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異地就醫的他鄉,也有溫暖舒適的「家」

2024-02-01情感

第一個晚上小博媽媽就註意到:北京的蚊子比老家的大,黑黑的,特別多,趕不走,更防不住。小博媽媽和爸爸一遍遍地塗抹花露水,但「一點都不管用,一叮一個包」。

小博一家來自陜北榆林。因為小博的病反復看都看不好,爸爸媽媽帶著他遠赴北京。為了省錢,小博的爸爸媽媽在醫院附近湊合住了二十多天。

北京兒童醫院候診大廳總是人頭攢動,經常可以看到由嬰兒車搭起的臨時「病床」;輸液室裏,密密麻麻的吊瓶掛了一排又一排;穿白衣的醫護人員步履匆匆,奔忙不停,而時不時傳來的患兒的哭聲揮之不去,聽來讓人分外揪心。

這是一個脆弱又疼痛的地方,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從全國甚至海外趕來,朝聖一般,內心虔敬,因為這裏承載著他們最後的希望。

小博媽媽就是那些帶孩子異地就醫大軍中的一位,她忘不了那些焦灼的日日夜夜。

露宿六天之後

再去開一夜房間

在醫院附近湊合住了二十多天,小博媽媽就是為了省錢。

北京兒童醫院緊靠西二環,附近就是金融街和復興門商圈,名副其實的寸土寸金,一直以來住宿很貴。曾經南禮士路到阜成門一線,有很多打隔斷的群租房,面向的就是外地來求醫的群體。後來整頓群租房,廉價的房間和隔斷房、黑中介一起,統統消失了。

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不得不在醫院間辛苦輾轉

小博媽媽生小孩後就沒再工作了,賺錢的重擔全在小博爸爸肩上。榆林地區有油田,小博爸爸在油田裏做鉆工,打工養家。大女兒四歲的時候,小博出生了,這個家庭實作了兒女雙全這樣的完滿,一度充溢著幸福感。

小博出生27天時,忽然發燒,當時以為是感冒,後來被當做大葉性肺炎而「治好」了。全家老小都松了一口氣,但他們不知道這只是噩夢的開始。

從此小博每年都要至少三次肺部感染,高燒動輒上40℃。小博仿佛是在醫院長大,生病住院、打針吃藥是「家常便飯」,從老家靖邊,到榆林,到銀川,再到西安,大的醫院和知名專家都看遍了,一直被當做肺炎治。

因為經常住院,發燒,所以一直沒法打疫苗。唯一打的卡介苗,打完後腋窩下的淋巴就腫起大包——這其實為確診提供了線索,但沒被註意到。

再次肺部感染後,去了西安的一家大醫院,認為是肺結核,讓他們立即轉到傳染病醫院。在傳染病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都無法確診,最後只能又被當皮球踢回原醫院。回到那後,原醫院承認誤診了。「踢皮球」的過程讓小博的爸媽備受煎熬,仿佛是那顆揪著的心被踢來踢去。更焦心的是,為什麽總也治不好?

2019年,懷揣著最後的希望,一家人來到北京兒童醫院。終於被確診為:慢性肉芽腫。此前5年多時間一直誤診,醫院間的往返奔波,不菲的花費,孩子遭的那麽多罪,皆為徒勞。

慢性肉芽腫是致死性遺傳性白血球功能缺陷,影響人體白血球的功能,使其無法有效殺滅細菌和真菌,導致反復感染和形成肉芽腫。此病「傳男不傳女」,小博母親是基因攜帶者,但不發病。這種兇險的罕見病,據說發病率為1/20萬到1/25萬之間。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做幹細胞移植才有治愈的可能。

醫生建議做移植,並讓準備手術治療費用。面對醫生告知的那個「天文數位」,小博的爸媽無能為力,不得不帶著孩子回去。

孩子患重病,會讓家長深感痛苦、絕望和孤獨

2023年7月,因為肝部感染出現囊腫,媽媽爸爸帶著小博再次來到北京。這次他們掏空了家底,百般籌措,終於籌齊了錢。

小博先在呼吸科住了22天,後來又進了移植倉住了一個月。附近的民房,最便宜的一晚上都要320元,夫婦倆為了省錢,選擇了露宿。北京的夜充滿吵鬧聲,都是一兩點才能睡著,五點就要起來。2023年的北京夏天,雨水很多,蚊子更多。一遇到下雨天無法再露宿,就只能被迫去找房子,於是形成了一種節奏:夫婦倆在外邊住上一周左右,就找一個房子洗一下衣服,洗個澡,然後再出來,等到下雨的時候再去租一天房。有一次晚上下雨,但附近都沒有房間了,夫婦倆到醫院大廳坐了一夜。

他們等來的好訊息是:小博和爸爸的移植配型成功了;略壞的訊息是:只是半相合——相對全相合,半相合有可能排異更嚴重。

9月25日,小博進了移植倉,開始用化療藥「預處理」,他完全吃不進東西,一吃就吐。10月8日,從爸爸血液中提取的幹細胞開始回輸給小博。造血幹細胞順著小博的靜脈一點一點輸入,仿佛是在向小博的父母內心一點一點註入希望。

異地就醫的路途上

也有溫暖的家

移植科流傳著一句話:移植有價,排異無價,是說排異特別費錢。還有一句話:皮排要錢、腸排要命。皮膚排異,出皮疹,要用更多更好的藥;腸道排異,則可能是腸道感染,會面臨生命危險。

對許多家庭而言,大病治療的費用都是一個沈重的負擔

小博用的都是進口藥,比如伏立康唑、艾曲波帕,醫保都不報銷。小博爸爸趕回去賺錢籌錢,小博媽媽則留守北京。

此時,住宿、吃飯就成了最大難題。一晚320元的簡陋民房都讓小博媽媽住得肉疼,更別說要連續住上幾個月;而且在免疫系統重建完成之前,小博要極力避免腸道感染,吃東西都要特制。移植後的孩子,也需要一個幹凈衛生的環境,以減少感染風險。

在病友壯壯媽媽的介紹下,小博聽說了「麥當勞叔叔之家 (下稱叔叔之家) 」,她向北京兒童醫院醫務社會工作部送出了入住申請。血液科、腫瘤科、移植科等科室患有重大疾病的異地就醫患兒,如果家庭困難,治療有長期住宿需求,經過醫生、社工部老師們和評估委員會的評估確認後,可以免費入住叔叔之家,最長可住兩個月。

滑動檢視更多

北京麥當勞叔叔之家

這是由麥當勞發起的全球性公益計畫,為異地就醫的病童家庭提供一個距醫院僅數分鐘路程的「家以外的家」。2016年,中國內地第一個「麥當勞叔叔之家」在湖南省兒童醫院附近設立;2020年,第二家叔叔之家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啟用;2021年,北京叔叔之家啟用,坐落在兒童醫院西門的對面,僅一條馬路之隔,建築面積約860平方米,共有10間家庭客房。

小博媽媽的申請很快透過,出院後於2023年12月6日開始入住。來到這個新環境,小博媽媽很快發現,每個入住的家庭都有獨立的房間和洗手間,共享區域有廚房、餐廳、洗衣房,甚至還有供輪椅孩子上下樓的輪椅升降機。9歲小博喜歡的則是遊樂室、活動室和閱讀角,他可以在這裏堆積木、做手工、讀繪本,還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直風餐露宿的小博媽媽,入住條件這麽好的地方,一時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麥當勞叔叔」陪著孩子們一起做遊戲

這裏有寬敞的廚房,幾個家庭可以一起在竈台邊準備孩子的飯菜, 家長們對這個廚房的喜愛溢於言表。 叔叔之家還提供了高壓鍋,為小博制作高溫消毒的「高壓飯」變得很方便,讓小博在免疫系統重建的過程中,避免了腸道感染。

小朋友們既要長身體,又需要營養支撐跟病魔抗爭,所以家長們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飲食。經過放化療的孩子胃口很差,所以家長們都會變著法地換換花樣。入住的家庭來自全國各地,帶來各地的特色美食,廚房成為大家切磋廚藝的舞台。梅梅媽媽是秦皇島人,本來不擅面食。但跟著一號房的葉媽媽學了拉條子的做法。梅梅吃到媽媽做的拉條子後,評價道:真好吃!

家長們和誌願者們經常在「叔叔之家」的廚房為孩子們制作美食

12歲的梅梅比小博早來一個月。這是她第二次來兒童醫院治療。2020年冬天的一天,梅梅忽然肚子疼,當地醫生檢查後說:趕緊去大醫院。之後火速趕到北京兒童醫院,被確診為橫紋肌肉瘤。這種病和白血病、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同為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很多陌生拗口的病名和醫學名詞,這裏的家長甚至年幼的孩子,都能「如數家珍」。

手術三年後,梅梅肚子又開始不舒服,再次來到北京兒童醫院,發現復發了。「復發」對於腫瘤患兒的家長來說,每個字都沈重如山。化療、手術、放療,這些過程再次重復。

目前入住的10個孩子中,有幾位患的都是橫紋肌肉瘤。家長們共享醫治資訊、註意事項,也彼此打氣。相對於移植科的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患惡性腫瘤孩子家長的心境會更晦暗,更提心吊膽。

孩子們在心願墻上貼上自己的願望

很多患兒的家長都會經歷一個「反思」階段:回顧自家的生活方式、懷孕時的疏漏、飲食上的問題,可能陷入深深的自責。復發治療之初,梅梅媽媽整夜失眠,叔叔之家病友們的彼此陪伴和默默支撐,讓她度過了最痛苦的那段時光。

叔叔之家的橫紋肌肉瘤患兒的家長,都加入了一個大的病友群,在元旦辭舊迎新的時候,即使有人知道群裏的某個孩子最近「不好了」,但是大家自覺地不在群裏討論,而是很積極地發著祝福的話:「2024年加油,大家都加油」「祝我的寶貝健康,祝所有的孩子健康」……排好隊形的一段段暖心話語和節日表情包,像是綻放在家長心中的一蓬蓬煙花,暫時遮蔽住了眼淚。

盡管病尚未療愈

但心被療愈了

雖然大家面臨類似困境,但反應會很不同。再難再累再焦慮,有的家長也選擇積極面對。這類的家長,為愁雲漫天的家長驅散了陰霾,帶來了內心能量。叔叔之家成為他們相互取暖的「心靈療愈站」。

子昂爸爸的樂觀就感染了很多家長。當被問及「2023年最快樂的事」時,他說最高興的事是陪著兒子玩了一整年。他原來是做工程的,經常到外地出差,此前一直因陪伴不足而對孩子心懷歉疚。孩子罹患橫紋肌肉瘤之後,子昂的爸爸、媽媽帶著子昂在北京看病,全程照顧。來叔叔之家時,孩子病情趨於穩定,家裏還有小弟弟需要照看,媽媽就先回老家了。這一年裏, 爸爸不再缺席,而且成為子昂的最佳玩伴。

家長們陪伴著孩子,一起參與誌願者組織的活動

除了家長的互助,麥當勞叔叔之家的員工和誌願者團隊的耐心、體貼服務,也給了患兒和家長很多支持。北京叔叔之家的負責人李慧茹是個快人快語的熱心腸,她呈現出的「社牛」狀態,很容易和孩子和家長打成一片,幫助每個新來的家庭更快融入。她的團隊和誌願者們為孩子們設計了很多有趣的活動。來自各行各業的誌願者們會陪伴孩子們,給孩子們講故事、講解詩詞、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盡可能地給孩子們帶來多一點的快樂。

孩子們排隊等著拿面具,進場參加誌願活動「動物園遊會」

很多孩子多才多藝,一面墻上展示著很多孩子的繪畫作品,有海綿寶寶、有彩虹波波糖,還有各種各樣的龍,呼應著過年的主題。梅梅也喜歡畫畫,之前她畫的畫總是黑白色的,仿佛是內心世界的寫照。在叔叔之家待了近兩個月,現在的畫上都開始塗上了豐富的色彩。

叔叔之家孩子們的繪畫作品,「活動日程表」由梅梅和媽媽共同創作

1月11日,叔叔之家做了一次讀書會,為這些身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小朋友設計了「生在互聯網」這個話題。從3歲的安安到12歲的梅梅,一起聽誌願者阿姨講什麽是互聯網和機器人。面對「如果自己有機器人,希望他長什麽樣,幫自己做什麽」這個問題,梅梅說道:我想把我的病都轉移到他身上,讓他替我生病……

經歷了苦難的孩子普遍懂事得讓人心疼。小博剛做完骨穿,不打麻藥,很粗的管子在腰上抽骨髓血,盡管當時身上還疼,但他怕媽媽心疼,說著讓媽媽開心的話:「長大工作後,要給爸爸媽媽轉錢,每天都轉。」在得到諸多照顧和關心後,孩子們也知道感恩。當被問到長大後做什麽,梅梅說:「我想做醫生,做醫生可以治病,我就是被醫生治好的,我也想治別人。」

孩子們的畫作被制成徽章 「愛心❤️」墻 ,用來獎勵誌願者的愛心服務

截至2023年底,湖南長沙、上海和北京的三所麥當勞叔叔之家已服務超過1260戶家庭,提供了超過 58000 個安睡的夜晚。「麥當勞叔叔之家倡導的是以家庭為中心的關愛服務,在這裏,不僅僅是兒童,整個家庭都得到充分的參與、互動和支持,由此家庭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孩子的護理當中,有助於孩子的康復,並擁有更好的體驗。」中國麥基金管委會主任委員、麥當勞中國首席影響官顧磊說道,「我們希望匯聚起更多關懷和力量,為這些正和疾病抗爭的孩子和家人們帶來一份溫暖。」

今年北京的冬天冷得很早,更凸顯叔叔之家的溫暖和舒適。從年底開始,節日密集起來,在聖誕節、新年、臘八節,叔叔之家都組織了豐富的活動,小博和梅梅聯袂主持了元旦聯歡會;梅梅還和媽媽一起設計、繪制了活動日程表,在上面畫上了美味大餐、一碗大大的臘八粥和生日蛋糕——而梅梅幸運地成為2024生日會的第一人,如願吃到大蛋糕,還有一群小朋友陪她一起過生日。

大家一起在「叔叔之家」過節

雖然孩子們仍需和病魔抗爭,好幾個經過化療的小朋友頭發都掉光了,但在安全溫馨的環境內,他們不再感受到異樣目光,忘記了在外界不斷被提醒的「病人」身份;叔叔之家繽紛的活動,也讓患病的孩子和憂心的家長暫時抽離出來,生活重心不再只有病痛。

掃描海報二維碼,為異地就醫患兒提供支持

在放寒假後,小博的姐姐和爸爸來到北京,一家人在叔叔之家團圓了,這個春節他們也將在這裏度過。隨著春節的臨近,工作人員貼上春聯、掛上年畫,叔叔之家的年味越來越濃了。這將是一個別具特色的中國年,十個家庭像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大家展示老家的烹飪手藝,品嘗各地特色的美食,許下一年更比一年好的願望。

家長們在一起包餃子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路瑞海

微信編輯丨 方禾

作者丨 方禾

設計排版丨 高旭芹

圖片來源丨 北京麥當勞叔叔之家、麥當勞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