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魏僑
從誕生以來,演技類綜藝就離不開「Drama」的話題。經歷了幾年井噴式的發展之後,觀眾對於演技類綜藝上演員洗白、導師吵架、情懷行銷等等套路已經非常熟稔,如今強弩之末的演技類綜藝向著話題與爭議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
第一季已經貢獻了無數「名場面」的【無限超越班】在低迷的口碑之下頑強地推出了第二季,節目一播出就再次憑借學員爭議、導師毒舌以及令人迷惑的表演片段持續占領熱搜前列。
以發現演員、錘煉演技為名推出的演技類綜藝,成為了觀眾宣泄「苦內娛無演技久矣」的視窗。 7年以前【演員的誕生】中尚且有苦無出路的好演員在節目中貢獻驚艷表演,而如今觀眾一邊看節目一邊評論:「糊都是有原因的。」
7年過去,演技類綜藝顯然無法為演員的系統性培訓提供解決方案。 無論是每年被藝考生擠破頭的高校表演系,還是市場中參差不齊的培訓班,亦或是重點單位或者平台牽頭的演員培訓計劃,都不能保證影視劇市場中的演員品質,每年依舊有許多演技欠缺的演員占據著主流市場。 觀眾能否看到好的演員,並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市場問題。
無論是情懷還是噱頭,【無限超越班】試圖復制TVB藝員訓練班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在當下的影視劇市場裏,我們缺少的或許並不是一個培訓班。
不同的時代浪潮,同樣的演技困局
如果說早年間的【演員的誕生】還存在著一些挖掘「遺珠」的可能,而到了【無限超越班】,節目從選角到台本都完全向著話題看齊。十八名藝員每個人身上幾乎都有著豐富的話題與爭議,面試環節成為了大型澄清、解釋、表忠心的現場。
朱梓驍講為什麽要去帶貨,金莎又把自己和小男友的「困境」講了一遍,焉栩嘉模棱兩可的說法仿佛沒有澄清,節目組甚至安排了曾誌偉硬cue紀淩塵的「大海哥」稱號…… 一時之間觀眾也分不清他們是來開傾訴大會還是來磨煉演技,此時不得不出來推流程的吳鎮宇和爾冬升倒成了觀眾的「嘴替」。
話題度拉滿了,而演技更多地體現在導師們的欲言又止上。
另一方面,節目對於嘉賓的選擇的確極具代表性。早年間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多是憑一部熱播劇聲名鵲起,比如金莎、張棟梁和朱梓驍,他們成於偶像劇也困於偶像劇,在當下的年齡終於無戲可拍。選秀時代之後演技類綜藝永遠少不了的「秀人」是何洛洛與焉栩嘉,短劇席卷的時代也有了從爆款短劇中走出來的錦超,大多還徘徊在演員的大門口,亟待尋求其門而入。
最具話題的除了憑借戀愛收獲熱度的紀淩塵,還有作為著名「二代」在演藝事業中尋找自我的向佐。 他在自顧自地展示完自備片段之後,導師們貢獻了整場節目的最佳演技。年輕一代中有更多的科班出身,大多按部就班地在校園劇、偶像劇中打轉,小有名氣卻又缺乏真正的代表作。
唯一一個在TVB培訓體系中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高艾寧已經是演技優秀的存在,作為喜劇演員的許君聰也頗受觀眾認可,但在集體創作中仍然難以扭轉乾坤。 節目播出至今,稱得上優秀表演片段,仍然只有面試階段導師葉童和梁家輝的現場示範。
在看過了演員們的小考片段之後,觀眾幾乎可以確認,無論是否出身科班,無論戲齡長短,對於無戲可拍的演員來說,演技不足依然是他們身處困境的主要原因。
面試結束之後,爾冬升體面地總結陳詞:「我覺得這次來的演員都蠻真誠的,很坦誠地說自己遇到的問題。」但事實上遭遇職業瓶頸或者角色固化只是一個好聽的托詞,這些曾經或者正在影視劇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演員們,如今竟然極少有人能在一場模擬的劇組面試中拿出一場真正合格的表演。而第一輪的片段拍攝結束後,導師們提出的問題,諸如現場秩序,情緒管理,對不同型別人物的理解等等,都不過是演員最基礎的專業能力。
作為職業演員,其中許多人的確需要從頭開始,但事實上可能沒有人想真正從頭開始。
他們在「演」什麽?
從第一季開始,【無線超越班】就以再現TVB藝員訓練班為節目主題,試圖還原TVB演員從龍套到配角再到主角,一步一步磨煉成為真正演員的路徑。但在當下影視劇的創作環境裏,所謂的培訓體系只能是節目中吸引話題的噱頭。
當節目進入「跑組」階段,情況變得更加不可控。所謂的「龍套」只是宣布規則時的設定,實際上僅僅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演播室裏的片段考核。 而簡陋的環境中反復的「試戲」,與其說是考驗演員,不如說是考驗負責搭戲和指導的導師。
節目組選擇【新龍門客棧】【無間道】【唐伯虎點秋香】等經典劇目進行演繹,很顯然是希望勾起觀眾的懷舊情懷,提升節目的話題度。 但有經典片段珠玉在前,節目中過家家一般的再現更加讓演員們的演技短板暴露無遺。
跑龍套在過去的TVB或許是鍛煉演技與錘煉意誌的有效方式,但對於真正的龍套演員來說,選擇角色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試戲機會幾乎是天方夜譚。而比起鏡頭下各有所短的表演,演戲之外的吵架、抱怨、情緒化戲碼顯然更抓人眼球。
綜藝節目裏用以制造話題的鏡頭,觀眾已經太熟悉了。
正因如此觀眾也很難共情於演員們的「無戲可拍」,不僅是因為他們專業能力的缺乏,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抱怨事實上是「無主角可拍」,或者是「無想要的角色可拍」。對於小有名氣的演員而言,當職業生涯遭遇瓶頸時,精進專業能力似乎是價效比極低的選擇。無論是不斷地輾轉於綜藝節目,還是投身直播帶貨的大潮,都是人氣變現的有效途徑。 雖然職業選擇沒有高低貴賤,但將這種選擇歸因於「為了生活」,轉頭抱怨這些快速賺錢的工作成為了阻礙演員職業發展的「困境」,還要螢幕前真正為了生活而艱難奮鬥的普通人理解同情,實在有些強人所難。
節目裏,針對演員帶貨是不是對演藝生涯的傷害,如火如荼的短劇事業應不應該放棄等問題,導師們產生了爭議。從正統學院派成長起來的郝蕾認為演員應該珍惜羽毛,遠離糟糕的創作環境,而從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曾誌偉則堅持演員應該適應環境,擁抱當下的市場。
事實上,站在導師們的角度來說,兩種不同的路徑都可以磨煉出優秀的演員,但從正統學院出來的專業演員更多地堅守於話劇舞台或者作為影視劇中物美價廉的邊角綠葉,而透過TVB藝員訓練班出來的演員中,比起視帝視後,更多的是半生都在同一型別的配角中反復輾轉的甘草演員。
他們是真正的好演員,卻不太可能出現在演技類綜藝的舞台上,或者成為節目中幫忙搭戲的背景板。 而如今在舞台上說著想要「磨煉演技」的演員們,又有多少人願意成為這樣的好演員?
大多數演員,在一夜成名的浪潮褪去時,就已經做了選擇。 如今來參加節目的真實意圖,導師與觀眾大都心領神會,卻仍然心照不宣地繼續完成節目的流程,或許這才是演技類綜藝「演」的真正內核。
「好演員」的系統性問題
速食式的演技節目很難解決演技上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反襯了影視行業真正存在的問題。圍繞熱度與話題度的選角,簡陋的制作和極短的創作周期,創作出的作品大多很難達到及格線。
影視劇是一種典型的集體藝術創作,好演員與好作品相輔相成,是否能夠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除了演技之外,與演員和角色的適配程度,編劇、導演等其他主創的創作能力息息相關。 但在真實的影視劇創作中,無論是劇組遴選演員,還是演員選擇劇本,這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節目中導師們提到開年熱播劇【繁花】,曾誌偉說很難再找到一個投資人能夠忍耐這麽長的創作時間,只是因為導演是王家衛,所以投資商願意付出信任。影視劇創作始終是需要耗費大量資金的商業行為,投資報酬率依然是計畫是否能夠成立的重要標準。在視訊平台幾乎壟斷創作的如今,【繁花】的招牌可以是王家衛,但更多的作品仍然需要量化的數據作為保證,無論是IP人氣,還是演員熱度。
一位影視公司從業者坦言,演員遴選仍然是影視劇開發中最難的環節,而選擇主角的標準,無外乎演員是否有觀眾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品,或者有足夠高的人氣和熱度。前者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蟄伏錘煉,以及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後者則有許多前人實踐過的捷徑。當大多數演員致力於追求虛無縹緲的話題熱度時,影視創作中層出不窮的亂象也應運而生。
導師們在節目中講上不上熱搜和演員本人沒有關系,這當然是正確的,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無論演員和觀眾點頭稱是多少遍,並不能改變制片人在籌備影視劇時更青睞「數據好」的演員。
影視作品始終是一種大眾娛樂產品,承載著觀眾日常消遣、放松身心甚至是新鮮獵奇的需求,因此制作簡單的短劇能夠迅速占領市場,進一步擠壓長視訊的生存空間,因此表演品質堪憂卻提供源源不斷笑料與話題的【無限超越班】第二季迅速炒熱了低迷已久的綜藝市場。
引發巨大爭議的話題、速食式的創作,變成高企的數據和真金白銀,忠實地反映著內容創作的真實環境 。我們真正缺乏的並不是表演專業的高校或者師資雄厚的培訓班,而是良好的創作環境與評價體系。
觀眾的需求始終是多元豐富的,對於從業者來說,或許更重要的不是抵制、批判或者規訓,而是區分不同需求的邊界,充分了解當下的社會環境變化與大眾的情感訴求,開拓更廣闊的創作空間,以好的創作引領觀眾,引領市場。
而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至少我們的每次點選,每一個話題討論,都是我們為此投出的一票。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