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多子多福」一直是我們中國文化裏的傳統認知,比如「兒孫滿堂」這類場景,描繪的就是老年人幸福感的一個顯著來源。不過,隨著養老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顯著提高,「多子多福」的傳統認知在當前社會是否仍然存在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天勇和他的博士生張亞蕊研究了這個命題。
基於這篇文章的研究,我們采訪了陳天勇與張亞蕊。陳老師多年來致力於老年人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在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中,子女確實是老年人很重要的支持來源,也是該研究領域裏很受關註的一個面向。
以下是我們與陳天勇、張亞蕊的對話。
記者|駁靜
三聯生活周刊:能否先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個研究的背景?
陳天勇: 心理學科裏,社會支持跟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受人關註的研究方向,在這個框架下,可以研究的點非常多。比如,我們把「社會支持」進一步細分,有正式支持 (formal support) ,主要是指政府支持,非正式支持就包括家庭與朋友等這些社會關系的 支持。家庭支持可以分為常見的配偶的支持和子女的支持等。
這些支持之間的關系,可以用「護航模型」去理解。護航模型講的是,人的一生都需要社會支持系統。孩童時期護航的是父母,到了老年階段,人的護航模型有好幾層,最親密的是配偶,子女次之。所以關於子女支持的研究其實非常多。我們這個研究聚焦的就是子女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三聯生活周刊:關於家人的重要性,家人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過去有過一些研究嗎?
陳天勇: 我們在國外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兩篇我覺得挺有價值的論文,被參照得也挺多。其中一篇的結論是,跟你關系越密切的人,越跟你的負性情緒相關。比如家人是關系最密切的,但家人又是沒辦法割舍,關系不好也得受著,關系越不好,負性情緒就越多。但朋友是可以選擇的,能玩到一起去就經常玩,朋友支持越多,老年人的正性情緒就越多。
另外一篇論文,研究的是家庭內部的支持。我們透過研究就發現,中國的高齡老人,如果配偶健在,子女是否同住,對他/她的幸福感、健康心理健康等這些方面不產生影響。一旦配偶不在,假如能跟子女同住,心理健康程度就要好很多。實際上這也是符合我們剛才說到的「護航模型」,假如喪偶,那麽最密切那一層缺失了,次密切那一層就會頂上來作為替代。
我們這兩篇文章都揭示,社會支持跟老年人的情緒健康有很大關系。
【我親愛的朋友們】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多子多福」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算是一個合情合理合乎現實的表述,為什麽要去研究它呢?
張亞蕊: 「多子是否多福」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以此為題的相關實證研究較多,尤其在社會和人口學領域,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較少。我們看到過國內很多關於「多子是否多福」的相關研究,但目前研究結論不一。有的結論是「多子多福」,有的是「多子少福」。為啥結論還恰好相反呢?我們在檢視文獻時發現,是方法問題。有些研究不夠嚴謹,在論證過程中始終無法規避內生性問題。
所謂內生性問題,放在本研究中來具體看,說的是指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可能會受到一些混淆因素的影響,比如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和社會經濟地位等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和「子女數量」一起共同對老年人的抑郁情緒產生影響。本研究借助了「工具變量」這個研究方法來解決內生性問題。透過對比傳統方法和工具變量法, 我們發現子女數量和老年人抑郁情緒之間並不存在統計學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多子多福或多子少福其實是一種假象。
我們當然就希望進一步研究這個假象背後的機制。
三聯生活周刊:你們的研究涉及了哪些變量?結果是怎麽樣的?
張亞蕊: 我們的科學問題是子女數量與中國老年人抑郁情緒的關系,簡單說,就是多子是否多福的問題,這裏面涉及三個核心變量,一是子女數量,也就是自變量,二是老年人的抑郁情緒水平,也就是因變量,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變量:子女情感支持。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子女數量與子女情感支持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20,即子女數量越多,老年人獲得的平均子女情感支持就越低,我們認為這是出現了「責任分散效應」;子女情感支持與老年人抑郁情緒之間的系數是:-0.31,即子女情感支持越低,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就會越多。這是符合現代化理論模型的,即不斷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正在弱化子女向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和生活照料,父母對子女情感支持的需求是越來越突出的。
我們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 子女數量不直接影響中國老年人的抑郁情緒,但子女數量增多可能會導致責任分散效應,俗話來說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子女多了,老年人獲得子女情感支持反而還相對減少了,從而出現子女數量越多的老年人抑郁情緒也越多的現象。
【嘿,老頭!】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你們選取的是什麽樣的家庭,數據來源又是怎麽樣的呢?
張亞蕊: 我們使用了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8年的數據。這個數據覆蓋全國28個省、150個地區,450個村鎮/城市,涉及10257個家庭中4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17708人。結合我們這個研究的需求,選取的是60歲以上的人群為研究物件,剔除關鍵變量,如子女數量、前兩胎性別、抑郁相關指標的缺失值之後,最終保留樣本4775個。與以往同類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樣本量充足,而且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三聯生活周刊:那再說到「子女情感支持」,你們的研究是如何量化這種支持呢?資料庫裏有現成的數據嗎?
陳天勇、張亞蕊: CHARLS要求老年人評價每個子女的「探望頻率」,就是子女多長時間去看望一次父母,關於子女情感支持這個變量的處理,以往有研究采用的是加總的方式。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明顯有問題。因這加總的方法裏,只要子女數量增加,探望頻率就一定會增加,因為CHARLS計分的時候,會將「幾乎不探望」這個選項也計為「1分」,這樣一來,兩者永遠會是正關系。這也使得,研究結果必然出現一種正相關,也就是說,出現子女數量增加,子女情感支持一定增加。
但我們也能想象得到,有的子女可能一年到頭都不去看父母一次。
所以,本研究使用的是均值,也就是使用所有子女情感支持的平均分來代表子女情感支持。很顯然,這種變量處理後的研究結果和相應解釋更為可靠、合理。
【煙火人家】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這個結果一方面讓人感覺挺合理,另一方面,多子並不意味著多福,其實也挺反直覺。怎麽理解這樣一個結論?是什麽發生了變化?
陳天勇: 我們觀察到,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家庭功能不斷變化。在傳統農村,也就是城鎮化程度相對低的地方,我們研究子女支持跟老年人的抑郁之間的關系,就發現,經濟支持是最重要的。不管子女在不在跟前,反正只要出去打工能寄錢回來就行。但在城裏就不一樣,城裏的老年群體,子女給不給他錢對他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小,甚至給錢的可能反而不好。為什麽呢?子女給父母錢,從某種程度上看,說明他們經濟狀況較差。雖然不是說這兩者是因果關系,但這確實是一種現象。
關於家庭功能的演變,有一個現代化模型,我們會認為說,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行程,家庭的功能會產生剝離。怎麽理解呢?傳統農業社會,家庭需要承擔幾乎所有的功能,比如對小孩的教育、對老年父母的經濟贍養、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但是到了工業社會,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很多功能得以從家庭裏剝離出去。很多老人不用子女來進行經濟供養了,因為他有養老金,生病的話也不一定要子女給錢,因為老人自己有醫保,甚至說健康照料方面,現在也有養老院。
剝離這些功能之後,那家庭最後剩下的是什麽?主要就是情感的功能。所以說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家庭最後所剩的就是情感維系的重要紐帶。
【都挺好】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你們在論文中還提到了「生育偏好」。關於老年人晚年幸福感的問題,我們普通人會有一些平實的觀察,比如有兒有女的家庭,可能病床前照顧的大機率是女兒。
陳天勇、張亞蕊: 以往有研究表明女兒在對老年人的情感支持方面會好一些,但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生育偏好」來尋找可靠有效的工具變量。不過,在性別這個層面,也有值得關註的事,一個家庭頭兩胎孩子的性別,其實是一個隨機事件。但是假如頭兩胎沒有男孩,再生第三個是一個相對穩健的生育偏好。
三聯生活周刊:經濟狀況,教育程度等都對這種生育偏好沒有影響嗎?
陳天勇: 我們做過相關研究,試過各種工具變量,可以說經濟狀況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不會對生育偏好造成影響,不管是大城市還是農村,頭兩胎沒有男孩的父母都有再生一胎的生育偏好。除了男孩便好,生育偏好中還有一種是「兒女雙全」偏好, 實際上我們的研究表明,「兒女雙全」偏好更不受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等的影響。而且,「兒女雙全」這個偏好,在不同的文化裏都有體現,並不是說我們國家農村這種傾向性更明顯,沒有這樣的事。
【我的姐姐】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關於子女數量越多的老年人是否有抑郁情緒這個問題上,你們在文章裏提到說,存在文化差異。
陳天勇、張亞蕊: 我們對比過歐美國家以及越南的同型別研究,他們使用的代表性比較好的大型公開資料庫。目前發現東歐和越南的研究結果與我們大體一致。但美國使用類似工具變量法的相關研究結論剛好相反,他們的結論是,孩子數量越多,就可以顯著降低65歲以上美國白人母親晚年抑郁的風險。由此我們會判斷說, 子女數量和老年人抑郁情緒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有顯著的文化和人種差異的。
三聯生活周刊:咱們這個研究,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麽樣的啟發?
陳天勇 :站在老年人幸福的角度來說,年輕人還是應該常回家看看。如果你是獨生子女的話,就應該多回家看看,這責無旁貸。但如果你兄弟姐妹多,也不要說因為責任分散效應,覺得他們去了我就可以不去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麽大家的平均數湊在一起,很可能達不到老年人的需求。
【前浪】劇照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稽核:然寧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