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透露, 「‘日系三大媽’其中一家,會上華為智駕」 。訊息一經傳出,引起行業熱議。經解讀,「日系三大媽」指的是雷淩、軒逸、卡羅拉三款車型,分別來自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一汽豐田。
由於三家車企均為合資品牌,若結合背後的廣汽、東風、一汽與華為之間的關系進行推敲,廣汽豐田、東風日產的嫌疑最大。具體來看, 第九代凱美瑞的智慧座艙由豐田與華為開發、而東風集團與華為關系同樣密切,現嵐圖、猛士已陸續加入HI模式。當然,謎底仍待揭曉。
華為智駕,日系的「解藥」?
不可否認,謎底正式揭曉前,我們難以確認哪家日系品牌牽手華為,但華為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僅過去幾個月,華為便與多家車企達成戰略合作,包括一汽解放、江淮、北汽等。
陳虹的「靈魂論」依舊縈繞在耳邊,但問界、阿維塔等激增的銷量數據,儼然成為華為對外最好的「名片」,展示著華為車BU的實力。
那麽, 華為於日系品牌而言,到底是「蜜糖」,還是「砒霜」?
縱觀近幾年日系品牌在華的銷量表現,可謂是江河日下。如: 東風本田3月銷量僅2.8萬輛,同比下滑51.5%;日產在華3月銷量為8.7萬輛,同比下降32.6%;廣汽本田3月銷量為3.2萬輛,同比下降50.1%。
事實上,當自主品牌去年跨過50%的市場份額大關後,便意味著合資品牌長期統治中國市場的格局被徹底打破,市場地位岌岌可危。
明面上,日系陣行銷量下滑的背後,不外乎在電動化、智慧化兩個領域發展失利。
為了避免被中國市場所淘汰,日系陣營各車企都在積極自救,發力新能源領域和智慧駕駛,但至今為止,都並沒有過多亮眼的表現。
在這一背景下,「求助」華為不失為「優選」。 畢竟,一旦日系加入華為BU陣營,無論是選擇零部件方案,還是HI模式,都有機會縮短智駕研發時間,快速與市場接軌。 對於華為來說,日系車企在華依舊有著可觀的市場份額,如果達成合作,也能獲取不錯的收益。
「1+1≥2」,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然而,日系牽手華為,看似「雙贏」格局的背後,卻蘊藏著難以想象的操作困難。
比如說,即使日系品牌使用華為智駕系統,補齊短板,但車企想要將產品實力充分發揮出來,依舊是一大考驗。早前,一汽豐田bZ3采用的三電系統均來自比亞迪,但在核心零部件相同的情況下,因產品價格、設計、命名等問題,最終bZ3與同級比亞迪產品之間的銷量懸殊明顯。
同理,哪怕日系車企與問界等品牌一樣采用華為智駕系統,或鴻蒙座艙,但最終也會因為產品其他問題無法發揮優勢。與此同時,汽車產品與電子消費品有著本質區別,作為僅次於房產的第二大宗消費品,使用者選擇時會更謹慎,並不會因搭載華為智駕系統而盲目下訂。
換句話說,采用華為智駕方案,只是解決了日系品牌明面上的「短板」。現實是,日系品牌不止是需要在技術上的進階,包括服務體系等在內都亟需最佳化。
「靈魂論」仍在,合資成敗一念之間
事實上,除了零部件方案、HI模式以外,華為車BU還有第三種方案,能夠打破困局——加入華為智選車模式,華為從內到外參與產品深度客製。
顯然,該方案在不少合資品牌的眼中,已經被處於「死刑」。眾所周知,不少合資品牌之所以由盛轉衰,不外乎合資雙方因掌控權爭執不休。參考之前奇瑞與華為在智界品牌的合作中,華為的強勢表現,可以斷定日系品牌不願受制於華為。
總而言之,日系品牌采用華為智駕,可以視作對華為智慧駕駛域實力的肯定。不過,僅僅是采用華為技術始終無法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面對自主品牌的輪番進攻,以及問界等品牌的強勢崛起,不排除合資陣營中有成員願意放棄「靈魂」,加入華為智選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