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设为星标 ★ >第一时间阅读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是提起「水浒」二字,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也想不明白作者施耐庵为何会起这样一个名字。
貌似和整部小说所讲的108好汉替天行道、梁山好汉豪居梁山扯不上半点关系。
古文中「浒」,水厓也。单从字面上讲,水浒其实就是「水边」的意思。
初唐诗人王勃的【九成宫颂】序中写道:
「获秦餘於故兆,地拟林光;访周旧於遗风,山连水滸。」
宋朝诗人杨万里【浯溪赋】中写道: 「乃蹟故步,还至水滸。」。
这里的「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
美国学者赛珍珠曾经翻译【水浒传】的时候,将水浒传翻译成了「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猎豹的血)」。
相传,鲁迅先生当年看到翻译后,十分不满,并写文章批判了赛珍珠。
那么,水浒传要翻译成英文,到底怎么来翻译呢?
至今诸多学者还争论不休,不过现在主流的翻译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 Margin(水边)」。
从这一点上看,西方学者还是钟情于水浒传自身的字面本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洋洋洒洒千万言的【水浒传】,能够作为中国四大名著流传几百年,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刻道理和时代指向,绝非字面含义所取。
谈至此,关于水浒传,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插曲。
当年作者施耐庵写完水浒传这本书之后,最初起的书名并不是叫【水浒传】,而是【江湖豪客传】。
当时施耐庵起完名字后,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满意。于是拿给他的学生罗贯中,罗贯中看后,建议将书名换做【水浒】。
施耐庵听后赞赏不已,心悦诚服。直呼:改得好,改得好!
罗贯中的文化程度就不用说了,他的一本【三国演义】曾令多少文人拜倒。
罗贯中改后不仅清新脱俗,比之前书名要高大上几十倍,同时也符合古代文人引经据典的创作初衷。
那么,「水浒」二字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水浒」的用典,最早见于 【诗经·大雅·緜】中的: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短短四句十六个字,却讲述了一个部落的崛起故事。
公元前1000多年前,中国正处在商朝鼎盛时期。
「周」部族生存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上,那里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还有很多彪悍的戎狄,时常来抢夺周部族的粮食。
大约到了商朝武丁盛世的时候,周部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周太王古公亶父,他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
他率领周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
这里不但土地相对肥沃,而且基本摆脱了戎狄侵扰,周部族在周原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
【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
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明白了这层含义,反观整部水浒传无不是讲述的就是众头领的「出路」和「安身之所」。
无论是林冲、杨志、鲁智深,还是武松、史进、孙二娘,每一位英雄好汉几乎都是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梁山」。
而八百里水泊梁山恰恰也成为了这些好汉们唯一的「安身之地」。
甚至到了后来,宋江选择了「诏安」,其实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诏安也成了梁山最好的出路。
看似梁山泊兵强马壮,将多粮广,但是在朝廷眼中,他们不足为患。
区区800里弹丸之地,朝廷根本不会放在眼里,反之几乎占尽大半个江南的方腊才是心腹之患,于是才有了「征方腊」的故事。
读者们,关于「水浒传中‘水浒’」,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