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寧願爛在肚子裏,也千萬別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只會自討苦吃

2024-01-30情感

最近,網上有個視訊火了。

女孩第一次登頂雪山後,在山頂激動地撥通給媽媽的視訊電話,將目之所及的美景和登頂成功的喜悅分享給她。

視訊那頭,媽媽看起來遠沒女兒這麽自由。

穿著藍色工作服的她,正在工廠裏忙碌著。

可即便如此,媽媽依舊滿臉笑盈盈地看著雪山頂的女兒,感同身受著她的興奮。

就這麽一個短短不到10秒的視訊,就這麽一個打心眼裏的笑容,讓不少人瞬間破防。

有人在下面評論:

「好羨慕這種媽媽,不像我,從來不敢跟父母分享喜悅。」

為什麽呢?

「因為我一旦跟他們分享,他們就會說‘怎麽又在玩啊’‘我都多累多累了’。

無盡的負面情緒撲面而來,壓得我喘不過氣。」

也有人說:

「如果我登頂了還給媽媽打視訊,媽媽會說‘你有這麽多錢還不如買點有用的東西,天天掙的這些錢都不知道給你花在哪裏了’。」

好像只要一開口分享,得到的就必然是負面情緒的註入。

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覺得「快樂是愧疚」的。

這類家長,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太多了。

有心理學家給這類家長起了個名字:

「掃興式家長」。

他們在生活中,往往很少用鼓勵、誇贊、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

相反,他們會習慣性地用抱怨、挑剔、批評的眼光來審視。

無論孩子做的好與不好。

他們是不愛自己孩子嗎?

不見得。

他們可能只是不願或不會表達愛意。

結果就是:

他們說出口的話,不是讓孩子覺得虧欠了父母,就是明目張膽地掃了孩子的興致。

有讀者分享過她和父母相處的經歷。

「長大後,我一點都不會跟我爸媽分享,甚至我不理解,為什麽有些人會跟爸媽分享生活?」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她從小到大的生活中,但凡跟父母分享的事物,都會收獲特別差的反饋。

她說自己腳崴了。

父母第一反應不是檢查傷勢,而是罵她:「一天到晚就知道跑來跑去,不好好學習。」

末了加上一句「不崴你崴誰」的冷嘲熱諷。

她路過小吃攤,跟父母說自己想吃炸雞了。

父母一定會當面懟她一句:

「吃吃吃,就知道吃,你看我像個炸雞不?腦子裏天天裝著這些,數學不考78才怪。」

甚至一直到她過了18歲,去外地上大學了,父母的教育依舊像一個烙印一樣,打在她的身上。

記得大一快放寒假時,宿舍舍長提議大家出去吃個飯。

都是學生,又找的小餐館,也吃不了什麽太好的東西,那頓飯平攤下來,一人也就花了三十幾塊。

她看大家都P了圖,發了朋友圈,自己也發了個。

沒想到剛到宿舍,媽媽的電話就打來了。

一開口就是責怪,說她都胖成那樣了也不知道少吃點。

說她不體諒家裏的情況,一天到晚就知道花錢。

她解釋說那頓飯只花了三十塊,沒多貴的,自己今年還趁著周末做了個家教的兼職,一周能掙兩百多。

沒想到媽媽更來勁了。

「三十塊還不算多?三十塊都夠我跟你爸一周的菜錢了!」

……

那天媽媽還說了很多話,她都記不清了。

「我只記得那天,我一個人躲在廁所裏哭了很久。」

她不知道長得胖點有什麽錯?

也不知道花了三十塊錢有什麽錯?

更不知道花自己賺來的錢有什麽錯?

但她知道了一件事:

往後再有什麽事,別再隨便讓父母知道了。

一旦被他們知道,一定會被責罵。

她會瞬間從天堂跌落地獄,她會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世間任何的美好,配不上父母的辛勞。

這種感覺,太壓抑了,也太難過了。

「那個女孩攀上雪山,並不令我羨慕,但她媽媽的態度,真是令我嫉妒瘋了。」

我之前就聽朋友說過:

我們這代孩子的父母,因為過過苦日子,所以物質上不管錢多錢少,都會想辦法克扣自己。

他們有的人,雖然心裏想著「再苦不能苦孩子」,但總在行為中踐行著「自己吃過的苦,也要讓孩子再吃一遍」的準則。

我淋過的雨,你也要淋一遍。

他們中,大部份人或許初心是好的,但卻從來沒想過:

孩子並非寄生於他們身上的物品,他們也是成熟的個體,他們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對待。

最近網上有個視訊很火,但視訊的內容,看得人心裏很堵。

有個女孩,或許是從小在「虧欠式教育」下長大,有了點積蓄後,她總想著去彌補媽媽。

她的媽媽是農村婦女,一輩子生活在小山村,從來都沒出來玩過。

她覺得自己長大了,得讓媽媽感受著大好河山,痛快玩一場。

去的時候,因為車票緊張,她買了兩張從鄭州到南京的硬座。

全程六七個小時,媽媽一直說坐的屁股很疼。

所以回程的時候她特地守著搶票軟體一直刷票,這才搶到了兩張硬臥票。

她想著玩也玩累了,這下媽媽能舒舒服服躺一路了。

誰知道,因為車票緊張,她們買到的是一張上鋪和一張中鋪。

沒想到媽媽到了車廂就開始生氣了,說自己頭疼,腳疼,爬不上去。

然後鬧著要去硬座,不斷地罵女兒,說女兒要害死她。

女兒心裏本來想著,要不要去找乘務員,給媽媽換個下鋪的軟臥歇一會兒。

但媽媽一路都在罵她,全然不顧周圍人的眼光,一心只想去坐硬座。

她笑著安撫了兩句,笑得很令人心疼。

然後就躺下閉上了眼睛,暫時隔絕了外界的喧囂。

一路計劃行程,守著時間點搶票,這才能和媽媽一個車廂,坐上了心心念念的硬臥。

結果卻是這樣。

換成誰都會心寒吧。

有人說「媽媽或許只是擔心硬臥太貴,想著硬座能多省一點錢」。

但在大庭廣眾之下,用這樣的粗暴的表達方式,這樣掃興地對待女兒,孩子受到的傷害怕是一輩子都「省」不了了。

這件事過後,有人說:

「這應該是媽媽這一生,唯一一次被女兒帶著出去旅遊了。」

是啊,雖說血緣關系濃於水。

但再濃重的親情,也抵不過被一次次的消耗。

很多父母,總想著自己受過的苦也想要孩子吃一遍,總想著孩子的成長環境不能太舒服。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出生於普通家庭的孩子,其實是不用刻意讓他們吃苦的,因為他們這輩子,多的是吃不完的苦。

在虧欠式教育裏所帶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很有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傷痕,和一生都無法與家庭建立親密關系的為難。

於是,很多孩子長大後,都會艱難地尋找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方式。

前些天網上有個話題:

#為什麽朋友圈要遮蔽家人#

有人說:

很簡單,因為不管我發什麽,都要被父母拿來批判。

她發自己的照片,會被爸爸說:

「朋友圈要發些有文化的東西,像這些照片都是沒文化的人發的。」

開開心心收獲別人贊美的同時,卻要被最親的人澆盆冷水。

也有朋友說,自己從上大學時候就開始遮蔽家人了。

不是說看不慣,而是生活方式已經大不相同了。

「但是他們還是會拿我當個小孩,會用他們最擅長的說教、責罵,使我產生強烈的不配擁有更好事物的束縛感。」

這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和父母的生活,真的已經不一樣了

也開始明白了,原來我虧欠的從不是錢,而是愛。

那麽,長大後我們該如何跟這樣的父母相處呢?

華東政法大學教師杜素娟在一檔訪談欄目中,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

跟三觀不合的父母相處,最好的方法是「陽奉陰違」。

因為人和人的觀念、看待事物的想法勢必會有不同,每當不同發生時,不要想著去跟他辯論,一定要放棄改變父母觀點的期待。

「你想他都多大歲數了,你如何改變他。」

你大可以用一句「好好好,你說得都對」來化解大部份矛盾。

別想著將他從他的世界裏拉出來和你平齊,讓他活在自己的空間裏,你會舒服一點,他也會舒服一些。

然後你就會發現,以前你越是要辯論,他越是要跟你爭論,現在當你肯定他的時候,他反倒不再執著地向你輸出了。

討論一些能夠討論的東西,避免討論三觀不合的東西。

如果他非要討論,你就想點辦法,減少接觸時間,轉移註意力,不要把大家放在一個思想的戰場上。

最後,十點君還要強調一點:

一定不要因為父母的指責,就盲目拉低自己的配得感。

你真的很好。

該經歷經歷,該享受享受,該遮蔽遮蔽,該回避回避。

要知道,代際之間的思想戰場上,基本沒有贏家,贏了也是慘重的代價。

只不過是另外一方忍氣吞聲了而已。

與其爭論,不妨「陽奉陰違」。

皆大歡喜。

我想再講另一個視訊,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視訊中,一個小男孩正在做題。

雖然媽媽講了很多遍,但他一直學不會,同一道題一直都在做錯。

媽媽也忍不住說他:「這一道題,你做了十三遍。」

就在大家都認為接下來會是怎樣的狂風暴雨時,媽媽的一句話,卻令很多人感動了。

當小孩做完第十四遍時,終於做對時。

媽媽立馬誇獎道:「第十四遍,你終於做對了耶!」

說完之後,繼續滿臉帶笑地誇他:

「第十四遍,果然你沒有放棄!」

媽媽激動地不停重復,還跟家人不斷地宣布「他真的做對了!要獎勵一下!」

小男孩也在一旁笑著,臉都脹紅了,開心地接收著媽媽的鼓勵和誇贊。

有人留言:

你信不信這個孩子以後,一定不會因為做錯事而害怕,相反,他永遠都有再來一次的勇氣。

媽媽在他心底種下的關於愛和勇敢的種子,會成為他這一生遇到困難時的補給。

他長大後也就會知道:

原來,做錯13遍題的小孩不是壞小孩,犯錯是被允許的。

但有勇氣堅持做第14次的小孩,一定是值得誇贊的小孩!

這就是鼓勵式教育帶給孩子的勇氣。

而這,也才是一個孩子,能在家庭教育中,獲取的最底層的情緒支撐。

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如果你是接受虧欠式教育長大的小孩,那麽:

對待父母,不妨暫時「分離課題」,去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對待孩子,不妨嘗試「鼓勵教育」,給孩子溫柔與愛的底色。

如此,才是對自我人生的治愈,也才是交給人生諸多課題的答卷。

文章最後想問問你,你所接受的教育是什麽樣的?你會給自己孩子什麽樣的教育。

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一起分享。

願我們,都能在人生漫長之路中,找回自己的初心,過好自己的生活。

點亮 【在看】 ,你可以的!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亞楠,電台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