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內在越匱乏,談戀愛就會越痛苦!

2024-03-24情感

內在匱乏的人,在感情裏的表現就是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自我價值感低,既無法坦露出真實的自己,又希望對方能猜中自己的小心思,無法真正松弛下來去享受戀愛的快樂,總覺得這些美好的體驗都是自己偷來的,甚至他們在擇偶的時候,也只關註這個人對自己好不好,不圖錢、不圖名、不圖利。

所以你會發現,這類人他們其實是非常容易吸渣的,但凡有個人能對他好,讓他嘗到被關心和被愛的感覺,他可能就會一股腦地紮進去。

因為一個人內在越匱乏,他的內心就會越破碎,他們匱乏的也不是愛,而是一種早期被看見、被欣賞、被認可的自體客體體驗。

什麽是「自體客體體驗」?首先我們要知道,「自體客體」是科胡特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我們每個人最初都是活在自戀中,需要借助「自體客體」這個東西把自我伸展出去,從而從自戀走向依戀。

而我們最早的「自體客體」就是媽媽,我們需要借助媽媽,才能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體,否則我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嚴重的「被剝奪感」,而這種剝奪感就是匱乏感的來源。所以簡單來說,我們最早的「自體客體體驗」就是早年間和媽媽的一個關系體驗。

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沒有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照顧,那我們可能就無法建立健康的自體功能,長大後就需要借助他人,才能實作自我功能的發展。比如需要借助外界的評價,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或者依賴伴侶的情緒價值,才能找到到自己被愛的價值。

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小孩,如果在他小時候,他媽媽總是不停地批評他,對他提要求,無論他做的有多好、有多完美,他媽媽都不會贊揚或者鼓勵他一句,甚至還會在他遭遇挫折的時候,反過來貶低和打壓他,比如說感冒了,他不僅得不到關心和照顧,還會被指責說:「看吧,讓你加衣服不加,現在感冒了吧?活該!」

這種看似普通平常的教育,其實就是對孩子自尊心嚴重的創傷,不僅會剝奪他內心對愛的體驗,還會阻礙他自尊心的塑造,讓他產生一種被碾壓的沮喪感,而他的自體感也會受到損傷,長大後他可能就會成為一個自卑缺愛、沒有力量,說話做事都特別渴望能得到別人的回應和欣賞的人。

所以當一個孩子,他在早年間沒有獲得一個比較好的「自體客體體驗」,那他的內在就會非常破碎,但凡遭遇到一點不好的事情,他就會陷入嚴重的自卑和自我懷疑,或者當別人無法理解他,沒有正確回應他的需求時,他就會產生自戀型暴怒,比如發脾氣、摔東西等,本質上就是因為這些體驗會喚醒他小時候那些被隔離和壓抑的情感,而這些情感一旦被啟用,他就會再次表現出最自體客體的渴求。正如溫尼科特所說的「他們一生都在尋找母親的目光。」

所以遭遇過創傷性自體客體體驗的人,他們的心理會更貧瘠,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也不相信能被人發自內心的喜歡,甚至他們可能還會物化自己、物化他人,不斷與別人進行攀比,並且總是在不斷的焦慮、恐懼、患得患失。原因就在於他們早年間這部份沒有被正確回應,沒有得到很好的抱持與滋養,所以這種被認可的願望就永遠都處於未分化的原始狀態,內心始終有一塊匱乏的地方,明白嗎?

那我們該如何去緩解這種內在的這種匱乏感?根據自體心理學的觀點,我們每個人始終都要活在關系裏,如果我們早期沒有獲得很好的「自體客體體驗」,那我們在成年後可以有意識地尋找一段能提供自己情感滋養的關系,借助新的「自體客體」來對自己進行療愈。

比如一直關心、鼓勵你的朋友,理解你、支持你的伴侶,或者是給你提供過很多幫助的老師、貴人等等,他們都可以幫助你重新建立自體的穩定,緩解你內心的匱乏感。

其次就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產生那種「不被愛、低自尊、覺得自己很垃圾」等這類消極的心理,並不是真實的,而是過去我們在一段不好的關系裏得到的反饋。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打破過去舊的關系模式,把過去和現在的體驗分開。比如你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完美,伴侶會拋棄自己,那你就要回想一下,是不是你早年間被自戀型的父母貶低、打壓過,剝奪了你對自我的評價?如果是,那你就要在心裏告訴自己,你現在已經長大了,過去的經驗並不足以評判現在的你,你就是很好的,就是值得別人愛的。

懂嗎?匱乏感它和一個人實際擁有多少東西無關,而是和自己內心的黑洞有關,當你一直覺得自己不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只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而看不到好的一面時,那無論別人給你多少愛,你都會欲求不滿,因為你沒有形成一個穩定、健康的自體,那你就會一直處於一種「缺」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