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讀者:安於一夏
上個月,公司來了好幾位新同事,於是月初的全公司例會上,少不了例行的環節——每位新同事挨個走到台前介紹自己。
三位新同事,兩男一女,每人差不多分配了五分鐘的時間。五分鐘裏,他們差不多把自己的家鄉、家庭情況、以前的工作經歷、愛好、來公司後負責的職能統統介紹了一遍,尤其是那位女同事,不僅完美覆蓋了以上所有資訊,甚至還精心準備了一頁ppt,把前公司的一張工作環境照放了進去,然後眼看在快要超時的時候還能保持自己的節奏,向大家娓娓道來前公司的辦公室配色跟我們公司很像,所以一來就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入職十幾天以來,確實感到和各位同事融為一體,對公司的文化也深有同感,所以真誠感謝面試的領導,還有各位溫暖的同事。
【風平浪靜的閑暇】劇照
話音落下,坐在最後一排的我除了鼓掌,想的就是:接下來公司的大小活動,小到月會主持人,大到年底的年會,又添了一名猛將了。這員猛將想必一定會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積極勇敢地承攬下各種需要拋頭露面的角色。
實在不是因為我想躲懶。在職場摸爬滾打這麽些年,還能不懂得做各類大小活動主持其實是最佳的曝光機會,特別是對初來乍到的新人來說,組織一次公司活動,或者做年會主持,或許比年終評估時各項KPI優秀更能讓公司大大小小的領導看到你,知道有你這麽一號人的存在。
但要組織一個活動,就意味著需要和牽涉其中的各個部門打交道,而如果是沒什麽人願意參與的活動,就更要求組織者必須能遊刃有余,上能有理有據跟領導要資源,下能巧舌如簧說動本來不甚熱心的同事參與其中。 無奈的是,對我這種深度i人來說,連平時不太熟悉報銷流程,想找財務同事咨詢一下都要在前往財務室的路上想一想措辭,要做到這些簡直比登天還難。
所以,每當派活的時刻,我本著「這些事和工作無關,專心做好工作就行」的阿Q精神,能躲則躲。
回想剛進入職場時,我也曾希望打破「內向」這個套在我身上20多年的枷鎖,積極參與公司活動,其中就包括接下一個舉辦活動的活。這個活動是要組織同事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所以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跟福利院對接、準備禮物,落實活動當天去福利院的車、號召同事等等。跟福利院對接、落實車輛等工作,我做起來得心應手,沒有難度;但一碰到要跟同事打交道的事項,我就犯了難。我認為要同事去幫福利院的小朋友選購禮物、去福利院看望他們,並不屬於名正言順的「工作」,因此,我要號召其他同事去做這些事,本質上是要別人去做本來不是他們分內的事,是在麻煩別人。 而不想麻煩別人,正是我這個i人活到現在一直奉行的人生準則之一。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後面的活動是如何完成的,我已經不太記得了,但這個過程想必是讓我痛苦的,所以印象中,後面我再沒有積極主動地承擔過什麽「工作以外」的活動。我就像希臘神話中必須將巨石推上陡峭山頂的西西弗斯,千辛萬苦終於將巨石快要推到山頂時,又眼睜睜看著它從手中滑落,滾回山腳。於我而言,「內向」或者「i型人格」就是那塊巨石,不同的是,我只嘗試了幾次,就頹然承認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安心躺平了,而沒有像西西弗斯那樣,永無止境地做著無畏又無謂的嘗試。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越發能坦然的接受和承認自己就是i人,時不時還會把自己因「i」而發生的糗事當笑話分享出去。
身為i人,我非但不排斥和e人相處,甚至常常對他們抱有感激和學習的態度。 感激他們在每一個話要掉在地上的時刻無縫開啟新話題,將社交尷尬消弭於無形; 學習從e人的視角出發,如何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同一件事。
某次和一個朋友逛街,那天她正好系了一條新皮帶,但上面的孔太少了,不太合身。眼瞅著經過一家賣箱包的店,這位朋友一個箭步邁進去,開口就問老板能不能幫她的皮帶打幾個孔?我遠遠跟在後面,有點尷尬又有點佩服。打完孔走出門,我跟她下結論:你就是e人。朋友不解,我便向她普及了一下我那套用怕不怕麻煩別人來作為判斷標準的理論。朋友不服氣,辯解說:「這哪算麻煩別人?老板開門做生意,現在又沒有客人,我們走進去正好跟他沖沖人氣。再說了,我們進去打個孔,說不定順手就買個什麽了,這不是雙贏嗎?」
我不得不承認,她這套說辭確實很有道理,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我的毛病可能是太高估自己,以致於認為因為自己的一點點事去找別人幫忙就會對別人帶來極大的麻煩,因此總不願意開口。但事實可能是,這點事對別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麽;更有甚者,就像這位朋友解釋的那樣,「幫我的忙」其實也是對方希望做的事,而不是麻煩。
【失戀巧克力職人】劇照
有的e人甚至讓我達到無比佩服的地步。有一位朋友是我前兩年在學校做業余學生時認識的。感謝第一次去學校時,我們被安排到了相鄰的座位,從而讓我們有機會熟識起來(當然,是在這位朋友主動跟我打招呼的情況下)。後面每次周末去上課,上午的下課鈴一響,這位朋友就會以目光示意我,到點了一起去食堂吃飯。如果不是一開始熟悉在先,我恐怕就要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都形單影只一個人獨出獨入了。
這位朋友具備e人的一切特征:自來熟,話多,愛分享。於是我們認識沒多久,我就了解到她目前是自由職業,做著類似於自己在淘寶開店鋪的小生意。
她的目標是以後有一天能移民國外,所以才來上了這個跟語言教育有關的課程。課程剛上一學期,她就和上一屆的不少師兄師姐還有學校老師熟悉了。當我們走在校園裏被枝繁葉茂的大樹遮蓋的小路上時,她常常跟我分享從哪裏哪裏又聽來了關於誰誰誰的八卦。後面,又透過這些人了解到學完這個課程以後能體體面面移民到國外的機率很低。「我得轉換思路了,」她告訴我。
進入實習期,同學們大半是接受學校的安排,在學校實習;年輕一點沒有家庭負擔的,瀟瀟灑灑跑到國外去做誌願者。唯獨是她,另辟蹊徑,去了某家教育培訓機構做助理。「待遇不高,但是好處是能天天見到那些來學英語的小朋友們,可有活力了,還給開實習證明。」我目瞪口呆,追問到底是怎麽找到這份兼職工作的?這位朋友覺得我大驚小怪,「到培訓機構挨個去問要不要人啊,這有什麽難的。」
【二十不惑】劇照
這怎麽就不難了。我想,要是有一天我和她同時失業,想必我會先比她餓死。無他,我根本沒有挨家挨戶上門找工作的勇氣。
最後一年課程結束,大家各自準備畢業論文,不再回學校,我也好久沒有再和這位同學聯系。後面有一次偶然看到微信同學群裏的訊息,才發現她又華麗轉身,成了留學顧問。字裏行間,儼然透露出她已經透過這個職業認識了不少要移民要留學的人,其中不乏各行精英。
這一次,我沒有再瞪著清澈而愚蠢的眼睛問她,到底是從哪裏找到這份工作,認識這些人的。e到一定的境界,想必這些都是水到渠成,不在話下。
反觀我,在同一個公司做了好幾年,身邊的e人i人同事換了一波又一波,我還幾乎留在原地,沒能在職場的天梯上跨越一大步。是職場的隱形天花板,還是我的i人性格成了攔路虎?
我已經不再去糾結這個問題。但每當我在一個崗位上待到一定的時間,我就會開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想自己是否還能繼續在這個崗位上接觸到不同的事物,有所收獲?想如果換一個人來做同樣的崗位,是不是能從跟我不一樣的角度出發,創造新的價值?如果 是,那麽我就會積極申請換崗。正因如此,我在幾年裏連續換了好幾個崗位,在每個崗位上,都盡力發揮自己擅於分析和梳理的長處,也領導過幾個收效不錯的計畫。同時,和每一位新的領導和同事維持平淡而不失禮貌的工作交情。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或許,不論 e 人還是 i 人,都有各自朝自己目標趨近的方式,有人是透過廣開人脈,有人是聚焦內省慎獨。不論是哪一種 ,只要是自己能坦然接受 的,即達 到所謂的「自洽」,便不是需要隱藏的「陰暗面」。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然寧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征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 ,個人故事 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 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 。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視訊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征稿長期有效,投稿發信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將投稿與 【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 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信件主題標註 【標題+字數】 。
詳細征稿要求請點選👉【 】
稿件範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