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许透过这扇 「窗户」,我们不仅能看到心灵,还能看到 智商 。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告诉我们:智商高低,看眼睛就知道。
而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瞳孔与脑干的联系。
近年,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人眼瞳孔的大小和人体脑干上的一个神经核团 ——蓝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蓝斑和其他的大脑组织都有着神经连接;另一方面,这个区域还会释放一种激素,能够调节人体感知、注意力和学习、记忆能力。
换句话说, 一个人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蓝斑。而蓝斑功能的强弱,是能通过人眼瞳孔的大小反映出来的 。
起初,利用人瞳孔扩张程度来判断人脑活动的,是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他们常常根据人的瞳孔扩张来判断他是否在审讯过程中撒谎。
随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实验室的研究证明了, 瞳孔扩张程度与智商有所关联 。
他们在当地找到了 500多名18岁到35岁的志愿者,用眼动仪测量出他们的平均瞳孔大小。然后,让他们完成一系列认知能力测试,比如注意力控制、短时间记忆能力测试等等。而结合这一系列的测试结果,科学家们发现 ,一个人的瞳孔处于基线状态时的直径越大,他的智商就越高 。
事实上,通过瞳孔来识别一个人,曾国藩很早就做到了。
曾国藩说, 要 识别 一个人,应 观察 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处于静态之时,眼神如蚌含珠般的沉静;处于动态之时,眼神如春木抽出新芽。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宛如射出的箭直奔目标。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
如果 处于静态时, 眼睛却 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 或 处于动态时, 眼神 有如流动之水,虽澄清却游移。这两种神情,是虚伪装饰而奸心内萌。处于静态时,似醒非醒;处于动态时,像惊鹿一样惶惶。以上两种神情,反映此人有才智,但不循正道。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不成器,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比如,青少年与在社会上混了几年的人比较,眼神是明亮清纯,没有杂念的,而 老练者 则变得世故 圆滑 ,缺少那种清纯味。曾国藩指出, 「清」又分为邪与正两种。人聪明智慧,但不意味着品性高尚,这就要从「神」之邪正中来区别。
当一个人对外边的某个东西有兴趣的时候,他的瞳孔会放大;当一个人对某个东西不感兴趣或者讨厌的时候,他的瞳孔就会缩小。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瞳孔变化的规律 ,探测对方喜好、动机等心理状态的依据。
我感兴趣了,我瞳孔更大,然后进来的光更多,我看到的东西就更亮,我就能把这个东西看的更清楚。我不感兴趣了,我把瞳孔缩小,我某种意义上也就像是半闭着眼睛,然后呢,进来的光少,看得不那么清楚,也就免得我看到那个很烦的东西。这个是一种非常本能层面的反应,就是你没法有意识去控制的,它是非常 自然 的。
我们平常生活中有一个词叫做 「漂亮」,为什么要加个「亮」字 呢 ?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个我们觉得好看的人或者事的时候,我们的瞳孔就会放大,瞳孔一放大呢,进的光就多,我们就会觉得 「眼前一亮」。
如果我们对外面的人或者事不喜欢,或者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瞳孔就会缩小,然后进的光就少,我们就会觉得天昏地暗。所以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喜不喜欢某个事物,我们就可以看他的瞳孔。他的瞳孔如果放大,就说明他喜欢,瞳孔如果缩小,就说明他不喜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