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母女關系的電影【春潮】曾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有多少個夜晚,我都夜不能寐,我想躺在媽媽的懷裏,但是大多數時間,我都躺在了男人的身邊」。
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點出了母親的深刻影響——當一個孩子的情緒沒有在最初的母子關系中得到好好接納時,他們便會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斷向外尋找「替代品」。
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什麽樣的母親才算「接住」了孩子的情緒?
今天分享一篇簡單心理咨詢師張亦馳的文章,他用心理學家比昂提出的「容器」一詞,細膩地解讀了「母親」這個形象的意義。
(註:這裏說的「媽媽」是主要養育者的形象。爸爸也可以給孩子帶來媽媽般的溫暖)
01
負容器媽媽:當孩子的情緒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容器這個詞。它是一個比昂從榮格那借來的專業詞匯:Container。通俗地說: 比昂把媽媽比喻成了一個容納孩子無法承受情緒的容器: 媽媽是杯子,孩子的情緒是水;媽媽是子宮,孩子是子宮內的嬰兒。
在談容器媽媽前,我想來談談負容器媽媽。 負容器媽媽就是一個無法承受和消化孩子焦慮、恐懼情緒的媽媽。
圖片來源: Pexels
1.強勢的媽媽
這樣的媽媽在表面看來可能是一個強勢的媽媽。她或許表現得很憤怒、很堅強。
憤怒和堅強其實是對她自己內心和孩子傳遞給她的脆弱和無能感的逃避和掩飾:內心太脆弱了,一點情緒風波就能喚起她強烈而失控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一個媽媽的內心深處其實是一個無法運作的容器——一個破碎的杯子和精神子宮。
她對孩子表達的強勢和憤怒的背後其實是她自己的恐懼:她害怕孩子丟給她的負面情緒。她更害怕面對的是自己無法消化和承受孩子和自己負面情緒的破碎精神子宮/容器,與其帶來的淪陷性後果。
圖片來源:【春潮】
2.無微不至的媽媽
她在表面上看來也可能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生怕沒有照顧好孩子,而過於頻繁地對孩子進行照料。
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其實也是一個破碎容器。過度照料孩子的媽媽傳遞給孩子的其實是非常強烈的焦慮、無能感和控制感。
媽媽過度焦慮的是自己和孩子的無能:在她眼裏,孩子是一個無法照顧自己的,懦弱的個體(和媽媽黏在一起的個體:粘體)。但媽媽以為孩子是無能的這個感覺其實是她內心無助、無能的映照。從根本來講:破碎的容器媽媽無法容納,消化的是她自己內心的無能感。
圖片來源:【血觀音】
過於強勢和無微不至的媽媽造就出來的孩子一般是非常具有依賴性的。 在這樣的母嬰關系(或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中長大的孩子的內心有非常強烈的無能感。當然不同孩子應對內心強烈無能感的方式可能會有些不同。
一些孩子可能表面上就顯得非常依賴媽媽:年齡不小了,但還是指望他人幫忙做飯、洗衣服、交電費、改作業。另一些孩子表面卻顯得非常強勢和憤怒(和媽媽一個樣)。他們給人的映像仿佛是:這人真厲害,幾乎全知全能了。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兩類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是無盡的無助感。第二種孩子和第一種不同的地方在於: ta 多了一個對自己內心虛弱感的否認和掩飾。
02
當孩子有情緒時,負容器媽媽的 4 種回應
負容器媽媽也許很強勢或無微不至,但這些其實只是表面現象。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其實可看到他們內心容納負面情緒的缺失。
當孩子對媽媽表達自己心裏的焦慮、失落、憤怒、抑郁等情緒時,負容器媽媽的一些反應有:
1.沒有回應,忽視孩子的表達
沒有回應的媽媽讓孩子/嬰兒覺得: 為什麽我這麽難受了,媽媽一點感覺都沒有? 孩子會懷疑自己或母親的存在或真實性。
圖片來源:【送我上青雲】
或者孩子會覺得:媽媽是不是死了?這樣被孩子內化的媽媽是一個死了的媽媽。這樣內化後的媽媽在一些來訪者的夢(晚上做的夢,白日夢,或清醒夢)裏時常會呈現為以下或類似情景:一個冷冰冰躺在棺材裏,目色蒼白的女性。
2.變得非常憤怒和焦慮,並說孩子是個窩囊廢
非常焦慮,憤怒和叫孩子窩囊廢的媽媽造就出來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我前面說的依賴性人格。
3.告訴孩子說 ta 不應該感到這些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是虛假的
說孩子不應該有負面情緒的媽媽被孩子內化後,會讓孩子時常不相信自己的感知和感覺。
當 ta 內心有情緒時,ta 會感到其不真實性。因為情緒情感是每個人的一部份,當情緒情感被認為是不真實的時候, 孩子自己對自己的存在和其意義的真實性就會有所懷疑。
在治療室裏,來訪者有時會說:「我就覺得我自己不真實。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麽。雖然我理智上知道我的生活是真實的,但我總覺得我活在虛假的錯覺世界裏。」
圖片來源: 【春潮】
4.媽媽承受不了了,之後走掉、跑掉了
承受不了,跑掉的媽媽會加強孩子內心的恐懼,不安和內疚。「 媽媽跑掉一定是因為我傷害了她,我這麽做多麽不應該啊!我一定是一個怪物,壞人」。
這個孩子對自己內心的攻擊和迫害成分有著非常大的恐懼:「一定是因為我的攻擊太強烈了,所以媽媽被嚇跑了。」這樣內化後的負容器媽媽在孩子心中是一個脆弱的形象:一個易碎的玻璃容器。
這樣一來,哪怕孩子長大了,但每當遭遇困境時,孩子的神經就經不住輕微動蕩,很容易一下子就精神崩潰。
圖片來源: 【血觀音】
03
堅定而溫柔:孩子真正需要的媽媽是什麽樣的?
我至此談了一些負容器媽媽的表現。那麽容器媽媽到底是什麽樣的呢?
這個真的不好回答。一個片面的回答是: 容器媽媽不是負容器媽媽那樣。在孩子的負面情感投註的面前,她是一個堅定而溫柔的媽媽: 堅定而不強勢。 強勢其實是脆弱的表現。越是脾氣大,其實情感越脆弱。
圖片來源:【結婚禮服】
1.媽媽的堅定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安全感
當孩子看到在輕易打垮自己的情緒情感面前的媽媽沒有被其摧毀時, ta 獲得的是一種非常踏實的感覺。
反之,負容器媽媽帶給孩子心裏總懸著的感覺。內化後的容器媽媽的堅定在孩子後天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外在世界動搖孩子內在世界的時候,容器媽媽的堅定是孩子內部世界的定海神針。當這個定海神針沒有被足夠好地內化時,我們看到的就是:因為成績、事業、戀愛、婚姻不順心而抑郁、自虐、自殺的人們。
反之,當定海神針在孩子心中定住了的時候,他們在生命困境中總能最終度過難關。 我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和回想,你肯定曾和沒定住的人們打過交道。
圖片來源:【母親】
2.媽媽的溫柔也是非常重要的
溫柔的意思是不去反擊孩子的情感暴力。以暴制暴只會產生更多暴力和創傷。溫柔的媽媽包容孩子的暴力。
她在無意識層面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我可以承受你現在還無法承受的情緒。媽媽在這裏,你的‘壞情緒’是可以被我接受的」。
當媽媽的溫柔被孩子內化後,孩子在無意識層面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是「我的『壞情緒』是可以被我自己接受和消化的。它們是可以被允許在我內心存在的」。
堅定代表著媽媽不會被摧毀,而溫柔代表著媽媽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在媽媽的堅定帶來的安全感之上,她的溫柔更加穩固了這種內心深處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是一種源源不斷的溫暖的感覺。就像在寒冷的冬季,有人為你沏上一杯溫暖而不燙嘴的綠茶。當你喝下這杯茶時,手、腳和心都是暖暖的。
圖片來源:【結婚禮服】
當容器媽媽,其溫柔和堅定被孩子成功內化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會有一定的底氣和膽量去嘗試和現實媽媽的分離。
和媽媽的分離代表著孩子獨立性的形成。獨立性的形成進一步幫助孩子和父母分離。同時,此分離進一步幫助孩子內化容器媽媽和爸爸。獨立性的形成不是用教條主義教育和鍛煉出來的(孩子不是狼、不是動物,孩子是人,有人性)。
擁有一個足夠好的容器媽媽的孩子長大後會自然而然演變成一個非常獨立的人,並不斷探索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反之,一個內化了的負容器讓孩子沒有足夠的底氣去嘗試分離(世界讓 ta 感覺太不安全,太多危險)。這樣的一個孩子不管現在多大年齡,ta 其實一直沒有很好的和父母分離。
擁有負容器的人常常無法和現實中的父母分離。或有時和他們貌似分離了,其實只是找到了一些替代品:把自己的伴侶和孩子當爸媽(巨嬰)。 擁有容器的人和外在父母才可能真正分離。
圖片來源:【送我上青雲】
容器媽媽(或爸爸)會一直陪伴著孩子:小的時候,容器媽媽在孩子體外照顧孩子。當孩子長大後,容器媽媽在孩子體內,以內化形象的形式照顧孩子。
負容器者一生會焦慮地向外尋找缺失的容器。而容器者會做自己的富足容器。
如果你願意和我聊聊, 請來預約我的咨詢
點選 名片 , 查詢關於咨詢師內容👇🏻
編輯:Aurora
責編: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