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贯穿历史两千年之久的外戚干政,到明清两朝居然消失了?

2024-05-30历史

自有封建王朝以来,外戚干政的现象以及例子就在各个王朝陆续出现,像汉朝、唐朝都有庞大的外戚势力,轻则把持朝政,架空皇帝,严重的甚至谋权篡位,改朝换代。

可是,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明清两朝时,外戚这个经常可以左右朝堂走势的势力竟然消失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外戚是怎么消亡在历史中的。

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亦称外家、戚畹。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外戚特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一般来说呢就是老丈人、舅舅还有小舅子这些人。而外戚干政是指古代外戚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通常发生在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外戚利用这些机会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外戚干政的现象一直都有,只是强弱之分比较明显,在封建社会之前,最典型的外戚也就一个秦国宣太后(芈八子,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的弟弟魏冉。后来秦朝因为二世而亡,没有给其它外戚多少发挥的余地,到了汉朝,外戚干政的现象开始冒头,并且出现即达到历史巅峰,著名的例子像废立皇帝的霍光,篡汉的王莽,还有毒死皇帝的梁冀等等。

注:梁冀,东汉外戚大臣,大将军梁商之子,汉顺帝皇后梁妠、汉桓帝皇后梁女莹的哥哥,专断朝政近二十年。汉质帝称其为「跋扈将军」而被其鸩杀。

不过有个奇怪的现象,汉朝是历史上外戚最牛的时候,之后的朝代虽然有了历史经验之后,外戚势力反而一代比一代弱,逐渐的没有了大权,也不再那么显眼。到了宋朝、明朝,甚至都叫不出几个有名的外戚来了。

那外戚势力是怎么渐渐消失的呢?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在整个封建帝制以及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女人在各个方面都被严重压制。就算后宫里面有厉害的人物敢走到台前去掌控天下,那等着她的肯定是整个官僚集团的抵抗和反对。所以后宫的女主人想要搞点事情的话,她们最先想到的、也最信任的就是自己娘家的父兄们,对不对?

西汉刚开始的时候,刘邦的老婆吕雉为了守住他们夫妻俩辛苦打拼下来的家业,亲手推着外戚势力达到巅峰。再后来像什么窦氏外戚、王氏外戚、梁氏外戚啊,也都是因为他们家族在皇帝年幼的时候正好出了这种性格强势,权谋上乘的历史女主角,所以才推动了各自家族的崛起,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底层打拼起来的帝国。老刘家也特别接地气,既能娶穷人家要卖的孩子(汉文帝的第一任皇后窦漪房是平民出身,家里穷到她的弟弟都被卖了),也能娶二婚的女人(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先嫁于金王孙,并生有一女,之后,被母亲送入皇太子宫,为刘启生下三女一子)。

作为接替秦朝管理天下的封建历史第二个王朝,可能也是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在用人方面呢,也是什么人都能用,皇帝觉得外戚那就是自家人,当然也能用啊,而且还经常重用。刘邦争地盘的时候,什么宗族势力、亲朋好友,只要是还能喘气,还能带队伍的,全都来者不拒。吕氏家族就给刘邦打下了很夯实的基础。

接下来汉文帝和舅舅薄昭,汉景帝和窦氏家族的窦婴,汉武帝和舅舅田蚡、小舅子卫青、外甥霍去病,这些组合都合作的不错。所以西汉的外戚之所以这么厉害,主要还是因为皇帝舍得用他们,皇帝愿意让他们上位。

另外就是制度了,西汉每次的新皇帝继位有个传统,就是给皇后、太后的娘家人加封。活着的加官进爵,死了的提高在阴间的待遇。比如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和皇后窦氏的父母都死的早,就被追封了侯以及侯夫人。薄太后的亲弟弟薄昭也被封侯。至于窦皇后家的舅子们,早年因为家里穷被卖了,文帝就下令在全国发布告示寻亲,等窦皇后的兄弟们认亲成功了,就给他们安排各种待遇。而汉景帝一继位,马上就给两位舅舅加封,追封窦长君为南皮侯,封窦少君为章武侯。

后来慢慢就形成了规矩,新皇帝登基总要追封外公,加封舅舅和舅子。刘邦说的「非有功不得侯」到这里已经被子孙们当成屁了。

汉武帝不光给舅舅田蚡和田胜封侯,还特别看重田蚡,并且让他当丞相,既给了爵位又给了实权。

再后来新的外戚势力出现,像皇后卫子夫的兄弟和外甥,还有窦夫人的兄弟,汉武帝都给他们兵权,让他们当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等等。

大家说说,皇帝都这样重点培养了,那些外戚能不起来吗?

到了西汉后期,太后王政君掌权,王氏家族成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都快赶上汉初的吕家了,王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篡汉的。

虽然说王莽能上台不只是因为外戚这一个身份,但毕竟有了这层外戚身份,他才能进入朝廷核心,最后把老刘家的基业给中断了。

所以,后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就对外戚开始提起戒心。虽然刘秀对自己的三个外戚家族,舅舅樊家、皇后阴家和郭家,还是按照汉朝以前的惯例,又给钱又封侯,表面上风光,但实际上朝廷已经不敢给他们很重要的职务了,因为朝廷经过西汉一朝以及王莽新朝之后,已经知道权力中心被外戚占据是多么危险。

所以刘秀的舅舅樊宏就叮嘱自己的儿子们说,你们不要太得意了,要记住以前那些外戚的教训,被封了爵位是很危险的,要低调的活着才能保全自身。樊宏临死前,还要求朝廷把自己的封国寿张县给退回去,只留个亭侯就行。

两任皇后郭家和阴家对权力也唯恐避之不及,阴识、殷兴两兄弟对皇家的封赏一再推辞,另外一个小舅子郭况也很识趣的,只愿意当个富贵侯爷。

刘秀死后,儿子汉明帝刘庄上台,一上来就开始打压外戚,管你是功臣、宗亲还是外戚,全部打了个遍。刘庄的皇后马氏曾经说,皇帝很防备娘家人的,不让他们担任要职。

由此可见呢,在东汉初期,大家对外戚势力都非常紧张。刘庄倒是很愿意和皇后商量政事,但马皇后却刻意压制娘家的人,从来没有因为娘家的私事去干涉过朝政。

等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尊马氏为皇太后,要给太后家的舅舅封侯,可马太后怎么都不同意,折腾了几年才给三个舅舅封上了侯。而 刘炟之所以这么执着的要做成这件事啊,还是因为汉朝制建立以来封外戚的优良传统,也不知道这优良传统是什么时候约定俗成的。

因为有这个传统,再加上东汉皇帝普遍都很短命,所以 东汉王朝很快就迎来了一种奇葩的政治模式,就是后宫加外戚对抗皇帝加宦官。

也是从刘炟开始,这强势的后宫女主人就跟春天的韭菜似的,一茬一茬的不断冒出来。先是32岁的刘炟早早死了之后,他的皇后——历史上有名的章德窦皇后掌权。接着又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六后临朝」,太后和皇帝并坐在朝廷上听政,六大外戚家族轮流上台,几乎陪跑了整个东汉后期。

注:六后临朝,是东汉时期出现的政治局面。东汉王朝从章德窦皇后开始,先后有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桓思窦皇后、灵思何皇后共六后临朝,是中国历史上母后临朝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朝代。

不过皇帝用外戚,只是皇权对臣子的使用,可后宫重用自己的娘家,那可就是共享资源了。所以从东汉的窦氏开始,这些外戚家族就又开始大肆膨胀,根本不懂得低调谦逊,全都一副疯狂作死的样子,一直到东汉灭亡。

三国时期就暂时没外戚什么事了,都忙着打仗了,而且大家都是眼看着东汉被外戚和宦官给折腾灭亡了,所以对外戚尤其防范。魏文帝曹丕还特意下了三大禁令——禁止群臣通过太后奏事,禁止外戚作为辅政大臣,禁止外戚随意封侯。说如果有人违背,就天下共诛之。

蜀国完全是诸葛亮全权操盘,刘禅自己都不亲政,外戚就更没戏了。东吴孙权的皇后潘淑,本来在孙权快死的时候想学吕后一样临朝听政,结果莫名其妙的被宫女给勒死了。

三国归晋之后,司马家出了个智障一样的皇帝司马衷,他的皇后贾南风抓住机会,开始亲手打理夫妻的共同财产,从而使得贾氏外戚达到顶峰。而这个时候呢,西晋的宗亲势力们不乐意了,先是联合起来把贾氏外戚给按下去,接着因为权力的原因又引发了司马家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其实严格意义来讲,后宫执政也不能算是皇权旁落,因为后宫主人作为家长来说是小(弱)皇帝的监护人,只是顺便帮皇帝监国罢了。所以外戚掌权也只能算是家族内卷,等小皇帝长大亲政了,迟早还是要再把权力还回去的。虽然后宫主人和外戚也会经常引发动荡,但外戚本身作为特权集团,面对外人首先想到的还是要维护皇权。

所以到了东晋时代,虽然权臣一个接一个的上台,但是那些外戚们,还是在极力维护司马氏的皇权,毕竟权臣大多是外姓人,而外戚好歹还是皇家的亲戚,作为依靠皇权得到好处的人,他们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权力被其他人一点一点的弄走。这就又形成了外戚加皇帝对抗权臣的政治模式。

所以在之后的各个朝代,外戚虽然不怎么起眼了,从来没有消失。

经过南北朝一轮乱世之后,到了唐朝。外戚势力开始进入转型期。早期唐太宗还挺看重外戚的,自己的舅舅和表兄弟,还有皇后的舅舅和兄弟们,都被拉进了太宗的势力圈内。不过这些人严格来说不只是外戚,因为他们早就作为姻亲和李家绑在一起了,基本上都参与了唐朝的建立,也算是功臣势力。

所以对待这类外戚,只要按照朝廷的官僚体系给他们升官就行了。至于亲戚之间的感情嘛,大家经常一起聚个餐,喝个酒就好了。

也正因为如此,这时候的外戚除非有特别的本事才能冒头,比如说像长孙无忌,他既是唐太宗的大舅子,又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哥们,所以能承担托孤的重要任务。其他的亲戚都只是朝廷正常的官员罢了,能享受点特权,但也老老实实的。

可是到了唐中期,外戚势力直接来了个王炸,怎么大舅哥呀、老丈人呢通通靠边站,女主人直接当皇帝了,她就是武则天。

尽管武则天小时候跟武家人有矛盾,但是她当上皇帝之后,还是得依靠娘家人。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内,武家人的风头甚至比李家还厉害,以至于自己的侄子都能跟亲儿子对着干。虽然说武则天最后把政权还给了李家,武家后来也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给窝端了。不过这一通折腾,又让所有人把历史上的多次后宫乱政的教训回想了一遍,特别是东汉。

于是在赶紧收紧,李隆基玩帝王权术最在行。他坐稳江山之后,就把和他一起渡过难关,可以算是共同创业的皇后王氏以及王氏外戚都给收拾了。从此以后唐朝皇帝就不再立皇后了,皇后都没了,国舅等外戚势力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李隆基还规定,从此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等人,除了至亲之外,谁也不许乱串门,也不许乱说话。想依靠这些手段杜绝各大亲戚势力之间互相通气。

大唐的外戚势力只能一步步的走向下坡路了。就算是郭子仪,那可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了,他家女儿嫁到皇室,男子娶公主,属于铁打的外戚。但是看了以前那么多例子,郭家也是经常在内部培训,强调让子孙们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保住自己家族太平。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直接下祖训,只给外戚爵位和钱财,就是不让参与朝政,不给实权,所以整个宋朝,外戚的官职总体来说都不高。

北宋也出了一个差点学武则天的刘娥(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尽管她掌握朝政好多年,但她能做的也就是晚年稍微给外家亲戚封几十个小官,弄点小福利啥的。

宋仁宗曾说,我特别不想让国戚去管理军队或者朝廷的事,万一他们有什么过错,惩治吧,伤了恩情,不惩治吧,又违反法律。太后家的子弟就给点爵位和俸禄,让他们去管管祭祀就行了。当然了,宋仁宗说的好听,是怕伤着你们,才不给你们权利,其实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我要压制你们。

所以宋代没有什么出名的外戚,那是一个文臣出彩的时代。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从历史里总结经验,觉得一个王朝的衰落败亡往往是从内部开始,于是就给子孙们留下防外戚的祖训。明朝的后妃们一般还是比较守规矩的。

首先,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就起到了模范作用。当初朱元璋打算让马皇后的亲戚去当官,但马皇后拒绝,因为她很怕娘家人没啥本事,就知道耀武扬威,那最后肯定是家族遭殃。

就算碰到非常适合女主掌权的机会,比如明宣宗死了之后,儿子朱祁镇才八岁,大臣们邀请仁宗的皇后张氏出来撑场面。张太后表示,还是别破坏祖宗的规矩了,她活着的时候一直严厉禁止自己家人参与朝政,其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张氏仍不许他参加商议国家大事。

还有万历时期的李太后(隆庆帝贵妃,万历帝生母。为人十分严谨,对于明神宗十分严厉,后来明神宗统治时期出现繁荣也是因她),虽然也是主少国疑,但她还是把政事交给张居正等大臣去管理。即使自己老爹李伟干了点犯法的事也毫不包庇,叫太监直接到娘家府上宣布罪状,依法办事。

为什么唐玄宗之后,宋朝和明朝对外戚的压制就这么厉害,这么彻底呢?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宋朝、明朝的后妃出身都不怎么高,宋朝就喜欢选那些落魄武将的后代,明朝更干脆,直接从平民百姓里面选。

朱元璋定了个规矩,说凡是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都得从民间挑选良家女子。所以明朝的皇后妃子大多是从民间选来的。唯一的特例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她是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女,算是半个权贵。

所以整个明朝都没有出现后妃干政的事,更没有出现汉朝那样的外戚专权,甚至明朝还经常出现贤后,像朱元璋的马皇后,明宣宗的胡善祥,明英宗的钱皇后,明神宗的王皇后,明熹宗的张皇后,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在历史上都被评价为「深明大义」的皇后。

而且宋朝和明朝对待外戚,要么是光给封爵,但不给实际官职。要么是既不封爵,也不给实际官职,除了有点能敛财的身份之外,实际上也没啥太大的特权。

其次呢,除了西汉和唐太宗那种跟外戚混成铁哥们的情况,其他的外戚势力基本上都是女主给带起来的,女主要掌权的前提是皇帝得死的早,并且新登基的是个小皇帝,这样才会给外戚机会。但宋朝和明朝小皇帝出现的几率很少。虽然也有像朱祁镇啊、朱翊钧这样的,但不像东汉那样的「幼儿园皇帝」扎堆上台。

所以当皇权强大的时候,外戚就很难钻空子,基本上就会变成了有钱又闲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小说和古装剧里面,国舅以及一些外戚的形象通常都不太好的原因,因为他们很难参与到政治里面,平常日子又闲得没事干,但是身上又有个皇亲国戚的头衔顶在那。

所以像什么强抢民女啊,祸害乡里这些坏事啊,就只好安在他们身上了。

以上为正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如涉及结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来都来了,点个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