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對90後新人花5000塊舉辦的「三無婚禮」,登上了熱搜,引發不少熱議。
相信不少人會疑惑,什麽是 「三無婚禮」?
所謂「三無婚禮」,簡單說起來就是無車隊、無接親,無伴娘伴郎。
小兩口的「婚車」,就是裝飾了拉花和氣球的幾輛共享單車。
去除了傳統婚禮相較繁瑣的幾個環節,以及需要耗費的巨大金錢和精力。 「三無婚禮」主打的就是一個極簡,省錢又省力。
以此類推,衍生出了無司儀、無煽情環節、無婚宴的「四無婚禮」「五無婚禮」等多種形式。
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三無婚禮」。
按照一個網友的話來說:「這屆年輕人,好像在結一種很實在的婚。」
回顧上月舉辦的這場三無婚禮。
up主@康呦餵被同事調侃,就是在上班之余,抽空結了一個婚。
他和女友班班的工作性質,全年無休且經常加班。再加上彼此都對繁瑣的婚禮儀式無甚期待。
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在征得父母同意後,把能省的環節都省了,辦一個「只吃席」的三無婚禮。
婚禮沒有婚慶,錄像攝影都是現成的,由阿康的同事、朋友擔任,全程記錄。
沒有豪華車隊,阿康租了一輛商務車,夠寬敞,坐起來也蠻舒服。
圖源@康呦餵
沒有接親堵門,阿康不用起大早,八點半自然醒,再去接新娘。
接新娘的路上,面對親戚自發組織的堵門,新娘班班及時出現,化解了這個小插曲。
許是少了送嫁的煽情環節,婚禮的氣氛顯得歡快許多。
小兩口算了一下,整趟下來最大的花費,就是為雙方購置的西裝、兩套禮服,只花了一萬多。
圖源@康呦餵
而婚禮真正的消費大頭,還是酒席,環節依舊主打能省則省。
沒有主持人,沒有抽獎,由新郎新娘簡單致辭後,大家就開始動筷幹飯。
整個婚禮下來,更像是一個親朋好友齊聚的吃喝大party。
或許正如阿康所說:
雖然沒有華麗的儀式和動人的語言,但是我們相信,今後一起攜手帶來的幸福和坎坷,才是我們感情最有力的見證。
圖源@康呦餵
在他們眼裏,婚禮的最大意義就是為了讓父母放心,和許久未見的親戚朋友聚一聚。
不同於阿康班班純吃席的「三無婚禮」。
網友@露辣的婚禮,除了新郎,沒有邀請任何一個朋友,就連雙方父母,都沒有參加。
露辣和老公兩個人去了新疆的賽裏木湖邊上,舉辦了屬於他們兩個人的夢幻婚禮,從交換戒指再到彼此宣誓,全程都有錄像拍攝。
圖源@露辣
婚禮後回家再舉辦一場答謝宴,做成視訊供親戚朋友觀看。這種旅行+答謝宴的婚禮,就是當下在某書上很火的「目的地婚禮」。
這個念頭,是露辣在瀏覽完婚慶公司的費用冒出來的。
根據【2021中國結婚消費新常態使用者行為洞察報告】顯示,新人結婚平均花費23.1萬元。
每一份可以展露人前的風光體面,都是一點點用錢堆出來的。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露辣算過,光是婚禮布置的那個台子,就要四五萬塊起步,費用可以說是上不封頂。
圖源@露辣
而目的地婚禮,是婚禮+婚紗照+蜜月三合一,全程費用加上機票算下來,不到三萬。
回來舉辦的答謝宴,也一切從簡,純請客吃飯,雜七雜八算下來,省了十萬塊多。
整趟流程下來,既滿足了新人追求的儀式感,也滿足了基本的人情世故,讓親戚朋友有了一定的參與度,還不耽誤收份子錢。
主打高價效比的」目的地婚禮「,完美契合她對婚禮的期待。
不管是環節,還是費用,這些年輕人的「三無婚禮」,能省略的,都毫無保留。
甚至有的新人,把婚禮都省略掉了。
網友@野生阿羅和妻子就沒有辦席,選擇了旅行結婚。
每去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兩人就搭建起一個喜字拍照留念,用他們獨有的浪漫方式,去慶祝這段感情的開花結果。
圖源@野生阿羅
比起跟隨主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把錢花在刀刃上」,優先置頂個人感受,把錢花在他們覺得有意義的環節上。
相比這些年輕人早早say no;
很多人是在開始備婚,甚至婚禮結束後,才對傳統婚禮生出了「反叛」之心。
網友@蝌蚪的小窩在備婚過程,才發現傳統婚禮有那麽多陋習。
她最感到不適的,便是「離娘肉」,意思就是女兒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現在嫁出去了,婆家就得送一塊肉送給娘家。
圖源@蝌蚪的小窩
評論區有所同感的,不在少數。
大家紛紛吐槽起了自己遇到過的奇葩陋習。
比如婚禮上還有讓公公臉上抹黑灰,帶上一塊「扒灰」的牌子,暗指「和兒媳婦偷情」。
還有的地方規定要兩個男生去新人的新房滾床,女孩不能靠近半步;
還有的為了給媳婦立規矩,當著新娘面殺雞,讓她大冷天坐在簍子裏二十分鐘;
有的地方甚至借「鬧婚」名義,對新郎新娘往身上噴各種泡沫彩帶,不折騰得底朝天都不罷休。
圖源網路
中國式傳統婚禮,講究的就是一個「鬧」,越鬧就代表越有人氣。
新郎新娘,很多時候就成了被綁架的「工具人」,必須得按著一個個程式完成。
甚至是被披著「傳統」習俗的婚禮陋習折騰得無比狼狽,也只能強顏歡笑。
高昂的婚禮費用,煩不勝煩的婚禮陋習,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擺脫「傳統」罷工。
然而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就像一個網友調侃的那樣:「我的婚禮,不是我的婚禮,是我爸媽的社交面子場。」
在一些父母的觀念裏,婚禮不是兩個年輕人的事情。而是屬於他們家長的一場「落幕儀式」,乃至上升到整個家族的體面問題。
90後女孩劉佳就因為舉辦三無婚禮,和父母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她想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婚禮,就像舉辦一個大型party一樣,載歌載舞。
所以希望婚宴晚上在農莊舉行,到時候方便她進行跳舞表演,和賓客進行互動。
然而做酒店餐飲的母親,極力反對,認為沒有人會將婚禮的地點定在酒店。
對於婚禮舉辦的時間,父母同樣無法理解:「你們又不是二婚,為啥非在晚上舉辦?」
他們無法接受劉佳將婚禮變得不倫不類,該如何面對來自親戚朋友的目光。
劉佳老公的姑姑在得知後,頻頻打電話試圖勸說侄子放棄這個念頭。
這些反對的聲音,讓劉佳一度患上了抑郁癥。
辦不辦,由誰辦,怎麽辦……
從表面來看,或許只是一場婚禮的主辦權,可這背後,是新老觀念的碰撞,更暗藏著家庭權力的排序和讓渡。
是繼續延續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父母說了算,親代權力依舊占據主導地位;
還是堅持say no,親代權力開始讓渡給子代;
這幾乎是擺在大多數年輕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對於這個問題,網友@後廠村村花一開始就很堅定。
她的三無婚禮,父母不僅不同意,還想插手幹預每一個細節,按他們的想法來走。
對此,她沒有退讓,並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解決辦法。
圖源@後廠村村花
首先經濟獨立,才能具有一定的話語權。
在婚禮舉辦的費用上,都是小兩口掏,拒絕了父母的援助。
如果需要父母援助,那麽父母自然理所應當可以擁有對於婚禮的話語權。
其次不合理的訴求,直接拒絕。
雙方父母在婚禮的推進過程中,也不時丟擲一些難題:不同意只辦一場,沒必要控制預算,不能在酒店辦……
以此來試探他們是否可以讓步,這些問題,統統被兩人拋了回去。
最後矛盾轉移,讓雙方父母卷起來,不要把註意力放在兩人身上。
父母要面子,希望讓他們來包攬親戚參加婚禮的所有費用。
他們便告訴另一方父母的優秀行為,並表達贊賞,以此讓父母盡快調整自己的一些離譜行為。
透過舉辦婚禮這場大型的家庭協作計畫,雙方父母清晰感知到了他們的邊界感,學會去尊重他們的想法。
她和伴侶也從彼此原生家庭的兒子/女兒的角色中漸漸脫離,組建起屬於他們兩人的小家庭。
在拿回婚禮主導權的過程中,更讓她深刻感受到:
擁有做自己的底氣,到底有多重要。
對此,網友@超級無敵lucky公主也深有同感。
舉辦完三無婚禮的她,漸漸發現:她反對不止是傳統婚禮,而是這背後賦予的傳統婚娶觀念。
比如「接親」環節,強調的就是女方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自此融入到男方所在的大家庭 ;
圖源@超級無敵lucky公主
比如父親交接這種經典的煽情橋段。從父親的手裏,交接到配偶的手裏這種交接中,讓她覺得好像喪失了獨立個體的意識。
這些儀式,都在強調著:她從誰的女兒,轉變為到誰的伴侶,這些「從屬者」的被動角色,都讓她不是很喜歡。
仿佛一個女性,總需要被男性照顧。可她覺得她從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生的選擇權從來只在她手裏。
她想要的婚姻,只關於愛和平等。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說過:
過去社會強調家庭利益,個體的生存主要依附於家庭,婚姻的意義主要是傳宗接代,因此過去的婚姻多為「緣分婚姻」;
而當代社會更重視個體利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得更好,婚姻的意義主要是實作個人幸福,因此現代社會的婚姻被稱作「愛情婚姻」。
以此來看,如今三無婚禮的盛行,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婚姻裏自我意識的覺醒。
追捧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他們對婚姻的真正向往:
是愛,是平等,更是自由。
當然,走入婚姻也好,一個人同樣也好。
任何時候,認清自己需要什麽,不需要什麽,不被外界所綁架,遵從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都同樣重要。
祝你我都能有選擇的自由。
作者 | 暮歲 ,十點讀書會(ID:sd class)。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裏,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