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生緊繃的東亞人,正在努力模仿「松弛感」

2024-06-29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維舟

「好緊繃的松弛感。」

在一個「上海Citywalk卷成這樣了」的熱帖底下,有這麽一個回復收獲了超過3萬個點贊。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矛盾修辭,卻正是當下社會的奇觀: 「松弛感」原本應該是最隨性、最不刻意的,現在卻有許多人下足了工夫去獲得這種感受,因為這能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當然,這也不是現在才有。 之前有一陣曾流行「抱樹解壓」,按說這不圖什麽,就是放松,但當它發展到拍照發社交媒體時,就難免帶上了一點「表演」的色彩,即便未必尋求多少關註,至少也是在有意無意地模仿,本質上是另一種「打卡」行為。

還有「擺爛式徒步」。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覺得這好玩,專門去拗個造型的,其實趴石頭上,太久了也不見得舒服吧?想想看,一個人徒步的時候,還拍攝了自己在石頭上躺平的照片——那至少得兩個人,另一個人如果也擺爛,就得需要第三個人幫他倆拍照,但難道不是說好了一起擺爛的嗎?何況,都擺爛了還拍什麽照?!除非是:「為了拍照,我才趕來擺爛的啊!」

當「松弛感」漸漸爛大街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群嘲它的行列,裝出來的松弛感還是松弛感嗎?又或者,只是一種「中國人特有的緊繃的松弛感」?為什麽竟然有這麽多人想要有松弛感?

羅方丹在一篇【東亞人模仿出來的松弛感,讓人好緊張】裏說,這讓「松弛感」變成了一個「新賽道」: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描繪曠野,曠野也就細化成了軌域。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比拼松弛,緊張也就開始綿延。」

【裝腔啟示錄】劇照

在她看來,松弛感其實是一種消費文化:「松弛感的奧義,實則是不用努力的閑適,需要不必努力的資本。也就是說,真正的松弛,是因為主角大機率只進行消費,不進行產出。當這種松弛、優雅的中產樣版進入內地,並非‘有閑階層’的人們,只能透過一種艱苦的內容生產進行模仿。」

然而,事情其實並不這麽簡單。 「松弛感」之所以獲得這麽多人的追捧,並不只是閑得沒事才去做的做作模仿之舉,而是因為它迎合了無數年輕人內在的渴求:在壓力爆棚的困苦、焦慮中,人們需要有一種輕松的方式紓解壓力,讓自己獲得情感濡養,至少是一種「我能換個活法」的感覺。

一輩子操勞至死的老一輩,是沒有這種念想的。 毛姆【在中國的屏風上】曾恰如其分地刻畫過這種人生:「被生活損耗、折磨,然後迅速走完生命歷程,根本得不到休息——這不是很可憐嗎?苦苦地幹,沒個完了,然後還沒活到享受勞動果實的日子,就疲憊地突然逝去,也不知道會落個什麽歸宿——這能夠不令人悲哀嗎?」對那時的人們來說,年輕時沒有「松弛感」一說,能安度晚年就很好了,到了墳墓裏反正你有足夠的時間休息。

更有甚者,在一個信奉「天道酬勤」的社會裏,「松弛感」是沒有容身之地的——還「松弛感」?那不就是懶散嘛!

【親愛的,熱愛的】劇照

這兩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成都所吸引,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安逸。 有朋友說,她在老城玉林路的街邊,看到三輪車夫蓋著草帽,問他要不要走,沒想到他答:「你找別人吧,我要午休。」這倒是確實夠松弛:他不想掙多少錢,隨你怎樣也不在意,然而換作二十年前,連成都人都在聲討這種懶散、緩慢、悠閑的生活態度,沒有奮鬥精神,【四川日報】上還有讀者來信在對比了深圳的熱火朝天之後說:「待在這裏,常讓我擔憂:這樣下去,會不會使我的意誌消沈?」

公平地說,以前把這看作是「落後」,也並非無緣無故,因為這種不緊不慢的態度,確實是前現代社會的普遍特征。 有一位白人曾在西非因誤機而暴怒不已,當地航空公司的一個職員安慰他:「我不明白你幹嘛那麽煩惱,三天後不是還有一班飛機嗎?」

上海流行的街頭brunch(圖源網路)

可想而知,這種沒有時間觀念的社會勢必是低效率的,「松弛感」本身其實是反效率的,而現在之所以如此流行,正是因為人們已經厭倦了那種緊趕慢趕出活的快節奏生活,所以才懷念起「從前慢」,終於想到了它的好。 前現代的「懶散」搖身一變,以「松弛感」名義再現於後現代社會,而這一次它被視為一種奢侈的特權、一種更高級的生活情調。

僅僅將之視為做作,那就誤會了它的意義。不管怎樣,這確實是對內卷、過勞文化的反叛,也不失為一種社會壓力的減壓閥。 當然,當它成為一種文化象征時,肯定會有人效仿,因為那看起來顯得很酷,然而,這不是為了松弛感,而是為了獲得優越感,凸顯自己的格調,但刻意的效仿卻恰恰事與願違。 正如【格調】一書所言:「如今,只有把帽子當作無足輕重的飾物,才能賦予它等級的意味。嚴肅地看待戴帽一事,只會使自己的身份降低。」

【黑暗榮耀】劇照

有一種盛行的看法認為,松弛感是有閑階級的奢侈品和特權,因為只有他們不需要努力勞作,才能松弛下來。 勇氣的確需要底氣,你「手裏有糧」,才能「心裏不慌」,有足夠的安全感;然而,這兩者並不必然是線性關系,就像成都的三輪車夫也可以很松弛。如果你有太多的欲望和目標要完成,焦慮在所難免,但如果你無欲無求,那生活就簡單多了——一定要賺足財務自由的錢,你才能休息嗎?

松弛感固然需要物質條件、社會保障這些外部條件,但真正重要的還是內在的力量。那意味著要放下欲望,甚至不抱無謂的希望。 王朔曾在人到中年時回顧說:「我曾經以為日子是過不完的,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來,我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麽真正的變化,我的夢想還像小時候一樣遙遠,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經不打算實作它了。」

【三十而已】劇照

這才是真正的「松弛感」:活到這份上,已經不執著了,都能放下了。 就此而言,真正的松弛感是裝不出來的,甚至是學不來的,因為這需要人格的成熟帶來的內在自足與平胡,也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當然也不用發照片到社交媒體上去自我標榜—— 那不是「演」給人看的,而是你自己感受的。

有必要澄清的是,這不是什麽都不在乎、完全放棄的消極無為,而是聽從自己的內心,不勉強自己去做並不喜歡的事。查理·卓別林曾說:「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在警告我:我的生活違背了自己的本心。」 確實如此,「松弛感」只有在順從本心時才能獲得。

【凪的新生活】劇照

那也許聽起來不太酷,更不容易速成,倒是需要艱難的自省和精神蛻變,當然更不只是休閑消費這種有閑階級的遊戲,相反,那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聽從自己的內心,去創造,去生活。 至於這夠不夠松弛,無所謂;是不是叫松弛感,也沒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生活,並且做到了。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