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文一直学得一般。
我觉得小学与初中的语文,孩子只要认得几个字,能顺利阅读,就完全可以了。至于考试成绩,就不必过于关心了。
与其让孩子在小学在初中的时候花大量时间进行阅读,不如让孩子到现实生活中多跟人接触交往,多一些第一手体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跟人打交道,是提高心智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孩子的心智提高了,才可能学通学懂语文的。
因此上,到了高中,父母再 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也一点不迟。高中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字了,还兼有洞察人性,认识社会,提高思辨能力的目的。
如果高中语文孩子还学不好,那么,不仅高考很可能考不好,而且也说明孩子心智并不高,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很一般。
像其他科目一样,想要学好语文,自然也不能急于求成,也得先不断培养学习兴趣才行的。
昨天晚上,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跟孩子聊天。说到语文的时候,孩子说她们学了【祝福】。
我问道:「你觉得你们老师讲得有意思吗?」
孩子说道:「很有意思。」
我问道:「那祥林嫂到底是被什么害死的呢?」
孩子说道:「是被封建礼教害死的。」
我问道:「真是被封建礼教害死的吗?不是被人洗脑害死的吗?」
随后我跟孩子又聊了不少。
我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也是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害死的,【祝福】这篇小说就是揭露与控诉封建礼教的。
只不过,如今我觉得,封建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也不能因为祥林嫂死了就得出封建礼教会吃人这样片面的看法。就如今天的一些青少年得了抑郁症,个别青少年还寻了短见,能得出应试教育是吃人的结论吗?再过几十年,是不是有些作家,写今天这个时代时,会因为有些青少年寻了短见就得出应试教育会吃人的结论呢?
更何况,同处于封建礼教之下,为什么四婶与卫老婆子,以及其它一些妇女,却没有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呢?难道其它所有妇女都是受害者,为了活命只是逆来顺受吗?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显然过于片面了呢?是不是思辨能力没有提高呢?
既然如此,那么,祥林嫂个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有效防止重蹈祥林嫂这样的悲剧呢?
我以为,祥林嫂悲剧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家庭的基本教育,所以过于愚昧;对人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命运一直被人操控而不能有效反抗;入戏太深,对封建礼教过于相信。
也就是说,但凡祥林嫂心智稍微高一些,有卫老婆子的一点点圆滑劲,有他第一任丈夫母亲的一点点狠劲,命运也不至于如此悲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祥林嫂小时候有着基本的家庭教育,那么,即使不知道春天里 狼可能也会来到村子里觅食,但起码会懂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知道人性中的一些「弱点」: 世间除了父母,没有人希望你生活过得好的,也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的困难与苦难的。 幸福可以晒一晒,但苦难与困难,可千万别见人就诉苦,可千万别见人就 卖惨博同情。
由于祥林嫂不懂基本的人性,所以就将自己的悲惨遭遇总说给他人听,以寻求慰藉与同情。岂不知,人的本性,就是希望他人过得糟糕,越听到他人的苦难,表面上可能会同情,但心里却很难生出一丝慈悲之心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少人之所以爱看悲剧小说或者悲剧电影,就是因为看了这些悲剧后,就会反衬出自己的遭遇其实也并不过分糟糕的,心情也就会在看过后好起来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由于祥林嫂见人就卖惨博同情,日子久了,人们就习惯了,不能再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反衬出丝毫的优越感与幸福感了,所以人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也就不感兴趣了,也就麻木了,也就不津津乐道了,甚至厌烦了。
人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再感兴趣,这对祥林嫂的打击实在太大: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对她的悲惨遭遇不再同情了。
掉到深水里不会游泳的人,就是伸过来锋利的剑,为了活命,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抓的。祥林嫂因为经历了两次婚姻,也就非常焦虑身后事。为了减少焦虑与恐惧,寻得心安,也就不管不顾那么多了,也就愿意掏钱买个平安了。这不跟一些焦虑的父母花很多银子给孩子补课一样吗?
这应该才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应试教育,中高考主要看分数。一些入戏太深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出好分数,就会让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如此,孩子就不会全面发展与成长。
学习这事,更多属于脑力劳动,跟智力因素有关的。如果智力一般,那么,就是花再多的时间,作用其实并不会多大的。
一些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靠勤奋靠熬夜靠刷题靠补课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如果不努力,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就会批评指责。
没有得到全面发展与成长的孩子,面对父母不太合理的做法,也就如祥林嫂一般,不会有效面对与解决,只能长期忍受着,等实在受不了了,要么会患上抑郁症,要么觉得活得没有意思而寻了短见。
孩子厌学、或者得了抑郁症、或者寻了短见,到底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呢还是个人的问题呢?
语文之所以难学,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由于时代不同从而让孩子不太好理解,就如这【祝福】小说,如今的绝大多数孩子其实都理解不了里面的故事情节的。虽然这文章不太好理解,但完全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用孩子身边耳熟能详的事情来类比,如此,孩子就可能会更好地理解的。用应试教育来类比,孩子可能就会比较好地认识封建礼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