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在綜藝節目【是女兒是媽媽】中,演員陶昕然講述了教師媽媽的高壓教育方式,引發了眾多教師子女的共鳴,也將「教師子女的心理問題」推上了公眾討論的熱點。在社交平台上,我們能夠看到教師子女的成長之痛,也可窺得教師父母的職業焦慮。為何教師的「育兒困境」引發熱議?透過教師的職業光環,能否看到背後更深的「教育困境」?我們找到了三個教師家庭,來講述教師父母和教師子女的真實經歷。以下是她們的自述:
文|孫傳鳳
我認識的教師子女,沒有一個心理健康的
教師子女Judy
我的父母都是中學老師,爸爸還是出過不少教育類書籍的行業名師,自詡育兒理念開明又先進。在他們的栽培下,我15歲出國,大學申請到了美國一所不錯的法學院。但在爸爸媽媽不知道的角落裏,我一直在看心理醫生、吃抗抑郁的藥物。也許,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創傷,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修復吧。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父母知不知道我是他們的孩子,而不是他們的學生呢?他們教育我,跟教育學生沒什麽差別,我和眾多學生一樣,是他們教學成果的展示。在家裏,我的房門必須敞開,我的手機必須隨時無條件接受翻查;我不被允許娛樂,因為任何假期都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其他學生總是期待著老師不在時偷偷玩一會,但我卻是24小時都被禁錮在老師的視線中。
【小歡喜】劇照身為教師,父母看過的優秀學生太多太多,我永遠不可能是他們最滿意的作品。我無論取得怎樣的成績,在他們眼裏,都是理所應當甚至是稀松平常的,但一旦我犯錯,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誤,也會在他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汙點。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考試,一向成績不錯的我發揮失常,成績落到了年級中遊, 媽媽歇斯底裏地向我怒吼,甚至說出「你自己去死吧」這種話。
一位母親怎麽會對自己的女兒說出這樣的話呢?或許是因為我的成績直接關系到父母同事的年終福利,也或許是因為教師之間那難以言說的子女成績攀比吧。我記得我的初中有不少教師子女,每次考試後,校長都會單獨給教師的子女排名,誰的成績下降了,誰的父母就會被校長約談。
可能有些主觀,但我認識的這些教師子女,無論成績如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心理問題。成績好的,被所有老師過度吹捧,背負著「絕對不能有一絲偏差」的精神壓力,進入社會後隨便一個小困難就能打倒他們;成績差的,又會被所有老師私下嘲諷,被自己的父母辱罵否定,休學、退學、成為「家裏蹲」…… 教師父母總是是自傲且自負的,他們不會承認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是行為有錯誤,錯的永遠是自家不成器的孩子。
那時的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逃離。在我中考後的第二天,爸爸就把我扔到了托福培訓班。15歲,我就這樣獨自前往大洋彼岸,讀高中、申請大學……過於渴望私人空間的我,總是喜歡自己解決異國求學的種種困難,不願向父母透露。 但正是這種矯枉過正的獨立,讓我永遠像一根緊繃到極致的線,永遠被焦慮推著向前走。
【小舍得】劇照終於,我鼓起勇氣向父母坦誠我抑郁多年的事實,父母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出乎我的意料。上大學後,我的爸爸便開啟了「放養」模式,甚至直到大三,他才搞清楚我的專業。面對「抑郁癥」這個陌生的名詞,他的第一反應是「那你要好好調整下心態」,在我哭笑不得地向他強調「我病了,需要休息」後,他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那就不要熬夜,多鍛煉」。可能對於父親來說,他經歷過極致的物質匱乏,所以並不將精神問題放在心上。反而是曾經讓我「去死」的媽媽,在我「發瘋」之後,竟自己去看了不少心理學的書。之後,她便不再經常拿我和別人比較,也開始支持我的決定。
攤牌之後,我對父母的感情反而復雜了起來。 為人子女,我對父母的依賴是克制不住的本能,我自然也想和父母親近、想跟他們變得親密;但是,每當我想要原諒父母時,總會感到一種背叛過去的愧疚感。的確,長大後的我可以將小時候的事情笑著說出來,也懂得作為老師的父母同樣被某種焦慮裹挾,但那被控制、被強壓的成長之痛,是我一生需要克服的夢魘。
所以究竟該用什麽樣的態度面對父母呢?我現在還沒有答案,我也不想急於做出決定。還有一年,我就要從法學院畢業了,按理來說,我應該沿著所謂的「精英路線」繼續前行,比如找一份穩定且待遇優厚的工作,走一條雖謹慎但平穩的道路,就像父母眼中那些優秀的學生所做的那樣。然而,我的內心卻湧起一股沖動,我想要體驗一下,不被焦慮驅使、只憑熱愛前行的人生是怎樣的。
其實在來美國之前,比起學習,我更喜歡參加文藝活動,但因為老師更加偏愛成績好的「乖小孩」,所以我的藝術細胞沒有什麽用武之地。所以,我決定gap一年,投身於我熱愛的藝術計畫之中,也希望能夠以此找到真正的自我。
用全力雞娃,剩下的順其自然
Jacky 老師
小的時候,我最羨慕的就是老師的孩子。他們似乎天生就擁有特殊的光環,不僅學業成績名列前茅,更在校園裏享受著一種「特權」,那時的我,心中充滿了對他們的向往。後來,我成為了一名老師,也成為了一名媽媽, 我的孩子帶上了我曾經羨慕不已的教師子女光環,但也背上了比同齡人更沈重的壓力。
【小舍得】劇照作為教師,我親眼見證了無數優秀學子的成長歷程,自然也對自家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堅信,作為老師的自己可以給兒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在起跑線上就占據優勢。 因此,我和孩子爸爸傾盡全力,為他鋪設了一條看似完美的成長道路。從幼稚園開始,我們就為他報滿了各種興趣班,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繪畫、體育,只要他表現出一點興趣,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為他報名。
可是現在的興趣班,哪一個是止步於「興趣」的?隨著學習的深入,哪一個不需要枯燥痛苦的練習?於是,兒子漸漸長大,他的每一個「興趣」似乎都不再純粹。在練習鋼琴時,一首曲子反復練習仍無法掌握,他氣得坐在鋼琴前哭得撕心裂肺,作為母親,我當然心疼,但是我也知道,如果現在放棄了,意味著之前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更何況,學鋼琴的孩子哪個不是這樣過來的呢?我逼著兒子變得更好更優秀,因為他長大後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就像【聽媽媽的話】唱的那樣:「小時候別人在看漫畫,我只能學畫畫,對鋼琴說話。」我當時也許忘了,世界上那麽多被媽媽逼著學鋼琴的孩子,但周杰倫只出了一個呀。這無數的興趣班,真能給兒子堆出一個光明的未來嗎?
可是,我被那麽多優秀的學生圍著,總是會倔強地認為,我的兒子一定會更優秀的。 直到有一次,我帶領學生參加科技比賽,我才發現自己似乎錯了。在科技比賽上,我見到了無數極具天賦的孩子,不僅天資極高,他們父母的眼界也是我比不上的。像是那些大學教授家的孩子,得到的資源完全是碾壓級別的:想做實驗,大學實驗室隨便用;數據做不對,教授父母全天候答疑……這完全超出了我的認知,第一次產生了為人父母的無力感。
也是在那一刻,我發現了教師父母無意識的拔苗助長 :本就是普通人的我們有幸參與了天之驕子們的成長,有時會想當然地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我們最有天賦的學生,但卻忽視了原生家庭的差異,沒有天才們的家庭教育,卻強行要求孩子達到天才的成績,這對孩子來說真的公平嗎?想到這裏,我看著兒子,心中突然湧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做教師子女,真的好累啊!
之前,我似乎過於著急地把我認為最好的一切強塞給兒子,反而忽視了「順其自然」這個最簡單的道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那些所謂的「天才兒童」,他們的成績更多是源於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有幾個是學校老師教出來的呢? 我只不過是旁觀了他們的綻放,不應該把他們當做是兒子成長的「樣版」。與其把過高的期望強加給孩子,不如坦率承認自己的孩子就是「普娃」!
【你好舊時光】劇照我之前一直回避「兒子是普娃」這個殘酷的事實,但想清楚後,我和兒子反而都輕松了不少。我不再糾結於那些虛無縹緲的獎狀獎杯,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兒子切實的成長上。我不強求兒子拿回多少個冠軍,上興趣班的動機也更加純粹,我只希望他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愛,而非被應試教育的枷鎖所束縛。我也漸漸明白了,不需要對孩子寄予希望,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希望。
現在,當我看到那些優秀的孩子時,我仍會心生羨慕,但更多的是欣賞和祝福。我學會了在教師和母親兩種身份之間自如切換。 面對學生,我是說一不二、具有權威的老師,面對兒子,我只是毫無保留愛著他的媽媽。我當然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明白媽媽的良苦用心,如果不能,我也不會後悔我為他做過的一切。
因為淋過雨,所以想成為兒子的傘
椰子老師
我是一名教師媽媽,也是一名教師子女。
在教育界,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桃李滿天下,家裏結苦瓜。」意思是:教師雖然能夠培養出眾多出色的學生,但往往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母親就是這樣,她這個園丁在外培養出無數棟梁之才,但在自己家裏,卻只得了我這顆不爭氣的苦瓜。
母親坦言,她的所有精力和耐心都留在了學校,回到家只剩滿滿的疲憊,哪有力氣再輔導我呢。她希望我自己能爭氣,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要努力、要得體、要為人謙遜……「既要、又要、還要」在我家從不是悖論,而是為人子女本就應該做到的。為了贏得母親的認可,我從小就明白「笨鳥先飛」的道理,付出了比同齡人更多的努力。然而,即便我考得再好,也難以滿足她無盡的期望。 考98分,媽媽說有人考100分,考到100分,媽媽說還有很多人也是滿分……小時候的我總是疑惑,要考到多少分才能讓媽媽滿意呢?
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我即便付出十分耕耘,也難以收獲半分成果。我甚至開始害怕考試,那些背得滾瓜爛熟的公式定理,到了考場上都成了一團漿糊,一到大考更是崩得全盤皆輸。但天下的老師都是一樣的論調:「沒有發揮失誤,只有學得不夠紮實!」最終,我高考的結果並不理想,只考上了一所三本大學。更悲哀的是,我逐漸發現母親的一言一行早已被我內化於心,形成了難以擦除的性格定勢,「我不行」「我做不到」已經成了下意識的條件反射。自卑像是一層厚厚的殼把我裹挾其中, 即便是上了大學,我也只會「悶頭苦讀」,因為我不知道人生還有哪些其他選項,想改變更是不知道如何發力。
【小歡喜】劇照我就這樣擰巴著成長著,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生活平凡卻也安穩,但成人後,我仍會時不時地遺憾自己那缺失的童年,甚至常常想:如果能把自己重新養一遍該有多好。懷著這種心態,我成為了一名新手媽媽。起初自然是慌張的,我仍然下意識地害怕自己做不好。但看著懷裏的這個肉團子,心又一下子軟了,暗暗發誓一定不能讓兒子經歷自己童年那樣的傷痛。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雖然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我們都曾當過孩子,只不過有些人長大後,又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為了學習當好一名媽媽,我努力遮蔽母親曾經的話,開始看更專業的育兒書、學習育兒知識,跟誌同道合的寶媽一起交流經驗,學習真正與孩子共情……記得有一次,兒子看上了一件「辣眼」的衣服,他說「我就是喜歡這個顏色,穿上就很開心」,我下意識地就要否定,但腦海中突然閃回了媽媽曾經對我說的那句「脫了,別穿上丟人」,那件衣服我早已遺忘,但那被否定的感覺仍記憶猶新,所以剛到嘴邊的「不好看」轉了彎,換成了「你穿著開心就可以」。看到兒子的笑臉,我感覺到心上的缺口被治愈了,雖然只是一件小小的衣服,但那也是孩子難得的自我意識,更何況,不過是一件小小的衣服,何必用大人的眼光束縛孩子呢?
我做老師算是半路出家,隨著兒子的成長,我開始考慮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問題,如何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呢? 我腦海中閃過一個熟悉而又令我有些害怕的職業—教師。因為母親的原因,我從未想過成為老師,因為學校裏的孩子太分散精力了,我怕當了老師後像母親一樣顧不上孩子。但教師每年的寒暑假又是別的行業所沒有的優勢,即使平時忙一些,可我每年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可以照顧孩子,這樣一想好像也不是很糟。
【美娜的文具店】劇照權衡之下,我決定試一試。也許是因為之前深入學習過不少育兒知識,所以做教師對我來說,意外地得心應手。但問題在於我那剛上小學的兒子,我做了這麽多年的暖心媽媽,心態終於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崩掉了。一道數學題講了半天仍然不會做,還總想著玩,對於這種態度問題我是一定會嚴厲批評的。但我不會對成績有過多要求,只要兒子態度端正就可以了,有時怒氣上了頭,一句「笨死了」剛到舌尖,看到兒子無辜的眼神,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貶低性的話也自然就咽回了肚子裏。
我對兒子如此,對學生也一樣。但也是成為了老師後,我才發現這一職業光環下的陷阱。在現在的評價體系下,老師將「成績好、聽話」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甚至以一時的考試分數武斷地評價學生的未來。我聽到不少老師說過「成績這麽差,以後送外賣去好了」,這些話讓我覺得很刺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不是算命的,應該是傳授知識的。 有我自己這個前車之鑒在,我深知打壓式教育只會給孩子帶來無法彌補的心靈創傷,塑造出難以改變的性格缺陷。
有人問,我現在做了老師,又有了孩子,能理解當年的媽媽了嗎?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對媽媽的感情很難用「理解」或「不理解」來說清楚,我只是一個一生都在追求媽媽認可的女兒罷了。我現在都快四十歲了,還會為了媽媽隨口的一句表揚而開心好幾天呢。我知道我的性格缺陷跟母親打壓式的教育方式脫不開關系,自卑、膽小、焦慮,都是童年不曾得到肯定的後遺癥。 但是,愛母親、得到母親的一句誇贊,已經成了我溶於骨血的本能。我並不想責備母親,只是希望我能打破這個悲劇的鏈條,成為兒子成長的堅定後盾。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布雷克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