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看似健康的人,為什麽會突發心臟病?

2024-03-20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主筆| 袁越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報道了好幾位因突發心臟病而不幸去世的名人。他們幾乎都是中年人,身體基本健康,此前沒有心臟病史,也沒有明顯的疑似癥狀,這讓熟悉他們的朋友感到非常意外,有種防不勝防的感覺。

其實,除了某些極其特殊的情況,比如急性中毒或者意外驚嚇之外,絕大部份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事件都不是電洞來風,仔細找都是能夠找到原因的 。事實上,此前已有多項研究證明,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體重超標、長期缺乏鍛煉、吸煙和長期大量飲酒在內的多項指標都會顯著增加心臟病的發病率,凡是有以上任何一種情況的人都應該警惕。但是,絕大部份這類研究都是持續時間在5~10年以上的中長期研究,最終發現的這些致病因素的作用時間也都比較長,患者缺乏警惕性,再加上很多這類因素都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病人沒有足夠強的動力去改變。

【狂飆】劇照

那麽,有沒有作用時間比較短的心臟病前兆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有研究顯示離婚後那一個月的心臟病發病率會比平時增加一倍以上,而癌癥診斷書下來之後那一周內的心臟病發病率更是會比平時增加5倍以上。不過,以上這兩種情況都相當特殊,而且也都難以預防,對一般人用處不大。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找到幾種和心臟病密切相關的身體指標,最好能透過常規體檢而被檢測出來,而且從檢出到發病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只有這樣才能引起病人的重視。 可問題在於,普通民眾中的心臟病發病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身體健康無病史的那部份人就更低了,要想在這個群體中找到可靠的短期心臟病預警訊號,難度可想而知。

瑞典烏普莎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約翰·桑德斯特羅姆(Johan Sundström)教授決定挑戰一下這個世紀難題。 他堅信心臟病發病前的某些生理指標一定會發生變化,只要搜尋的範圍足夠大就能找出來。 於是,他和來自歐洲的數家研究機構展開合作,設法拿到了169053名身體健康無心臟病史的歐洲人的血液樣本。采樣半年之內,一共有420人不幸發生了心肌梗死,占比0.25%。之後,研究人員分析了這420人事先保留的血液樣本,再和另外1598名在其他方面非常相似的歐洲人的血樣做對照,發現有48個蛋白質和43個代謝因子存在明顯的差異,相關論文發表在2024年2月12日出版的【自然·心血管研究】(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期刊上。

實習醫生格蕾】劇照

在這91個致病因子當中,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又稱B型利鈉肽)的作用最為顯著,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它的作用機理,看看能否開發出一種有效的預防性藥物。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半年為期限的心臟病致病因子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桑德斯特羅姆認為,這項研究可以幫助醫生們透過常規體檢發現潛在的心臟病患者,而這些患者極有可能在未來的半年內發病,比一般意義上的心臟病高發因素更有緊迫感,患者應該會對這樣的預測結果更加重視,醫生和家人們也更容易基於這樣的結果說服患者提前采取預防措施。

【三十而已】劇照

桑德斯特羅姆還將這個結果制作成一個線上診斷工具, 任何人都可以借助這個工具計算出自己在未來半年內患心臟病的機率。 他計劃透過這個工具研究一下真實世界中人們的真實行為,看看像這樣的短時預測工具到底能不能讓患者重視起來,及時修正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