军有了喘息之机。
公元1650年,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人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海澄大捷等一连串胜利。
公元1651年,清朝总督陈锦率兵攻陷舟山群岛,鲁王朱以海逃亡厦门投奔郑成功,不久后病死在金门。
同年,大西余部孙可望和李定国为了实现联明抗清的愿望,归顺南明政权。自此,大西军以明朝的身份走在了第一线。
公元1652年,清廷任命孔有德进攻贵州,吴三桂进攻川南,两路夹击,以实现围剿明军的目的。李定国率8万人东出广西,下桂林,取得靖州大捷、桂林大捷,击毙孔有德,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阵斩清朝郡王尼堪,李定国斩杀清军两王、光复相桂,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率北路军出击四川,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南明出现了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孙可望妒嫉李定国取得桂林横州大捷,逼走李定国,破坏了抗清大好形势。
公元1654年,孙可望密谋篡位,引发南明内讧。永历帝为了保住帝位,派使臣前往广西想召回李定国护驾,可惜事情败露,吴贞毓等17名大臣被处死,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公元1656年,李定国进入安龙,迎接永历帝到云南昆明。同年,孙可望以清君策为名,率十万大军进攻云南。李定国、刘文秀率领3万人在交水河畔与孙可望交战,孙可望部下临阵倒戈,十万大军瞬间瓦解,仅剩50余人随即逃走,走投无路的孙克望投降清军,导致南明的军事情报虚实尽数被清军掌握。
公元1658年,清军主力分三路进攻贵州,贵州沦陷。
公元1659年,平西将军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在滇西磨盘山与李定国军队展开激战。此战使南明军耗尽了最后的精锐兵力。永历帝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又由永昌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甸王莽达收留。
恰好此时缅甸又发生宫廷政变,莽达被处死,永历帝则被缅甸扣留。
同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接连攻克镇江、瓜州,包围南京。郑军在久攻不破的情况下,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
公元1660年,李定国率明军决定从缅甸抢出永历帝,在缅北与缅军大战,明军大获全胜,但未救出永历帝。
公元1661年,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为夺取台湾打造新根据地,亲率2.5万名将士从金门出发,越过台湾海峡进军台湾,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围困敌军8个月之久,荷兰侵略者们见援兵无望,在孤城难守的情况下投降,率领残敌500人狼狈退出台湾。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公元1662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缅甸,缅王迫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其家属送交给清军带回昆明。
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清军用弓弦勒死,终年40岁。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
自此,存在18年的南明灭亡。
完
以上为正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如涉及结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来都来了,点个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