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每個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會管的父母

2024-02-01情感

作者 | 豬媽媽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寒假又雙叒叕來了!面對長假,估計80%家長都一臉愁容。

一聊「寒假規劃」,更是無奈:

「寒假總共就三、四周,中間還要過個年,能規劃個啥?」

「放棄吧,啥計劃都沒用!除非我不上班。」

「他要是能不用我催,把作業做完,我就知足了!」

確實,孩子一放假,最考驗的是父母。

從前,我們野心勃勃,希望能趁假期,幫孩子查漏補缺、彎道超車。但後來發現,自律的孩子,是神話裏的。

自家孩子哪叫「補缺」啊,那簡直比讓他「補天」還難!

一個假期都在和孩子「拉扯」——結果是,他不爽你,你不滿他,期待的質變沒發生,母子關系倒「惡化」了。

但不計劃,一個寒假,就刷螢幕刷過去嗎?臨了再上演一場昏天黑地趕作業?

有沒有什麽切實可行的方法,能讓這個寒假過得不那麽「擺爛」呢?

在查閱了很多學科學習方法,綜合了一些腦科學和積極心理學建議後,我還真摸索出了一套科學有效的假期規劃方案。

方法特別簡單:只要過好這三關,家長和孩子就有望擁有一個高品質的假期,何不一起來試一下呢?

寒假什麽時候開始?

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學校規定的放假時間啊。

錯!

從最後一科考試完,就可以進入寒假狀態了。

這時候,成績還沒出來,大人、孩子心情都好,就別說什麽「你別一考完就得意忘形啊」、「趁放假好好把你那數學抓抓」這種掃興的話,而是幹啥呢?

幫孩子把價值感拉滿——

1、去慶祝

告訴孩子,忙了一學期,不管成績怎麽樣,都不容易,都辛苦了,值得好好慶祝一下。

然後一起去吃個大餐,看個電影,或者做些孩子感到特別的事情。

如果能借著聊天,細數一下孩子的成長、進步就更好。

這樣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最在意的是他,而不是成績。

2、好好放松

這種關心,不能僅停留在口頭,還要細化到行動。

比如,假期開始,我們可以先給孩子放個假。

「相比學習,媽媽其實更關心你身體。這一周,你估計累壞了,先好好玩。休息好了,我們再一起聊聊接下來的行動,好嗎?」

其實我們不說,拿成績前這幾天,孩子通常也是玩過去的,但父母能說出來,就是理解,就是關心。效果完全不一樣。

孩子呢,得到家長的批準,不用又想玩,又擔心挨罵,對接下來的安排,有了掌控感,就能更痛痛快快地玩,也才能真的有心理上的放松。

3、一起復盤

那玩過之後呢?這時候,大多數學校都要返校拿成績或者領作業。

家長可以借這個節點,跟孩子一起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復盤一學期的學習。

這裏可以遵循「先整體,再具體」的原則。

①先看整體成績:

通常我們會透過分數和名次,去衡量孩子一學期的表現。

但教育家李希貴校長說,這樣很容易受到考試難度、標準、教師評估目的等的影響,看不到孩子的真實情況。

更好的方式是,采取「比值法」去評估。

即:用孩子的分數,除以全班或年級第一名孩子的分數,可以得到一個比值;家長每次看這個比值,如果比值增大,即便孩子排名或分數落後,也說明孩子在進步。

很多孩子,表面對自己的成績、排名不在乎,但內心很敏感。

用「比值法」,既能幫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又能把孩子從「和別人比」中拉出來,自己和自己比。

這時候,不用家長去「評論」,孩子就能客觀地了解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

他們內心是服氣的、平胡的,就更容易去反思總結和自我提升。

②再看具體學科:

很多家長都帶孩子分析過學科試卷,但總結出來都是:審題錯誤、漏題、錯用公式等。

最後,越看越生氣,成了「粗心大意」批判大會。

這樣的分析,顯然沒效果。

那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復盤,找到孩子的根本問題呢?

建議首先將期末考卷、摸底卷等上面的錯題整理出來;

再分析每道錯題對應的題型、考察的知識點、用到的解題技巧等;

最後看重復出現最多的點,就是孩子的薄弱環節。

比如,孩子多次漏題,不是什麽「粗心」,很可能是沒養成「用演算紙一行一行遮蓋檢查」的解題習慣。

如果你和孩子沒把握,還可以向朋友圈的高手(有經驗的老師、厲害的同學)請教,請他們幫助分析。

經過這3步,孩子既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支持,情緒釋放了,玩的需求也滿足了;對於自己哪裏厲害、哪些欠缺,心裏也有數了,我們的「放假流程」才算走完了。

這時候,他的註意力最聚焦,想要突破自己的「意願」最強烈,我們就可以正式開啟第二關——

計劃也不能是我們的自嗨,得落到孩子的痛點上。

只有「雪中送炭」的任務,孩子才能更主動完成。

那哪些才是孩子的痛點呢?

1、寒假作業——幫助拆解,有策略地完成

放假孩子最頭疼的是作業。

做吧,反反復復就那些,還一大堆,根本沒動力;不做吧,開學又交不了差,最後趕著還痛苦。

這就輪到我們家長上場了。

前面我們不是復盤了優勢和薄弱點嗎?這時,可以帶孩子分門別類「研究」寒假作業:

第一類,把對孩子有用的,真的能提升孩子能力,或者針對孩子薄弱點的寒假作業挑選出來,這些是必做,要好好完成。

第二類,寒假作業因為要照顧所有基礎的孩子,經常會有一些重復、冗余,對自家孩子來說,沒有針對性的作業,這部份很浪費時間。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剔出來,列為可做可不做(假期最後,陪孩子一起「解決」掉就行,相信大家會有辦法。)

那這樣一分,孩子的擔子是不是輕多了,他學習的目標感是不是也更強了呢?

2、無聊、漫無目的——聚焦目標,規劃好路徑

大部份孩子內心很期待自己進步,之所以表現出來是「擺爛」,是因為學習對他們而言,就像一盤散沙,東抓一把西抓一把,最後什麽都弄不起來——充滿挫敗感。

家長要做的,不是看別的孩子已經在「預習」了,就也著急地借來下學期的書,逼著孩子提前學。

而是針對孩子情況,做好減法:在同一時段,聚焦一個目標,規劃出科學的進階路徑來。

比如,可以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聊一聊,「這個假期,在學習上,如果咱們集中馬力去做成一件事,你希望是什麽?」

可以是提升薄弱學科,也可以是拉強優勢(其它學習計畫只用保持現狀)。

先選最容易出效果的那一個,達成一個目標,再切換下一個目標。

比如,想提升英語能力,就不要聽力、閱讀、語法、作文一股腦加進假期安排,集中火力「精聽+泛聽」,用輸入去帶動輸出,反而更科學高效。

只有先把一件事辦成,孩子才能在一個個階段性勝利中,正迴圈下去。

3、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可行的時間管理方案

有了意願和合理的任務/目標,要想孩子能「自我管理」,還差一個可行性高的時間規劃和執行工具。

這時,我們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切得過於細碎,而要把每天分成固定的幾個整塊。

比如,可以按照吃飯時間,分為三個半天,分別對應學習、休息(玩)、習慣。

每天早上3-4小時,用來集中完成全天的高強度學習任務(寒假作業+媽媽牌作業);

下午,完全用來給孩子放松休息和參加各種興趣類活動;

晚上,可以留給閱讀、運動、家務勞動等固定計畫。

註意,每周再留一天,完全不安排任務,給孩子自由支配(過年的幾天,要空出,玩的時間和學習時間同等重要,都要清楚地規劃好)

最後,把所有安排形成表格:

①時間規劃表貼墻上(可參考月歷的形式),這是整個寒假的總體方針。

②每日的任務表(參考甘特圖、任務清單)放手邊,方便孩子每完成一項就打勾/劃掉一項。

這樣做的好處是:

孩子什麽時間段該做什麽一目了然;

每天只需要集中幾小時,就能完成當日主要學習任務,不會覺得很疲勞;

每完成一項就可以劃掉一項,有成就感;

玩和放松的時間是確定的,孩子對每天有期待;

固定時間、固定計畫,更利於養成好習慣。

退一步來講,如果孩子早上學習任務沒完成,那還得占用他下午或者休息日玩的時間。

這種「自然懲罰」,是不是也比我們在旁一個勁兒數落,要好得多呢?

當然,也不是計劃周全,就萬事大吉。

現實可能是,下班回來一看:

「怎麽又玩上手機了?」「作業做了嗎?」「做成這樣就算完啦?」

然後特別生氣,特別沮喪,心想「就你這樣,我還計劃個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們「自己內耗半天,再罵孩子半天」,不會讓假期變得更好,反而讓一次好的嘗試,對應上了更糟的體驗。

孩子以後更沒「向好」的動力。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修養」是: 降低預期。

我們要明白,目標本就不是用來達成的,是用來靠近的。

計劃在執行中,被打折扣,這很正常。但有計劃,就已經比毫無頭緒要好!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挑錯,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發現孩子的那麽一點點成長。

前幾天,一條江蘇釋出的視訊刷屏網路。

視訊中,媽媽激動地說,「這道題你做了13遍,第14遍你終於做對了!果然沒放棄啊!」

然後,轉頭高興地和家人分享。

孩子受到媽媽的鼓勵,也信心大增,開心得手舞足蹈!

這條視訊中,很多網友感慨:

「一開始還以為媽媽是要罵人,沒想到竟然是肯定孩子的進步,生在這樣的家庭,可太幸福了。」

我們經常說,孩子怎麽一點「不長進」。

其實,很可能是他還在嘗試的路上,就被我們的沒有耐心給打斷了。

孩子不是等著我們去評判的人,而是需要我們去幫助的人。

當我們用鼓勵代替責備,用方法代替吼罵,用工具代替催促的時候,他成長的體驗才是好的,他自我管理的動力和能力,才能更強。

再退一步來講,即便以上規劃都沒實作,和以往相比,你和孩子能擁有一個和睦的假期,這不也是一大進步嗎?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天性。

沒有哪個孩子不想自己更好。

關鍵是我們力量要給夠,支持要到位,體驗要維護好。

每個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會管的父母,當家庭的能量發揮好之後,孩子的狀態自然會不一樣。

作者 | 豬媽媽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一凡,電台主持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