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敦煌少女」常沙娜的玫瑰人生:一生擇一事,一世傾芳華

2024-02-22情感

喜慶歡騰的龍年春晚,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

尤其是會場舞美設計,優美典雅,別具韻味,為晚會錦上添花。

而細心的人們無不發現,遍布舞台各處的中國年錦紋樣,融合了諸多敦煌元素。

「飛龍在天」等流光溢彩的紋樣,閃耀著瑰麗的東方色彩,讓人大飽眼福,嘆為觀止。

你可知道,這些精雕細琢、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文化【年錦圖】,背後的設計者是誰?

她就是93歲的敦煌藝術和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專家,常沙娜。

「永遠的敦煌少女」,就這樣穿越時空,攜著美好的祝福和寓意,走進了千家萬戶。

而她內建的真誠、自立、優雅之風采,更是盡展東方女性之美,讓人為之傾倒。

常沙娜自幼與父輩一起守護和弘揚至美敦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灑下了一路芬芳。

她的故事不只在春晚,讓我們走進歲月長河,去尋找她的人性之美和傳奇人生。

有人說,敦煌是一個去了就不會忘記的地方。

的確,敦煌是世界文明長河裏的一顆璀璨明珠,無數信仰者趨之若鶩,流連忘返。

作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的女兒,常沙娜的根,就在敦煌。

常書鴻是著名油畫家,最早成名於法國。

他在一次逛舊書攤時,開啟了一本記錄敦煌石窟的畫冊,在驚嘆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決心回國尋訪敦煌石窟。

常沙娜就此隨父親走進了成為她一生牽絆的敦煌石窟,莫高窟九層樓的鐘聲,伴隨著常沙娜的青少年時代。

她穿梭在一個個洞窟,看著色彩絢麗的壁畫彩塑,就像遊走在變幻莫測的夢境裏,研究敦煌的夢想,在她幼小的心裏悄悄萌發。

在父親的培育引導下,常沙娜懷著純真熱忱的興趣,投入到臨摹壁畫的時光。

他專註學習美術基礎,從描稿、勾 線、著色、渲染到開臉,步步紮實認真,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了美學啟蒙。

無數個日升月落,她登上「蜈蚣梯」,不知疲倦地臨摹壁畫,這成了她最快樂的時光。

她在臨摹中,努力把握歷代壁畫的時代風格,用心揣摩構圖關系和人物比例,眼力練得更為精準,造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繪畫的「童子功」就這樣打下了。

幾十年後,當人們參觀常沙娜當年臨摹的梁柱花、飛馬圖案和盛唐飛天作品時,都感到非常驚訝,難以相信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臨摹的古代壁畫竟然如此傳神。

後來在一位加拿大友人的資助下,常沙娜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附屬美術學校深造。

她悉心研究繪畫及外國古代文化藝術,深入了解敦煌佛教藝術與西域絲綢之路文化的淵源,視野和境界都豁然開朗。

得知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常沙娜未等到完成學業,便回到了祖國,繼續念念不忘的敦煌研究。

因為她深知,敦煌藝術,已經成為了她的精神支柱,並且深深刻在了她的骨子裏。

她知道,自己一輩子,都已是敦煌的女兒。

父親在給她的一封信中,叮囑她:「沙娜,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常沙娜秉持著一顆純真之心,銘記著父親的教導,沿著父親曾經走過的路,愛上敦煌,守護敦煌,研究敦煌,找到了甘願做一輩子的事。

意外的機緣改變了常沙娜的一生。

回國後不久,常沙娜在父親舉辦的一次「敦煌文物展覽」上,認識了梁思成夫婦。

當時,已經病重的林徽因,非常賞識常沙娜的才能和在敦煌學習的經歷,決定指導常沙娜對中國傳統圖案進行創新探索性研究。

常沙娜從此成為林徽因的學生,轉向工藝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

林徽因對她說:「沙娜,要把敦煌圖案用在我們的生活上,讓傳統手工活起來。」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常沙娜憑著在敦煌練就的童子功,大膽地將敦煌元素糅進北京特種工藝景泰藍中,很快拿出了一套敦煌紋樣景泰藍工藝品,讓這一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重獲新生。

有一次,常沙娜要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設計一批紀念禮品。

林徽因指導她采用敦煌隋代石窟藻井的樣式,並在上面穿插敦煌的和平鴿圖案。

和平鴿用什麽鴿子?林徽因告訴她: 「不要用畢加索的和平鴿,你試試用敦煌的鴿子做設計。」

在林徽因的啟發下,常沙娜設計出了一款出自敦煌藻井圖案與和平鴿造型的絲巾,成了新中國第一塊絲巾國禮,外國專家對此贊不絕口:「這是新中國最漂亮的禮物。」

林徽因的一字一句,常沙娜銘記於心,由此開啟了她新的人生。

常沙娜曾說:「父親給了我很多藝術養分,但改變我一生事業命運的是林徽因先生。」

新中國成立10周年,「十大建築」規劃實施,常沙娜接到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裝飾設計。

在宴會廳天花板的設計中,常沙娜獨辟蹊徑,居中大燈運用敦煌蓮花圖案,外圍是以敦煌連珠紋圖案為藍本的小燈,盡顯傳統文化魅力和泱泱大國風範,受到了周總理的高度贊許。

幾十年來,常沙娜將敦煌元素融入了自己的藝術設計,創新創造的佳作不勝列舉,也讓敦煌走進了千家萬戶,融進了中國人的生活和血液。

她也在不斷地培育年輕人,叮囑前來請教的晚輩:

「要向古人學習,要有內心的感受,要用手去畫,只有這樣,才能根深葉茂。」

「中國的文化要有根有源,要有文脈、血脈,不能隨便亂來。」

常沙娜用自立之心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發掘、套用、弘揚敦煌文脈,彰顯了敦煌「世界性的大美」,讓敦煌藝術精神煥發了新的生機。

自立自強地走好人生路,才能在傳承中活出自我,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在藝術之外,常沙娜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她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痛楚。

初到敦煌時,生活艱苦,第一頓晚餐,每人面前擺著三個碗:一碗鹽、一碗醋、一碗面。

她和家人住破廟、睡土炕、點煤燈、喝鹹水,日子就像戈壁的黃沙那樣粗糲苦澀。

母親受不了那樣的環境和生活,拋下他們不辭而別。14歲的常沙娜,從此擔負起照顧爸爸和弟弟的責任。

待到中年,剛生下兒子,丈夫又因病離世,母子相依為命。

晚年時渴望家庭的溫暖的她,一生郁郁的弟弟卻先她而去。

光陰飛轉中,常沙娜意識到了生命的無常,她始終用一顆樂觀之心,豁達坦然地面對一切。

77歲時,常沙娜得了癌癥,她毫不猶豫地進了手術室,把自己交給了醫生:

這就是人生,生和死也許只有一步之遙,勇敢地跨過去,說不定還會更精彩。

病痛並沒有影響她對藝術、對生命蓬勃旺盛的熱愛,化療放療完了一回家,她該幹啥幹啥,繼續樂此不疲地關註敦煌,不停地搞設計。

靠著堅強的意誌,她成功戰勝了病魔,而她依舊樂觀地說:「我從這場病看到了生命的堅韌,更感到了時間的緊迫,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驥’了,必須珍惜寶貴的時間,努力奮蹄。」

見到好看的花她還要激動地寫生,凡與弘揚中國傳統藝術的工作她都興趣高昂地去做。

生活中,一輩子和藝術打交道的她,對於美,「眼裏不揉沙子」,總是喜歡穿自己設計的服裝,總是那麽端莊優雅。

愛人去世多年,她一個人料理生活,自己能動手的絕不要別人幫忙,獨立得讓人驚訝。

看看她跟兒子的相處方式吧:不跟兒子住,也從不要求兒子陪,一起吃飯,也都是你請我一頓,下頓我就回請一次,就是這麽酷。

歲月從不敗美人。在與生活的交手中,已逾九旬的常沙娜雖然皺紋滿面、滿頭白發,可從內而外透出的,依然是知性優雅的美好氣質。

她嘴邊常掛著一句古老的法國諺語: 「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這句諺語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喜悅哀傷。

每當說起那些所謂的坎坷,她都是語氣平緩,表情淡然,可謂榮辱不縈於懷,得失不系於心。

如今,走在人生邊上的常沙娜,仍然心系敦煌,仍然用她的方式,鼓勵啟發更多年輕人看見敦煌,探索敦煌。

她的美來自綻放千年的敦煌之光,來自對藝術的執著之愛,來自艱苦磨難中的樂觀之心。

這也許就是她傳奇一生的註腳。

在敦煌常書鴻的故居禮,擺著一封常沙娜寫給父親的信:

時光流逝很快,沙娜也到耄耋之年了。我終生以您的教導,走著我一生與敦煌的傳統文化藝術脈絡跋涉不止的事業。

敦煌是常沙娜最豐盈的源頭,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哺育和滋養,而常沙娜則用一生講述著敦煌的故事,讓敦煌美韻在風雨的洗禮下,更加熠熠生輝。

她是文明的解讀者,也是美的傳播者。

在傳播大愛大美的人生中,常沙娜用純真熱忱歸於一生堅守,用自立自強改變一生命運,將海雨天風釀成雲淡風輕,最終收獲了玫瑰人生。

一生擇一事,一世傾芳華。93歲的常沙娜,微笑著坐在那裏,不用言語,自成答案。

如果你正因衰老而黯然,如果你正因迷茫而焦慮,那就多去領悟常沙娜和她的敦煌故事。

然後把心安頓好,堅實地邁向明天,每一步都將是「我心歸處」,你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美麗。

希望你總有一天,無悔無愧地說出:「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點個 「在看」 ,春光無限好,愛我所愛,做我所做,勇敢前行,不負春光。

作者 | 佳鋼,遵從內心,一路向陽。

主播 | 韓丹,原廣播節目主持人,視訊號:韓丹下午茶。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