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今年最火的博物館,是什麽樣的?

2024-03-20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新刊出爐! 點選上圖,一鍵下單↑↑↑

「看懂考古遺址

記者|張星雲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在經歷了三年的建設後,宣布開館。新館總投資10.6億元,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2.2萬平方米,是老館的20倍大,展出青銅器、玉石器、甲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約四分之三的文物為首次亮相。這立刻成為各大媒體關註的文化事件,我們也不例外。在開館當天,我們就坐上早班高鐵,去了河南安陽采訪。

來安陽采訪之前,我特意問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新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麽,有哪些重點文物展品推薦觀看?

(蔡小川 攝)

何毓靈在殷墟參與考古發掘已經25年,現在主持殷墟發掘。何 毓靈對我反復強調,殷墟博物館新館是一座考古遺址類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或各地省級博物館這類綜合類博物館不同, 那些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並非周邊遺址出土的,並且往往只展出一個地區出土的單件重點文物。 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則是遺址延展出來的博物館,可以很快很方便地展示考古成果。展出的文物是考古遺址內發掘出來的文物,一邊發掘,一邊可以很快就進行展示。此外考古遺址類博物館的展陳優勢是可以鏈條式地展示,成組展示。

在一間專題展廳內,他們將一座2000年發掘的殷墟高等級貴族墓葬亞長墓出土的所有文物一次性分門別類展出,577件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讓大家可以看到這位三千年前的貴族當時的生活場景。考古學者們透過研究進一步發現,亞長並非安陽當地人,而是來自豫東南,他作為將領帶兵替商王打仗時戰死疆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庫房內修復的出土陶器(張雷 攝)

在另一間展廳裏,他們將1991年發掘的花園莊東地甲骨窖藏坑中出土的110余片甲骨集中展出。展覽幾乎將每片甲骨都放在獨立展櫃裏展出,旁邊對應展示了每片甲骨的摹本、蔔辭文字,以及現代漢語轉譯後的解釋。根據甲骨上的文字內容,這套甲骨蔔辭中的主人公「子」,被認為很可能是商王武丁與婦好的兒子。「子」位高權重,不僅在「大學」學習射箭和舞鉞,還經常主持祭祀祖先,伴隨武丁田獵,受武丁之命率軍出征。活靈活現的「子」逐漸展現在我們眼前,一個身處於家族、君臣等各種關系裏的真實的人。

實際上殷墟的老館建造時間也不久遠,它是2005年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開工,當時這座藏在地下的博物館的設計還很前衛。 那個時間點,正好也是與地方文化建設和土地財政經濟密切相關的一輪博物館更新潮的開始。現在,不到20年,又一輪博物館更新潮已經到來。

殷墟高等級貴族墓葬亞址墓出土的上百件文物被首次全部展出(蔡小川 攝)

我們發現,除了剛剛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新館,這幾年裏,還有2023年開館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和石峁博物館,2020年的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2019年的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新館,2018年的良渚博物院新館⋯⋯無一例外,它們都建立在重要的考古遺址發掘範圍內。 在這一輪博物館建造中,有別於傳統的綜合類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正在變成熱潮。

什麽是考古遺址博物館?它們在博物館界算不算一個小小的集合體?為什麽各地對於建造遺址博物館有了超乎從前的熱情?對於普通的觀眾而言,地面上往往幾乎見不到東西的遺址,應該如何觀看才能真正走入它的景觀和歷史?對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和生活在它周圍的當地人群又會發生什麽關聯? 這些都是本期封面故事想要去深入的問題。

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的唐際根曾為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多年,他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過去人們說博物館,多數立刻聯想到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各地的省博。這些博物館,往往被稱為綜合類博物館,展品從四方征集而來,是展示可移動文物的場館。 但在人類歷史中,可移動文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份,如果我們要理解歷史,理解古代文化,就需要重視遺址,在遺址中,所有的器物都有了具體的位置、空間和地層關系。

殷墟北部的洹北商城遺址如今正處於發掘過程中(蔡小川 攝)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評選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擔任了評審專家組組長。他告訴本刊,因為土木建築的特點,中國的遺址往往連斷壁殘垣都剩不下,無論多大的宮殿或房屋,只剩下地面以下的部份,而公眾根本看不懂這些「土遺址」,尤其是回填後的「土遺址」,更加看不懂。因此長久以來,考古發掘成果只能透過出土文物在博物館展示。而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出現,讓公眾有機會探索、了解祖先遺留下來的生活場景和文化、文明。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在接受我的同事陳璐采訪時則提及, 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歷史情境,結合了考古場景和自然背景,重現歷史現場,拉近了觀眾與歷史之間的距離。 地方政府已經看到建設遺址博物館在文化旅遊中的重要潛力,但高蒙河教授也提到一個數位:目前大約130家遺址博物館中,活躍的可能只有一半,其中包括一些網紅景點。

與此同時,考古遺址博物館也與周邊的社群、居民、城市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更密切的關系。比如,廣東南越王博物館是建設在廣州繁華市區的遺址博物館,杭州德壽宮和南京六朝博物館試圖將其遺址與其所在城市最輝煌的歷史建立連線,良渚博物院和西安大明宮的保護與建設,則讓周邊村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變化。

1976年婦好墓的發掘原址復原(張雷 攝)

最終記者小組選擇了三個最新開放的遺址博物館,跟隨考古專家,以全然新鮮的視角學習如何看懂遺址的景觀,感受、觀察它們與綜合類博物館的不同。

我去到的殷墟博物館很特殊。殷墟是中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發掘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遺址。發掘遺址幾乎與現在的安陽城市生活重疊,在將近百年的持續發掘之後,這裏仍然不斷有新發現出土。從東郊高鐵站前往西北郊的殷墟考古現場,一路上,我都能感受到兩重時空交錯的魅力。

在殷墟博物館新館,觀眾們可以在展廳近距離觀看考古隊隊員們現場清理馬車遺跡,執行館長嶽占偉教我們如何欣賞一座殷墟青銅器,並理解其所代表的青銅禮制制度。在巨大的殷墟遺址,我們還遇到了考古隊裏的技師們正在用洛陽鏟探索遺址。

考古隊將遺址清理現場搬到了殷墟博物館展廳內(張雷 攝)

薛芃約請藝術考古學者耿朔一起走訪了2023年底才開館的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 它建於徐顯秀墓遺址之上,是中國第一座遺址類墓葬壁畫專題博物館,墓葬本體、壁畫和出土文物,立體地將571年北齊重臣徐顯秀下葬時的陵墓原貌展現於公眾面前。遊客透過玻璃,可以俯瞰整座墓葬遺址。

從2001年的搶救性發掘,徐顯秀墓出土,到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開館,在這20多年中,徐顯秀墓經歷了復雜且艱難的維護過程。 如何保護壁畫? 是否要將壁畫連同墓葬本體一同保存? 是否要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座博物館,如何建,如何展示? 現有的技術能否支撐以上每一項決策? 這些問題是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核心難題。 在技術難題之外,新的材料填補上了歷史空白,這座北齊貴族大墓的發現令歷史、考古和美術研究者興奮不已。 當墓誌被發現的那一刻,徐顯秀,這位原本在正史中記載寥寥的人物豐滿了起來,北朝動蕩混亂的時局中又浮現出一位鮮活的親歷者。 徐顯秀墓連同太原周邊發現的其他幾座同時期繪有壁畫的墓葬,讓北齊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僅存活27年的政權變得更加具體。

徐顯秀墓主墓室內東、北、西三面墻上的壁畫,中間正坐的是婁睿夫婦(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 供圖)

艾江濤的目的地是陜西的石峁博物館。 可以說,在2011年陜西省文物局批準同意神木縣政府報請,委派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展開全面調查發掘之前,人們對石峁遺址的討論主要圍繞著玉器展開。如今,走進這座2023年11月開放的石峁博物館,在對玉器的長久討論之外,終於可以看到4000多年前石峁人更完整的生活圖景。

與其他史前遺址相比,石峁遺址最大的不同在於直觀、可視性強。 在考古隊員的帶引下,他仔細尋訪了地面上留存的城墻、城址、石雕、壁畫。 石峁城址讓人驚訝的不僅是它包含皇城台、內城、外城,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的龐大體量,還在於其外城東門址、皇城台門址所包含的由外甕城、內甕城、墩台、馬面等一系列完善復雜的城防結構。外城東門內甕城墻面上發現的壁畫,城墻墻體中埋放的玉器,皇城台大台基南護墻上發現的多達80余件繪有各種神面、人面、動物的石雕,無不籠罩著來自史前的神秘而莊嚴的氛圍。

石峁外城東門城址北墩台後面的房址(張雷 攝)

本期封面專題,我們將帶領讀者,在這些考古遺址和博物館之中,更近距離地了解著古代中國,找到與過去的有形連線。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

「看懂考古遺址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看懂考古遺址

  • 遺址之上的城市(張星雲

  •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北齊最後的榮光 (薛芃

  • 石峁遺址:一座天然的史前博物館 (艾江濤

  • 考古遺址博物館:遺址和現場才是主角 (陳璐

  • 是了解本地歷史的熱情,也是與過去的有形連線 (陳璐

  • 國外著名遺址博物館 (陳璐

  • | 經濟 |

  • 黃金的黃金時代(謝九)

  • | 社會 |

  • 調查:燕郊燃爆事件:被炸裂的房子和生活(張從誌 駁靜 王怡然)

  • 調查:中國女孩赴南韓抽脂後去世(彭麗 魏昭陽)

  • | 文化 |

  • 文化:和古爾納逛北京(肖楚舟)

  • 文史:【大義覺迷錄】 (蔔鍵)

  • 想: 如何防止一錯再錯? (薛巍)

  • | 專欄 |

  • 邢海洋:「羊貴妃」為什麽低下了頭

  • 苗千:私人航天器首次登陸月球

  • 袁越:預測心臟病

  • 張斌:為了法國,千萬別罷工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 點選下方圖片

    開通數位刊會員月卡解鎖本期 👇

    本周新刊

    看懂考古遺址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紙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