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撰文 / 盧舫
合作專家 / 盧美妏
編輯 / KY主創們
你可能還記得,這個社會對不同的性格,曾有著非常明確的偏好。
比如內向者,就長期處於鄙視鏈的底端。
很多內向的小孩,大概都不止一次聽過類似「這孩子不開朗,不好」這樣的話。
類似的,假如一個人做事看起來總缺乏條理、喜歡趕ddl (最後期限) 、或者房間看著比較亂,也許也免不了要收到「真不成熟」的評語,或者面對「以後怎麽過日子」的擔憂。
而那些愛幻想、愛不著邊際的人,也肯定思考過自己是不是要改,是不是要「變得接地氣」。因為「不落地」、「無厘頭」、「能不能說人話」等標簽和評判,實在如影隨形。而那些想法特別落地的人,通常很少苦惱於「我是不是要做個更愛幻想的人」。
在過去, 如果一個人不幸擁有諸如此類被看低一線的個性,這或許意味著一段不停自證、不停調整、不斷自我懷疑的人生。
但近兩年,情況好像發生了改變。
MBTI突然風靡起來後,上述三種人,突然找到了定位:I人、P人、N人。
MBTI風靡後,
我的個性才被確認
b站up主「彭春花本人」在分享自己作為內向者的成長經歷時,還提到 ——
這種把外在偏見內化為自我懷疑的過程,還常出現在所謂P人、N人們的生活裏。
「我以前每次工作都要壓線完成,總是沒法很有條理、按部就班地推進進度時, 總懷疑自己是不是工作能力弱得不正常,這世界上估計沒有比我還差勁的職場人了。 」
@ Eric
「我讀書時總被老師批評我寫作文跑題、說話讓人雲裏霧裏,我和同學聊天也總喜歡發散。很長一段時間裏, 我懷疑自己腦子有問題,覺得這是一種缺陷,從未認為它只是我的特點。 」
@美心
這種對外界負面評價的內化,很容易把人卷入這樣的漩渦 ——想改變,改不了,然後習得性無助,做不了自己,又成為不了別人。最後,向低自尊狀態、甚至抑郁走去。
但問題在於,很多個性本就無須改變,也很難改變。
個性的生成,首先來自基因和遺傳,再加之後天家庭教育、階級、生活環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人格心理學家認為,人格在跨時間方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比如一個人過去是內向的,現在也會是內向的,將來仍很有可能是內向的,除非遭遇某些特別重大事件,人格一般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質的改變。
對於那些擁有不受歡迎人格的人來說,這看起來像是一個死局,自己似乎要被永遠困在一個連窗戶都沒有的人格牢籠裏,各自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怪胎。
而MBTI的風靡,有點像打破了這些牢籠的墻,讓大家看見了彼此。
在一項2018年的統計數據裏,MBTI已經可以說是當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測驗」,被大量套用於企業培訓、職業咨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0萬人參與測試。
MBTI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份後,各個字母所代表的人群,也透過互聯網彼此相認。
現在的豆瓣上,每一個MBTI人格,都擁有不止一個小組,各色各樣的人格標簽被運用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大家隨便點點,都能發現許多I人、P人。
更重要的是,在MBTI的體系裏,無論你內向外向、關註現實還是樂於想象,這都只是人格光譜中的一個字母。所有的個性在這裏,都是平行存在、有好有壞的。
MBTI擁有一個簡潔、美觀的系統,16種人格被以不同的亮色調劃分成四類,每種人格都有精心設計的形象和名字,配以詳細的解讀,而每個人格的解讀中都有詳盡的優點和局限性的論述,並且都有不同的歷史名人作為icon,為其背書。
人們由此對每種個性都有了浪漫、開放性的想象,而不再是以前那套簡單粗暴的「這個好、那個壞」。
INFP的人,大概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如果你仔細看這幾個字母代表的人格,按照以前的說法,這些人就是又內向、又不切實際、又沒有條理,怎麽看都不像受歡迎的人。
而【MBTI手冊】是這麽描述它的:
「理想主義者,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及自己所重視的人。追求一種符合內在價值觀的外在生活。
富有好奇心,快速地看見各種可能性,並能以此加速對理念的實踐。渴望了解他人、協助他人發展潛能。適應力強,有彈性,如果和他們的價值觀沒有抵觸,往往能包容他人。
他們理想中的工作,是對自身和他人的成長與內在發展都有貢獻的。他們的人生目標不僅僅是薪水。
INFP型別最重視的事情,莫過於明確自己的價值觀並保持知行合一。」
看完這一段論述,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曾有一段時間,好像大家都以自己是INFP為榮,互聯網上還曾出現過「人均INFP」的梗。
彭春花說,她是學習了心理學後,發現世界上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的人,才開始確定自己是正常的。但大部份人都不會深入學習心理學,而MBTI則用流行文化的面貌觸及更廣大的人群,告訴大家:
「無論你個性如何,你不是怪胎,你有你的好與壞,有很多人和你一樣。」
咨詢師盧美妏認為MBTI有著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意義,因為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有屬於一個團體的歸屬感,當發現跟某個人的MBTI分類相同,甚至只需要其中一個字母相同,就可以帶來歸屬感。
以MBTI為工具,
人與人的理解更容易達成了
對個性的廣泛興趣和探討,實際上提升了人們對心理學的元認知 —— 意識到人格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以前的那一套,都只是刻板印象。
這無論對人與人的關系,還是對人的自我認知,都有很多好處。
在關系中,它讓一些理解更容易達成了。
我朋友是一個F人,也就是共情能力比較強的一類人;而她有個朋友小美是個T人,也就是凡事講邏輯的一類人。
曾經,我朋友覺得小美有點不近人情,否則怎麽會什麽事情都只講邏輯、也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止一次,她忍不住要把問題上升到這個人好像「不太善良」的人品層面,想要和她絕交。
後來,MBTI流行起來,小美的MBTI是ENTJ。我朋友看到「T」的描述:
喜歡那些註重邏輯的領域,註意邏輯上前後矛盾的地方,為絕大部份事情尋求邏輯和解決方案。
追求公平,覺得實話實說更重要,有時會忽略或否定「人」的價值,可能被視為過於功利、冷血或無動於衷。
朋友意識到雖然小美確實不近人情,但也如描述所言,她特別追求邏輯和真實。而順著介紹繼續往下看,她看到了屬於自己的「F」:
以人為本,以人際交流為導向,註重和諧,發掘對人重要的事情,並對人表達關心。
追求同情心,認為與其說出「殘忍的真相」,不如說話更圓滑得體一些。有時候會被視為過於理想化、多愁善感、不過直截了當。
她進一步恍然大悟,自己確實是更體恤人情的那個人,但同時也確實在許多問題上無法好好提供解決方案、讓事情變得更為復雜。
小美的行為或許不是因為人品出了問題,而只是她個性本就如此。這個性也不是惡劣的個性,它有好有壞, 只是在被MBTI提醒之前,朋友只對不好的那一面感知特別強烈。
MBTI就這樣平滑地幫助一對差點絕交的好友,達成了相互理解。
以MBTI為橋,這樣的理解頻繁發生。總是無法把I人約出門的E人,終於不再懷疑對方不珍視這段友誼了:「行吧,i人就這樣,可能比我們更需要獨處。」
而把生活過得井井有條的J人,也越來越少認為P人把生活過得一團亂,是能力不足。因為MBTI已經告訴我們,P人喜歡偶然的心血來潮、喜歡讓所有事情都順其自然,但同時,ta們也更靈活、更開放。
許多J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總把生活框死在嚴絲密封的日程中,確實應該學習P人的開放性。
這種發生在關系之間的理解,最終也會進一步讓人在理解中照見自己。
當我們看見一個和自己不同的人,ta看起來無法理解的行事方式背後,是一套自己從未想過的邏輯和價值觀,這其實就是一個內省的機會:
「我有沒有可能也像ta這樣?」
鄙視鏈消除之後,人們平等地站在一起,孔子的古老名言就會被驗證 —— 三人行,必有我師。
最終,接納別人的個性裏,有自己難以理解的部份,也會讓自己,更接納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無法得心應手。
現在,一個人在職場中顯得比其他人少話、對特別需要規劃性的事情無法駕馭,也很少會直接認為是自己「有毛病」,或許更容易去思考的是:如果這份工作真的不適合我,那就是我把自己的特點發揮錯了地方而已。
這或許是大家能最松弛地去面對自己個性的時代。
必須承認的是,
MBTI存在局限
其實,心理學界已經對MBTI有了很多質疑,我們必須承認,MBTI無法科學、精確地幫助我們理解人格。
MBTI是基於榮格的心理型別理論發展出來的一個人格測驗,而問題在於, 榮格的這一套理論,並沒有經過實證檢驗,並有沒有可靠的證據證實,這些心理型別確切存在。
卡爾·榮格
另一方面,MBTI透過讓測試者做題得分,然後透過得分來劃分人格的方式得出結果,在同一維度上以50分作為區分分界。這種模式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
首先,在mbti海量的題目中,一個人前一次做和後一次做可能會因為當下心境略微有差,而在幾道題之間做出不同的選擇,而這有可能導致某個維度從49分變成51分, 由此得出和上一次測試不同的結果,這導致mbti的重測信度很低。
重測信度對於一項測試而言,是判斷其是否可靠的關鍵指標。它反映測驗跨越時間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第二個問題是,從50分到100分,是一個很大的跨度。
一個人可能測出來51分的I,但事實上ta可能和48分的E更像,而和98分的I根本不是同一種性格,MBTI卻會因為ta跨越了50分,而直接歸類為I。
這樣的分類顯然過於簡單粗糙,嚴重者,還可能會影響一個人自我認知的準確性。
當然,如果我們仔細看MBTI的測量結果,會發現它是一個光譜,會具體地呈現測試者在每一項的分數。甚至, 如果你進一步研究MBTI,會發現在更初代的版本裏,它會給你提供2-3個結果,告訴你「和這些個性更相近」。
但畢竟這麽細致的枝節,已經在面向大眾的推廣中被抹去,人們現在更習慣的,就是簡單粗暴地取四個字母作為最終答案。
這也導致MBTI儼然已經成為標簽文化的又一代表。
正如剛才所說,51分的i人和98分的i人在MBTI的體系裏會被認為擁有同一種人格,會被以同樣的敘事去認識,這顆粒度顯然太粗、太簡單。
但這簡單的分類正好迎合了人類大腦對認知的懶惰和偷懶需求,這也是MBTI如此風靡的重要原因。
結果就是,透過MBTI認識對方時,我們只剩下16種講述的方式,而忽視人性裏千絲萬縷的區別和獨特性;
透過MBTI認識自己時,我們也磨平了自身的許多可能性,用四個字母造起對自身認知的回音壁,不斷暗示自己往MBTI所描述的方向去發展。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出發,盧美妏表示,咨詢師一般不喜歡把精神疾病標簽化,這樣會導致僵化、缺乏彈性的認知,我們會更難相信不同的可能性,好轉的希望跟期待也不容易發生。
標簽化地使用MBTI,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困境,人會暗示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沒辦法了」,而拒絕任何改變的努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王芳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 當相同MBTI的人聚在一起,可能導致群體極化,即讓本來可能只有一點相似的人,在不斷交換類似觀點之後變得更相似。
誠然,MBTI讓人已經明白個性只有差異、沒有優劣,這對於人與人的尊重和理解而言,本來是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 如果接下來大家一起往標簽化的方向飛奔,真正的理解將無法達成。
把MBTI作為認識自己的起點,
而非答案
也許,無論對於自我還是外界,我們根本不應該僅僅透過MBTI,或者任何類似的人格測試、標簽體系,去促成真正的理解。
正如王芳教授所說:
「從自我認識的角度來講,MBT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因為它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證證據,雖然遠不完美。事實上任何一種工具都可以作為認識自我的途徑,星座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人們有意識地想要去認識和了解自己,都是值得鼓勵的。但是, 工具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要相信和依賴它到什麽程度。 」
MBTI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開啟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以此作為契機,對他人和自己的人格產生了解的興趣,而不再簡單粗暴地用刻板印象把人分三六九等。
它看起來用8個字母回答了我們關於人格的提問,但事實上,它更像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人格是有差異的,然後呢?」
作為MBTI理論基礎的提出者,實則上,榮格主張,如果你是某一種型別,只不過意味著這一種在你的外顯行為表現上占據了上風,而跟它對立的另一種則潛藏在潛意識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要達到「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發展另一面,以讓二者獲得平衡。
顯然,和現在許多人抱著四個字母說著「我就這樣」,然後往一個方向越走越遠不同,榮格更推薦人們用開放、接納和嘗試的心態,去了解更多的人格特征。
真正要關註的不是眼前的那幾個字母,而是去探索那些自己沒擁有的字母。
我想起朋友所在的外企,在多年前MBTI還沒火起來時,就已經在入職時讓每個員工都做測試。
而這測試並不是為了篩選員工,無論什麽結果都不影響受聘。
在員工入職後,根據測試結果,公司會把不同MBTI的員工分到一組去團建,以此,公司內彼此就可以更理解不同的同事為什麽會是那樣子的工作方式,不同的人身上,又有什麽自己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
這種開放性,或許是一個面對MBTI時,更好的態度。
事實上,大概沒有任何心理學家能給你精確提供「我是誰」的答案,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好的思考契機和由頭,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於如何抵達其答案,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尋了。
好啦,看到這裏,如果你想起身邊某位很熱愛MBTI的朋友,不妨 轉發 給ta,一起討論一下看待它的方式;
如果你想起一位很反對MBTI的朋友,也不妨 轉發 給ta,或許你們能一起找到,MBTI新的價值和意義。
*KY知我心理入駐咨詢師盧美妏對本文內容有貢獻。
今日互動
MBTI有幫助過你認識自己嗎?
請說說你的小故事吧。
References:
"我們能多大程度相信MBTI?." 人物, 15 May 2022,
"為什麽流行把MBTI寫在名片上哦?." 看理想, 17 Dec. 2021, mp.weixin.qq.com/s/FioaZiBk6TqVMblBtRI9Iw.
The Preferences: E-I, S-N, T-F, J-P. www.myersbriggs.org.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2023-08-23].
本文關鍵詞:MBTI、人格測試、自我認知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點點 在看 ,AINI👇