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當一個人的優越感和自卑感都掛靠在數位上

2024-07-16情感

應試教育會帶來另一種人格烙印——「數位化」傾向。

有個大學一年級新生,以「高考失利,心情郁悶」為由,來某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他說他在高中的時候成績很好,如果發揮正常,應該能考到「全國排名50左右」的大學,可是因為高考那幾天緊張焦慮,發揮得不好,結果被一個「排名才70的大學」錄取了。他說尤其讓他傷心的是:高中三年的多數時候,他的考試排名都比同桌高,但是這個長期的手下敗將考進了「排名第67的大學」。這讓他憤怒且感嘆於命運之不公。

筆者每每碰到這樣的案例也不免感嘆,不過筆者感嘆的不是命運不公。他真正應該難過的,恐怕不是沒能考上排名第50的大學,而是12年應試教育催生的這種斤斤計較的性格。 這種性格在內心裏可以持久紮根,甚至終其一生為之所困。

【龍櫻】劇照

當然,他是受害者,我們不該責備他的好勝與計較。在他眼裏,「67」和「70」在數位上的差異,大到不可承受,給他帶來自尊心的沖擊,挑戰他「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公平價值觀。高考這件盛事,這場全民參與的「饑餓遊戲」,在形式上似乎是公平的,但其實又很叵測。

應試教育基於數位的精細評估體系,已經在很多人身上烙下銘印。 這種數位化人格烙印,從中小學考分蔓延到大學排名,再進一步蔓延到了生活的更多方面。有些大學生之所以那麽熱衷於玩某類電子遊戲,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們契合了中小學時期的那種數位競爭模式:短時間內掌握一組技術,就能夠「打怪升級」,在數量上「蒸蒸日上」。而且在很多方面,它們比高考更公平。與參加電子遊戲相比,泡在大學課堂那種有點散漫的、競爭性不激烈的「溫吞」氣氛裏,他們反而坐立不安。畢竟一種基於過度競爭的數位化的子人格,總在大腦裏蠢蠢欲動。

這裏不得不順便提一下的是:如今大學裏的保研政策,把很多學生的大學時代也變成了另一個四年應試教育。 保研資格的數位化評估,比之前的高考有過之無不及。 不僅門門功課需要小心應對,任何一次掛科都會導致前功盡棄。參加社團、參加科研、參加比賽、參加獻血、參加講座……都會在保研資格裏以量化的分數體現出來。

【最好的我們】劇照

難以想象,在「數位全覆蓋」中成長10-20年,一個人的性格與價值判斷不會被數位所扭曲。所以在成年人中間,諸如此類的說法你可能已經司空見慣:你會聽到一個年輕人說,因為自己本科畢業於國內「top-3」的大學,戀愛物件必須是國內「top-5」以上大學畢業的……「當然也可以是留學回來的,但那個學校至少也應該在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前20。」

你會聽到一個「一本」畢業的女孩糾結於要不要跟那個男朋友分手,因為「他說他畢業於一本大學,其實那個大學是二本的。」

在高中畢業十周年的聚會上,高中時班裏排名第一的同學很不開心,因為排名第三的同學,月收入居然比他高出1000元。

博士畢業數年後師門聚會,有的同學已經是教授4級,有的才6級。4級教授沾沾自喜,6級教授自慚形穢。那些沒有當大學老師的,作為局外人,表示不知他們說的是什麽天方夜譚——教授怎麽可以分成那麽細的等級?此時便有人露出內行者神秘的微笑,解釋道:「八成因為他申請的科研基金,不是「國家級」的唄……」

綜藝【你好另一半】劇照

最近有人路過北京海澱玉淵潭公園的周六相親角,拍下了一些征婚啟事,筆者有幸看到了這些精彩的內容,也好奇地查閱了相關的資訊。雖然筆者在咨詢室內沒少面對此種話題,看到人們把在婚戀方面的數位化狂熱毫無保留地打印在A4紙上,大張旗鼓地張貼出去,還是感到有點意外。

且不說那些對收入和學歷的嚴格要求,也不說戶口的一票否決制,單是身高,就是許多單身人士無法逾越的鴻溝。但凡女性不在1.60公尺以上,男性不在1.70公尺以上的,就不要去玉淵潭自取欺辱了——那是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的。那些在啟示裏寫明「男方身高必須1.75公尺以上,不可商量」「女方身高不能低於1.65公尺,條件不可逾越」「身高應該在1.66~1.70公尺之間」的,一定是手裏籌碼多多,待價而沽,自信爆棚。

【婆婆的鐲子】劇照

在相親角裏駐場的,當然主要是單身者的父母們,也就是我們這些在65年以後出生的應試教育第一代獲益者和受害者。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在成績與名次的陰影中度過,熬到了工作的時日依然爬不完數位的階梯。熱愛數目字的我們,也主動開發了越來越復雜多樣的排名、指標、級別、體系……同時我們也用前所未有的力度雞過娃。 我們的優越感和自卑感掛靠在無數種數位符號上,生活儼然可以用數目字全面涵蓋了。 我們也把這種視角認真地傳遞給下一代。

看著相親角照片裏發揮余熱的父母們蒼老愁苦的面容,筆者頭腦中難免會自動冒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殘忍的古語。用這句話來責備同齡人,當然很不公平——教育的軍備競賽並不是我們65後開啟的,但我們這一代顯然全面繼承了它,並且把它推向內卷的極致。 我們用不斷增加的數目字獲得有利競爭和維系安全感,我們對任何一種「去數位化」的舉動都心存抗拒。 每放棄一種數位體系,我們就會另外造出兩種。

當我們覺得那個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排67名還是70名的「斤斤計較」毫無必要、太過荒誕時,我們其實是50步笑百步。他們走出的100步,有50步是我們扛著他們走的。當他們有幸成為父母,未來的孩子在數位化的路上如果再狂奔50步,人生恐怕就徹底變成了數位的汪洋大海。

將來你問那些孩子:除掉數位後,生活在哪裏?感受在哪裏?

他們或許會認真地反問:「數位不就是生活?而感受是什麽東西?!」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復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39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社團、身體、Ai、壁畫、遊戲等。

許多願意為青少年寫作和繪畫的成年人加入了這本雜誌的創作。科學、遊戲、哲學、文學、心理學、藝術專欄的創作者不斷地輸送著前沿的研究和對日常生活的思考,試圖回應青少年對現實世界的困惑。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少年新知】訂閱

歡迎「點贊」和「在看」,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