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傳統在歲月流傳、光影變換中,定格成永恒

2024-06-19情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這首【短歌行】,作於年過五旬之時。在兵禍連結、瘟疫流行的東漢末年,五十歲已是高壽,生命的黃昏正不可阻遏地降臨。饒是壯懷激烈如曹丞相也難免神傷,舉起酒杯,感慨人生苦短。「何以解憂?」曹丞相自問自答:「唯有杜康!」一千多年後,羅貫中把這場景挪移到赤壁大戰前,演繹成「橫槊賦詩」的短劇。酒消解了中年大叔的愁緒,又點燃了落寞詩人的性情。

從王羲之的蘭亭,到歐陽修的醉翁亭;從李白鬥酒詩百篇,到蘇軾把酒問青天,再到今天最熱門的創作形式之一——影像,當時文化的精粹在歲月流傳中,定格成經典,不斷被流傳。浸透靈性和美感的文人筆墨,流淌著詩情畫意的影像,記錄和傳承著傳統文化的DNA。

從魏晉到唐宋,

傳統在筆尖、在杯中凝聚

中國文化傳統的脈絡離不開詩與酒。杜康造酒固然是渺遠的傳說,但考古學家的確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裏,發現了酒的痕跡。那是八個小口尖底瓶,經過化驗分析,它們底部的殘留物正是以粟、黍、稻等為原料制作的酒。這表明上古時代,華夏先民的農業生產就達到了一定水平,都有富余的糧食釀酒了。

小口尖底瓶,1972年陜西臨潼姜寨出土

古人釀酒,除了自己喝,更主要的目的是祭祀。【禮記·郊特性】認為,馥郁的酒香會把祖先和神靈召喚過來,享用人們精心準備的貢品。這無疑給酒染上了神秘的「通靈」色彩。當酒水入喉,潤過心田,人的意識越來越輕盈,似乎擺脫了肉身的束縛,馳騁於天地之間,與萬物交遊。

這不正是文人墨客夢寐以求的境界嗎?難怪古往今來,文化史的重要場景上,每每閃現著酒的身影,這已經成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基因片段。

永和九年春(公元353年4月),王羲之與好友相聚在會稽山蘭亭,飲酒賦詩。事後王羲之將詩文輯為一集,並借助酒興,揮毫寫下【蘭亭集序】。這篇字字精妙、遒勁與華美兼具的短文,被後世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元代趙孟頫摹本)

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繼承了老爸的瀟灑。一次夜降大雪,王子猷興致勃勃地飲酒賞雪,忽然想起好朋友戴安道,立刻登舟拜訪。船行一夜,才到門前,他卻調頭回去了。人問其故,王子猷說:「我乘著酒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主打一個任性。

無獨有偶,左思、嵇康、阮籍、陶淵明……魏晉士人多愛飲酒。帶著或濃或淡的醉意,他們在詩詞歌賦中註入酒,讓酒香彌散了古典文學的天空。

隨著釀造工藝的提高,酒體愈加醇厚,層次也更為豐富,進一步激發了文人雅士的創造欲。「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酒是引燃李白詩情的火折子,也是他成仙的階梯,他吟誦道:「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酒之於杜甫,是劫後余生的慶幸,也是家國復寧的喜悅。歐陽修自號「醉翁」,遭貶斥後常招友人共飲。酒量有限的他,在意的,是來自同溫層的慰藉。而蘇東坡,這個中國有史以來最豐盈的靈魂,用酒勾連今與昔、串連親情和愛情,揮灑對生命的熱愛,開啟對宇宙的沈思,他把酒文化上升到了「道」的層面。

數千年來,無數文人雅士以酒寄情

從魏晉風度到唐宋風韻,從米酒、果酒到黃酒、白酒,一杯杯停不下的美酒,是士大夫表達情感和追求自由的媒介。酒猶如催化劑,激發出靈性與創造,讓傳統文化的血脈汩汩湧動、源遠流長。

一種有節制的享用,

對映出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歐洲有所謂「酒神精神」,其源自古希臘的酒神祭祀。在祭祀儀式上,人們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進入一種自由狂熱的狀態。古希臘人認為,暫時從道德倫理、社會習俗中掙脫出來,徹底釋放天性,將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璀璨的古希臘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酒神精神塑造的。

中國也有這樣具有酒神精神的人。魏晉名士劉伶,整日縱情飲酒,放浪形骸。有時候喝爽了,脫掉衣服,赤身裸體呆在屋裏,被人發現後還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怎麽跑到我褲子裏來了?

唐代張旭擅長草書,尤其醉酒之後,常有鬼斧神工之筆,世稱「狂草」。至於李白嗜酒,更是家喻戶曉,多少太白粉絲,如明清時期的徐渭、鄭板橋,皆以酒傍身,任氣使才。

酒,是文人雅士的靈感來源

盡管「酒神」代不乏人,酒神精神卻並不是中國酒文化的主流。對講求中庸之道的中國人來說,放縱終究是不可取的,感性還要理性來平衡。

在【尚書·酒誥】中,周公透過商亡的故事,告誡周人要引以為戒,「飲惟祀,德將無醉」(祭祀時才能飲酒,而且不要喝醉)。周禮對飲酒的場合、程式及飲用量都有嚴格規定,這叫「酒以禮成」。

孔子一輩子研究禮、實踐禮,深諳禮的幽深微妙之處。史載,孔子「唯酒無量,不及亂」,說他酒量很大,可能是「大胃王」吧,酒喝得比一般人多。但孔子精確地拿捏住了分寸:不及亂。他總是適可而止,正與中庸之道相契合。

以孔夫子為榜樣,文人雅士多把酒當作修身養性的保健品,增進友誼的利器,抑或藝術靈感的助燃劑,重在營造氛圍。唐代大詩人王維好飲酒而不貪杯,以此營建「清靜陶然、飄逸恬淡」的人設。「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晚年客居常熟,一邊飲酒一邊觀察湖光山色,於微醺中繪制【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節選)

以中庸之道調和酒神精神,是一種深沈的文化智慧。它在節制與放縱之間找到平衡,讓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共生。在中國,酒不是單純的麻醉劑或社交工具,而是連線歷史、傳統和文化藝術的紐帶。它是物質載體,也是精神財富,流淌著中國人獨特的生活哲學——不排斥感性的歡愉,也不放棄理性的控制,而是遊走於兩者的重合線上,達到和諧。

一次與光影的對話,

傳統重新迸發生命力

這種以中庸之道調和酒神精神的做法,同樣體現在釀酒工藝上。

元代以前,中國主要采用發酵法,即把谷物、水果等進行發酵,釀制成酒。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系統總結了發酵的理論和方法,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釀酒工藝學著作。發酵酒雜質多,度數低,不易喝醉。或許正因如此,唐宋士人往往給後世留下「千杯不倒」的印象。

及至元代,中國的釀酒工藝完成了從發酵法到蒸餾法的躍遷。用蒸餾法釀制的酒,口感更醇厚,酒精含量也更高。自此,以燒酒(即白酒)為代表的烈性酒登堂入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茅台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作為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白蘭地齊名的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茅台獨創的「回沙」工藝,確保其酒質純凈、酒體豐滿,味道則醇厚細膩,入口順滑,回味悠長。這裏體現的,正是「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分寸感。人們常說喝茅台「不上頭」,奧秘即在於此。

據考證,「回沙」工藝始創於明代,經過一代代工匠的繼承與發揚,水平不斷提升,充分體現了茅台「堅守品質、工藝傳承、永續發展」的品牌理念。

同時,作為傳統文化的實踐者和守護者,茅台一直扮演催化劑角色,促進文化藝術的傳承和演進。在古代,茅台激蕩文人雅士的靈感,創作一首首詩、一幅幅畫、一曲曲雅樂。而在當今這個「讀圖時代」,影像成為人們表達情感、表露觀念的載體,茅台自然與時俱進。

2024春節,茅台攜手華為鯨鴻動能生態舉辦「新春影像大賽」,征集龍年影像,將傳統文化與影像藝術結合,展現當代中國人的高品質生活。

歷經數月評選,「新春影像大賽」湧現出眾多優質作品,將傳統文化中在靈性與理智之間尋找平衡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這幅【璀璨鐵花年味濃】,鐵花燦爛奪目,而以古樸雄渾的東方建築作背景,調和了情緒與色彩。

【龍年,人間星辰閃爍】同樣是花火綻放,視覺重心卻落在一個男孩的背影上,讓人想起辛棄疾名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幸福那瞬間】【新年裏的人們】等作品,用清爽的白色調配高飽和度的紅色,在呈現喜慶氣氛的同時,呈現了一種有節制的歡樂。

而【春意濃時梅香起,林鹿映壁賀新禧】則運用光影,讓「四君子」之一的梅在墻壁上顯出林鹿的形狀,巧思之余,散發著古典士大夫的精致飄逸。

6月15-17日,【與光影對話,與美好交杯——茅台「新春影像大賽」】在北京798悅·美術館、上海采藝術空間、深圳雅昌藝術中心同步啟動,三天三城聯展,彰顯了茅台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滑動檢視更多

茅台「新春影像大賽」京滬深三地 線下活動

茅台不僅在產品工藝上精益求精,也致力於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融合與發展:

自2017年起,茅台已連續舉行了七次「端午祭麥」活動,以「麥」相承,以「酒」為敬,感恩天地惠澤、繼承先輩遺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感恩大典落地貴陽孔學堂,因地制宜地以儒家文化作為底色,賡續厚重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茅台文化融合釀造,傳承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精粹;圍繞生肖文化、福文化、喜文化、家文化、友文化等中國文化元素,開發系列文化產品……茅台不斷透過創新合作,保留文化的原始魅力,又給予藝術表達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歲月流傳中,定格為經典;承載傳統文化的精選影像作品,在光影變換中,將傳統定格成永恒。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們仍將持續與光影對話,與傳統交杯,將日常生活串聯成一幀幀美好畫面,讓今天的不凡化為明天的經典。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路瑞海

微信編輯丨 方禾

作者丨 抱乾

設計排版丨 cc

圖片來源丨 茅台、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