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平時對於期貨有何認知,倘若買車能接受等待一年半載,那對於未來才能用上的高科技配置,大家願意接受麽?
舉個簡單的例子,MEGA釋出會上對於理想全新5C超充的介紹非常吸引人。確實,從賬面數據上來看,單槍峰值功率520千瓦,輸出電流和電壓分別能達到740安和1000伏,這些都非常厲害。媒體們的實測體驗反饋也都很好,堪比手機的超充速率。
然而問題來了,5C超充站有多少?充電樁是否夠用、使用者所在城市是否已經覆蓋且普及。如果車主想用,但用不到,這題又該怎麽解。雖然釋出會上對於未來建設規模也有一定的介紹,但這終歸只是一句許諾,能否實作都是未知。即便真的實作了,也是未來的某一時刻,那為什麽消費者要即刻買單呢。
同樣的例子還有雷射雷達,幾年前所有人看到了資本的風口,都在發瘋了一樣紮堆高級別的輔助駕駛,L4起步。那時候的新車沒有一顆雷射雷達,真不好意思說自己的智駕高級。然而那時的雷射雷達硬體成本真的很高,采購價格少則大幾千,多則五位數。這錢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含在車價裏,最終讓消費者來買單了。
然而用今天的事實往回看,智駕的功能豐富性、穩定性、安全性真的和雷射雷達有成正比的直接關聯麽?這個答案我相信各位心裏都有數。也許在未來無人駕駛真正可以落地且普及的那天,雷射雷達是必備硬體,但那終歸是未來,而不是現在。
消費者買車,主動權和選擇權應該掌控在自己手裏,包括配置功能的使用。都說「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現在是「你有,我想用,但用不上」。這樣的窘境,不應該由消費者最終來承擔真金白銀吧。
猜你
LEARN
MORE
喜歡
| | | | | | | | | | |
| | | | |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